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之重:我的心路历程”

老炮体育呀 2025-02-05 23:50:23

亲情,往往是温暖的代名词,但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复杂与纠结的交织。

出生在南方一个小县城,家境普通,父母是勤劳辛苦的农民。我是家里的长女,下有一个比我小三岁的弟弟。从小到大,我深切感受到家的资源倾斜:弟弟总能有最好的——新书包、新文具、新棉鞋,而我用的是姐姐的旧物。寒冬里,他有暖和的棉靴,而我穿着母亲缝制的布鞋。那时候,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女孩子迟早是别人家的人,供她读书没多大用。”这句话像根刺,一直扎在我的心里。

尽管心有不甘,我始终无法改变父母偏爱弟弟的事实。初中时,家里几乎放弃供我们两人同时读书,差点让我辍学。是班主任上门劝说,父母才勉强点头,但附带条件是我必须承包早饭和农活。那几年,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烧柴做饭,放学后去地里干活,苦到骨子里。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父母却卖了一头牛来给我交学费。矛盾萦绕心头:既有感激,也有难以释怀的委屈。父母对弟弟的额外补习费从未迟疑,而我的学业仿佛是逃离那个偏爱的牢笼。当我大学毕业留省城工作后,回家的次数变得越来越少。

每到春节,我都会给父母寄上一万元贴补家用,却很少真正回去。两年前回娘家时,母亲开门第一句话竟是:“你弟弟要结婚了,你们是不是应该出点力?”这瞬间点燃我心底压抑多年的情绪,我们大吵一架。母亲指责我“心里只有婆家没有娘家”,而我吼回去:“从小不公平,现在还让我贴补?凭什么!”那是我第一次在娘家感到如此深的陌生。

婆家的温情和亲近让我逐渐明白,“抱怨”与“对抗”并不能解开心结。公公婆婆对我胜过亲生女儿,丈夫与小姑子也对我敬重有加。我终于意识到,亲情的意义就在于时刻放下对失衡的计较,与内心的和解比争辩更重要。

今年腊月,无意中听到丈夫说:“再多的怨气该放下了,爸妈年纪大了,能陪的日子已经不多。”那一刻,我心里像被触动了一下,鼻子酸酸的。放不下那些过往,但也不想遗憾地错过最后关怀父母的机会。

打了通久违的电话,我说:“今年初一我们回家吃顿饭吧。”母亲在电话那头一愣,随后应了声“好”,语气有些欣慰。挂电话时,我的眼光不自觉地湿润了。

有些事情,不是因为值得才去做,而是因为那是我们该做的。这,也许就是亲情的意义吧。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