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作物病虫害流行学预测,制定防控策略,减少损失**
一、提出问题
在广袤的田野上,作物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们承载着我们的温饱与希望。病虫害就像隐藏在暗处的恶魔,时刻威胁着作物的生长与丰收。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很多人都有着与土地打交道的丰富经验,深知病虫害一旦爆发,那将是一场灾难。
就拿小麦来说,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广泛种植。据统计,正常年份小麦的亩产量能够达到一定水平,比如山东地区部分优质麦田亩产量能达到500 - 600公斤。一旦遭受病虫害侵袭,产量就会大幅下降。小麦锈病,这种病害在适宜的环境下传播速度极快。有数据显示,在锈病严重爆发的年份,某些受灾严重的地区,小麦产量能锐减30% - 50%。这意味着原本可以收获满满的粮仓,变得瘪瘪的,农民们一年的辛苦劳作付诸东流。
再看水稻,在南方是主要的粮食作物。稻飞虱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一大害虫。据调查,在稻飞虱大规模爆发时,每百株水稻上的虫口密度可以达到数千只。这大量的稻飞虱会吸食水稻的汁液,使水稻植株变得虚弱,严重影响水稻的结实率。在一些病虫害高发地区,水稻的产量损失可达20% - 40%,这对于以水稻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这些例子只是众多作物病虫害危害的冰山一角。我们不禁要问,面对如此肆虐的病虫害,我们难道只能坐以待毙吗?难道就没有办法提前知晓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做好防范措施吗?这就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分析问题
1. 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 气候变化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比如,气温升高可能会导致一些害虫的越冬界限北移,繁殖代数增加。以前在温带地区冬季无法存活的害虫,现在可能能够存活并大量繁殖。像原本在南方的蝗虫,由于气候变暖,其分布范围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 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也有影响。如今,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很多地区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一些原本种植单一作物的地区,开始实行间作套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病虫害传播的风险。因为不同的作物可能吸引不同的病虫害,多种作物混种可能会使病虫害的寄主范围扩大。比如玉米和大豆间作,玉米螟可能会因为大豆的存在而改变其生存环境,增加其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也是一个关键问题。部分农户缺乏科学的用药知识,存在过量用药或者用药时机不当的情况。过量用药可能会杀死害虫的天敌,破坏生态平衡。在果园里,如果过度使用杀虫剂,会杀死蜜蜂等益虫,而蜜蜂不僅可以为果树授粉,还能控制一些害虫的数量。不合理用药还可能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使得病虫害更加难以防治。
2. 缺乏预测的后果
- 由于缺乏准确的病虫害流行学预测,农户往往是在病虫害已经大面积爆发后才开始采取措施。这时候,就像救火队员面对熊熊大火一样,即使采取了一些防控措施,效果也大打折扣。当发现果园里的苹果树叶已经被食叶害虫吃光了一半才去喷洒农药,此时害虫已经对果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而且害虫数量众多,想要彻底控制住害虫的蔓延非常困难。
- 没有预测,还会导致防控资源的浪费。因为农户不知道病虫害何时何地会发生,可能会盲目地储备大量的农药和防护设备。但有时候,这些储备可能因为没有在合适的时间使用而过期或者损坏。比如,有些农户提前购买了很多昂贵的生物农药,但是由于没有准确的病虫害预测,到了季节却没有发生预期的病虫害,这些农药只能积压在仓库里,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三、解决问题
1. 开展作物病虫害流行学预测的科学依据
- 病虫害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一种病虫害都有其特定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繁殖周期、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等。棉铃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7℃,有效积温为275.4日度。通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我们可以掌握这些数据,从而预测棉铃虫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发生情况。
- 环境因素对病虫害的发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土壤的肥力、湿度、酸碱度等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状况,进而影响病虫害的发生。比如,土壤肥力差、偏酸性土壤容易滋生某些根部病害。气象条件如温度、降水、光照等更是直接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连续的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而干旱少雨的天气则可能抑制一些需要高湿度环境的病虫害的发生。
- 作物自身的抗性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同的作物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存在差异。就像有些水稻品种对稻瘟病具有天然的抗性,而有些品种则非常容易感染。通过研究作物的遗传特性,我们可以筛选出抗性强的品种进行推广种植,从而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2. 预测的方法和技术
- 监测预警系统是开展病虫害流行学预测的重要手段。在田间设置监测点,定期收集病虫害的发生数据,包括害虫的数量、病害的症状等。在全国建立了众多的蝗虫监测站,这些监测站的工作人员会定期巡查草地和农田,记录蝗虫的虫口密度、分布范围等信息。一旦发现蝗虫数量有异常增加的趋势,就可以及时发出预警。
-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可以更加精准地预测病虫害的发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或飞机获取大面积的农田图像,分析作物的生长状况。如果作物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其叶片的颜色、反射率等会发生变化,遥感技术就能够捕捉到这些变化。GIS则可以将病虫害的发生地点、发生程度等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绘制出病虫害分布地图,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建立数学模型也是预测病虫害的有效方法。根据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等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建立害虫种群增长的Logistic模型,可以预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 制定防控策略
- 农业防治是基础。合理的轮作倒茬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比如,在小麦种植区,实行小麦与豆类作物轮作,可以改变害虫和病菌的生存环境,降低其越冬基数。科学的田间管理也至关重要。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及时灌溉等措施都有助于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合理密植可以保证作物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滋生的机会。
- 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控方法。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在果园里释放赤眼蜂来防治苹果蠹蛾。赤眼蜂会将卵产在苹果蠹蛾的卵内,从而抑制苹果蠹蛾的繁殖。使用生物农药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像苏云金芽孢杆菌(Bt)制剂,对鳞翅目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安全。
- 化学防治要科学合理。在必须使用化学农药时,要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作物生育期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农药,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安全间隔期使用。在防治蔬菜蚜虫时,可以选择吡虫啉等低毒高效的农药,并且在蚜虫发生初期进行喷施,避免在蔬菜收获期前违规用药。
开展作物病虫害流行学预测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减少农民损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让病虫害成为农业发展的拦路虎,而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像守护自己的家园一样守护我们的农田,让每一株作物都能茁壮成长,让农民朋友的辛勤劳动换来满满的收获。就像老一辈农民常说的:“人勤地不懒,科学种田更保险。”我们要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为传统的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让农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