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19年出生在哈尔滨,家境平凡,谁也没想到,这个东北男孩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佼佼者。那时的中国,旧社会的余毒还在肆虐,新生力量也在萌芽。张伐就像一滴水,在时代的波涛中沉浮。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电影从摇篮到成熟的蜕变,他的表演,也随着岁月的推移,不断创新突破。
他很普通,却走上了不平凡的人生道路。从华光戏剧学校毕业,到辗转到上海,加入剧艺社,张伐用一腔热血,在话剧舞台上绽放光彩。每一出戏,都是他青春的一个节点。特别是《大马戏团》里的小铣,那个渴望自由、反抗命运的年轻人,就是张伐自己的缩影。战火纷飞,他还是执着地追随着梦想,1941年,他首次踏上电影之路。
这位艺术家的坚韧,像一根没有断裂的绳索,将他的前半生与后半生连接在一起。抗战胜利后,张大民成了影坛小生,《母与子》《太太万岁》等片,让他声名鹊起。新中国成立,他投身工农兵生活,将真实融入艺术。这位老戏骨用一个个经典角色,书写了一代代人的命运。
而要说,张伐电影生涯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在《子夜》中饰演的吴老太爷一角。老人固步自封、与世隔绝,坚持那些陈旧的守则,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能改变。这就像一个时代的缩影,过去的幻象正逐渐从现实中消散,未来正在我们面前展开。
但张伐不仅仅是一位演员,更是一位观察家。他注视着社会的变迁,将时代的困惑和矛盾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之中。比如在《龙须沟》里,他饰演的人力车夫丁四,满腹心酸却无处宣泄;又如《金沙江畔》中的土司,傲慢固执,拒绝改变。每一个小人物,都承载着沉重的时代使命。
张伐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位艺术家本人的生活也同样跌宕起伏。历经战乱年代、文革运动、改革开放,他用沉默和坚持,穿过了那段动荡的时光。是什么支撑着他走过这一切或许,只有对艺术的那份纯粹的热爱,才能让他保有内心的从容。
当我们追忆张伐的光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