中国U20国足在亚洲杯1/4决赛0-1输给沙特队,又一次与世青赛擦肩而过,这让球迷们很失望,也让人不禁思考中国足球的未来该怎么走。
比赛现场气氛紧张得像是一锅即将爆炸的高压锅,U20亚洲杯1/4决赛开始了,中国队和沙特队的小伙子们在场上你来我往,满场飞奔,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胜利的渴望,场边的球迷们嗓子都喊哑了,他们带着希望而来,期盼着这支年轻的国足能够创造奇迹,终结那持续近20年的世青赛门票荒。比赛进行得胶着,中国队的小伙子们跑动积极,防守有序,不时地发起一些有威胁的进攻,沙特队也不甘示弱,球在场上来回穿梭,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个抢断,每一次传球,每一脚射门,都牵动着千万球迷的心。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双方依然战成0-0平,就在人们以为要进入加时赛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沙特队抓住了一次机会,球越过中国队门将的指尖,钻进了球网,那一刻,时间似乎静止了。比赛结束的哨声响起,0-1,中国U20国足止步八强,又一次与世青赛擦肩而过,场上的队员有的瘫坐在地,有的泪流满面,那是怎样的失望与不甘啊,20年了,这个梦想似乎永远都那么遥不可及,看台上的球迷从呐喊变成了沉默,从激动变成了落寞,眼神中的火焰熄灭了,只剩下灰烬和冰冷的现实。这场比赛的失利,让中国球迷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大家原本对这支球队充满了期待,盼望着他们能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打破多年来无缘世青赛的魔咒。但比赛结果已经无法改变,现在大家更应该思考的是,中国足球未来该如何发展,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年轻球员。这支U20国足虽然输了比赛,但他们在场上的拼搏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年轻人有朝气有活力,只是缺乏经验和临场应变能力,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比赛中慢慢积累。
赛前,国内的一些媒体仿佛打了鸡血一般,对这支U20国足赞不绝口,夸张的话张口就来,仿佛他们已经看到了这支队伍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样子,文章里说这支队伍技战术纪律性好,基本功扎实,打澳大利亚那场虽然输了但是表现不错,传球、突破、跑位都挺流畅的,像跳舞一样和谐,还特别强调这支队伍几乎没犯低级错误,训练有素,就算最后进不了世青赛也值得鼓掌。可赛后呢,一片哀嚎,仿佛之前吹捧的不是这支队伍一样,反差太大了,这边国内媒体还在舔伤口呢,韩国媒体已经开始落井下石了,《朝鲜体育》的报道称中国媒体自吹自擂,把自己的队伍捧上天,结果连世青赛的门槛都迈不过去,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这种嘲讽刺得人生疼,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赛前确实太乐观,太容易被一时的表现所蒙蔽。媒体评价就像坐过山车,忽高忽低,全凭心情走,没有客观标准,也不会深入分析,今天是天才,明天就是废材,这种评价体系对年轻球员有多大的伤害,谁又想过呢。对比欧洲那些成熟的足球国家,他们的媒体更注重过程和成长,而不是单纯看结果,我们的足球和他们的差距,也许不仅仅是在场上,更在场下的那些环境和文化。其实媒体也是有责任的,他们应该更客观、理性地报道和评论,而不是随意地吹捧或贬低,这样对球员的成长和球迷的认知都没有好处。媒体应该多关注球队的整体建设和长远发展,而不是只盯着一时的成绩。
球迷们,特别是那些多年追随中国足球的老球迷,经历了太多次这样的落差,早上满怀希望,晚上一地鸡毛,已经成了一种常态,但每次总还抱着侥幸,想着这次会不会不一样,这次会不会就是改变的开始,就像一个赌徒,明知赔率不大却还是忍不住下注。比赛前,球迷们熬夜讨论阵容,分析对手,预测比分,社交媒体上一片乐观,甚至有人已经在盘算晋级后的对手了,这份热情和期待,是多么真挚,多么纯粹,他们不是不知道中国足球的实力,只是不愿放弃希望。然而比赛结束后,球迷们的表情像是霜打的茄子,有的愤怒,有的无奈,有的麻木,有的甚至觉得这才是正常的,不然才奇怪,这种从期待到失望的循环,已经成了中国球迷的宿命,他们爱足球,却被中国足球一次次伤害,这份情感纠结,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很多球迷已经开始思考,是不是对这支队伍期望太高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更理性地看待中国足球的现状,我们到底该从何处入手,才能改变这个困局。这些问题盘旋在每个关心中国足球的人心中,却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球迷们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这种情绪波动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但每次失望后,他们还是会重新燃起希望,因为爱一支球队就是这样,无论输赢都会一直支持下去。
