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铺面石导热测试,阳台高温地面,十五天实测,行业机密数据
你有没有养过多肉?那萌萌的小肉团子,肉嘟嘟的一片片小叶子,真的超级可爱,就像一个个会呼吸的小艺术品。可你知道吗,在很多地方养多肉简直就是一场“磨难”。就像我朋友小李,住在重庆的一个老旧小区里,那里的房子阳台没啥遮挡,一到夏天啊,那地面上的温度热得能煎鸡蛋。小李可喜欢多肉了,养了好多的品种,什么熊童子、玉露、寿、胧月,还有薄雪万年草。刚开始的时候,多肉们在阳台上长得还挺好的,可是这温度一高啊,就出问题了。
先说这熊童子吧,本来叶子肉嘟嘟的,尖上还带着那可爱得像小熊爪子的小红点。结果温度高了几天,叶子就开始发黄,还耷拉着,那模样就像生了病似的。玉露也不行了,原本晶莹剔透的像小珍珠一样的小水珠,慢慢地消失了,整个植株看起来也没以前那么圆润饱满,变得皱皱巴巴的,就像个小老头。寿呢,本来那淡淡的绿色叶子,开始泛黄,而且那种生机盎然的感觉一下子就没有了。胧月的叶子居然有点开始发软,像是被抽干了力气一样。薄雪万年草倒是没那么容易就放弃,但也变得有点没精打采。
这时候啊,我就想到了个办法,就是用铺面石来给多肉降温。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不同品种的绿植和不同材质的铺面石,在高温阳台上的表现会不会有很大差别呢?而且铺面石会不会影响土壤的干湿程度,进而影响多肉的生长呢?这就是我这个测试想弄明白的事儿。
咱们先说说这铺面石的品种吧。我选了几种比较常见的铺面石,还有三四种冷门但是据说散热效果不错的铺面石来进行对比。常见的铺面石有白色的小石子,就是那种很普通的建筑用小石子,价格很便宜,到处都能买到。还有那种彩色的颗粒石,看起来特别好看,但是会不会太花里胡哨影响了散热就不知道了。还有一种火山石,大家都知道火山石有很多小气孔,透气性应该不错,那散热性又如何呢?
再说这冷门的铺面石。有一种叫蛭石岩的,这蛭石岩呢,据说质地比较轻盈,而且有一定的透气性。还有一种是麦饭石,据说麦饭石含有很多对人体和植物有益的微量元素。另外一种是浮石,这浮石特别轻,感觉像个小泡沫一样,可它能不能给多肉起到降温的作用呢?
我在阳台上的这个小角落做了这个测试。这个小角落光照很充足,地面在夏天的时候温度特别高,就像我前面说的,感觉能把东西都烤焦了。我一共分了七个不同的小区域,每个区域放了一种多肉,分别是前面提到的熊童子、玉露、寿、胧月、薄雪万年草,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佛珠吊兰。然后在每个区域铺上了不同的铺面石,其中五个是常见铺面石的对比,两个是冷门铺面石。
3天的时候,我就去看了看。白色小石子垫着的熊童子,叶子发黄的情况没有改善,还是有点耷拉着。彩色颗粒石下玉露的样子也没有好太多,还是那样皱巴巴的。可是呢,火山石垫着的寿看起来好像稍微有点精神了,叶子的黄色没有那么深了,虽然还是有点发蔫。蛭石岩垫着的胧月感觉叶子的软度有了一点减轻,不像刚开始那么软趴趴的了。浮石下面的薄雪万年草倒是有点惊喜,叶子的状态好像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很饱满的。佛珠吊兰在麦饭石垫着的地方,珠子串还是有点下垂,但是整体比起其他的还是稍微好一点。
7天的时候,白色小石子区的玉露已经有点不行了,感觉叶子都要干成干巴巴的一团了。彩色颗粒石下的熊童子叶子也掉了几片,状态很糟糕。火山石垫着的寿情况变得更好了,叶子颜色变绿了些,也不再像之前那么发软。蛭石岩垫着的胧月叶子又变硬了一点,而且有了一些新的小嫩芽冒出来,这可让我很惊喜。浮石下的薄雪万年草还是没变化,保持得很好。佛珠吊兰的麦饭石区,佛珠吊兰看起来比前几天有生机多了,珠子串也有点往上长了。
15天的时候,结果就很明显了。白色小石子垫的多肉状况都不怎么样,好多都变得病恹恹的。彩色颗粒石也有不少问题,好多叶子都打蔫了。火山石垫着的多肉,像寿和胧月,状态都变得很不错,不仅叶子颜色变好,而且植株看起来很饱满。蛭石岩垫着的植物都有很好的状态,尤其是胧月,还开花了,淡紫色的小花探出头来,真的很美丽。浮石垫着的薄雪万年草整个植株非常健康,叶子还是那么饱满翠绿。佛珠吊兰在麦饭石区,长得很茂盛,珠子串上还长了一些小小的新叶子。
这时候我就想啊,在不同的地域,这个结果会不会有差别呢?像重庆这种地形是山地的,夏季又炎热的地方是这样,那在海边的城市会不会不一样呢?或者是在大沙漠地区的阳台呢?如果在新疆的某个小镇,阳光特别充足,地面温度极高,那这结果会不会改变呢?又或者是在高湿度的南方沿海城市,像广州,阳台地面温度高的时候,铺面石的作用会不会被湿度的影响给干扰了呢?
咱再说说这不同品种的多肉对比吧。像刚刚说的薄雪万年草,在高温下很顽强,不管是在哪种铺面石下,只要温度不是特别离谱,它都还能扛得住。而玉露就很娇弱,对环境要求比较高,一旦地面温度过高,就很容易出问题。熊童子也是很挑的,它喜欢相对凉爽一点点的地方,要是温度太高,就很不在状态。
还有这佛珠吊兰,它和薄雪万年草有点像,对高温的耐受度还比较高,但是它在有微量元素的麦饭石垫着的时候就表现更好一些,可能是因为麦饭石含有的那些元素对它有一定的帮助吧。绒兰呢,这个多肉相对比较少见,我放在常见铺面石下的绒兰状态就不是很好,叶子有点发黄,但是在蛭石岩下面就稍微好一点,可能蛭石岩的透气性给了它较好的生长环境。
再说说这浇水后的情况。在刚浇水后的3天,在白色小石子垫着的地方,水分蒸发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缓冲,多肉们就像是直接暴露在高温下,很多都出现了萎蔫的情况。而浮石垫着的地方,由于浮石比较轻,空气能够比较好地在浮石的缝隙间流动,水分蒸发虽然也有,但是多肉并没有那么快失水。火山石这边呢,因为有气孔,水分蒸发不是那么快,多肉们的状态就比较好。
到了7天的时候,在普通铺面石区域,土壤已经干得很厉害了,很多多肉都因为缺水有点发蔫。而在蛭石岩垫着的地方,土壤的干湿程度比较适中,多肉的生长状态稳定。麦饭石区的佛珠吊兰,土壤干得没有那么快,但是也没有过于湿润,佛珠吊兰长得很健康。
这一个月的测试下来,真的是发现了好多关于多肉和铺面石的知识。不同品种的多肉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不一样,不同的铺面石对多肉的降温保湿效果也不一样。可是这只是一个十五天的测试啊,要是时间再长一点呢?一年后这些多肉在各自的铺面石下又会有什么样的状态呢?大家有没有类似的养多肉经历呀?你们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养多肉小窍门呢?欢迎大家都来分享一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