中国足球的青训,说起来总是那么热闹,各种青训中心,各种培训体系,投入了不少钱,也引进了不少外国教练,看起来很是风光,但实际成效呢,从来没进过世青赛的事实已经说明了问题。青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文化的沉淀,我们总是想走捷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结果就是虎头蛇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长期规划,没有一以贯之的方向,一会儿学巴西,一会儿学德国,一会儿又学西班牙,到头来什么都没学到家,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专业的青训教练太少,会真正教技术、懂儿童心理、有教育理念的教练更是凤毛麟角,很多所谓的青训,不过是体能加一些简单的传球射门,没有系统性,没有针对性,怎么可能培养出真正有技术有思想的足球运动员。还有很多青训机构纯粹就是为了赚钱,收了家长的钱,却没给孩子真正的培训。校园足球推广了这么多年,效果也很有限,学校重视吗,老师懂足球吗,场地设施够吗,这些基础问题都没解决好,怎么谈发展。而那些有天赋的孩子,往往在青少年阶段就遇到学业和足球的冲突,大多数家长会选择前者,因为在中国,通过足球改变命运的几率太小,风险太大,所以很多好苗子都半路夭折了。从草根到职业,缺乏一条畅通的上升渠道,很多孩子踢到一定阶段就没地方去了,而职业俱乐部的青训又普遍重视短期效益,急于求成,导致很多年轻球员过早参加成人比赛,技术没练好,身体没长好,就承担了太多压力,最终成才率很低。
再看看亚洲足球的格局变化,日韩自不必说,他们早已是亚洲足球的标杆,连沙特、伊朗、卡塔尔、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都在不断进步,他们的青训体系更加完善,职业联赛更有活力,国家队实力也在稳步提升。而我们呢,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这次亚洲杯的失利,只是冰山一角,反映的是中国足球整体的滞后,我们错过了多少发展机会,浪费了多少足球资源,盲目引进外援和外教,却没有真正消化吸收他们的先进理念,反而让自己的特色越来越模糊。其他亚洲国家都在脚踏实地发展足球,建立自己的风格和体系,我们却在不断地换思路,换方向,每换一届领导,政策就变一次,哪有什么长期规划可言。足球不是政绩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需要几代人的坚持和付出,这一点,我们的邻居们都明白,唯独我们自己糊涂。中国足球需要静下心来,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不能总是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和毅力,才能真正追上其他亚洲强队的脚步。我们应该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需要足协、俱乐部、学校、媒体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推动中国足球的发展。
失败了,总要往前看,中国足球的未来在哪里。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真正长效的青训机制,从娃娃抓起,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建立健全的体教结合模式,让有天赋的孩子既能学习又能踢球,不必两难。其次,媒体评价体系也需要改革,不能再这样情绪化,过山车式的评价对球员成长没有任何好处,应该更客观,更专业,更具建设性,既不吹捧也不贬低,而是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建议,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再次,球迷心态也要调整,要理性看待中国足球的现状,既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妄自菲薄,要有耐心,知道足球强国的崛起不是一两年或一两届队伍就能完成的,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需要每个人的支持和理解。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建设自己的足球文化,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难的部分,足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当足球真正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足球才有希望真正崛起。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仍不知道为什么失败,还是老路子走到黑,这次U20国足的失利,应该成为我们反思的起点,而不是责备的终点,毕竟,那些年轻的球员们已经尽力了,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和更好的培养环境,只有这样,中国足球的未来才会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