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平贵为什么从军?他真相信王宝钏已经变心改嫁他人?答应代战公主求婚归顺西凉的三个漏洞百出的条件暴露答案

云卷云舒说文史 2021-08-20 17:44:02

西征的薛平贵,得到了西凉代战公主的青睐,被招为驸马前,薛平贵提了三个条件:

一,可以归顺西凉,但还是大唐的人;二,希望西凉以后不要进犯大唐;三,婚后如果找到家人,要接到西凉共同居住。

各位读者朋友听了薛平贵这三个条件,是什么感觉?情不自禁地笑了?为薛平贵的大仁大义感动?还是觉得薛平贵很幼稚?

薛平贵的这三个婚前条件,看起来不合逻辑,不通情理,甚至有些矛盾,但其实,大有深意,步步为营。

大唐相国王允最得宠的掌上明珠,三小姐王宝钏不听媒妁之言,不遵父母之命,坚持自由恋爱,自己找婆家。

不爱富不嫌贫的王宝钏,最终如愿以偿,与父亲王允三击掌了断父女情,嫁给了穷小子薛平贵。

爱情是美好的,生活是现实的。虽然王宝钏不嫌弃和薛平贵过苦日子,但薛平贵并不愿意如此相守一生。

即便面对的是抛弃泼天富贵,自愿跌落云端,追到清冷的寒窑,立志和他厮守贫贱、有情饮水饱的王宝钏。

婚后不久,(一说三天),薛平贵从军了,征讨西凉。这一去就是十八年寒暑。

再见时,王宝钏依旧孑然一身,寒窑苦守,坚守着当初与薛平贵分离时的承偌;

薛平贵却早已入赘西凉,娶了代战公主,继承了西凉的王位。娇妻在侧,儿女双全。

相国贵女王宝钏的人生,被一场爱情改写了。

王宝钏从青春年少、貌美如花,为爱情奋不顾身,到人到中年、人老珠黄的寒窑苦守十八年值不值?

这个问题不能用简单的值得或者不值得回答。要看造成王宝钏苦守十八年的原因。和她的付出,得到的回报是什么。

也就是说,王宝钏苦守寒窑、孤独寂寞冷的十八年,薛平贵是不是真的如他所说,不知道?

如果薛平贵知道王宝钏在一直等着他,却还是选择和代战结婚、生子,那么王宝钏这十八年,毫无意义。

如果薛平贵真的以为王宝钏辜负了他们的爱情,已经另嫁他人,那么王宝钏的十八年,就是造化弄人,与薛平贵无关。

和王宝钏结婚后不久,薛平贵就从了军。分离时,王宝钏依依不舍地拉着薛平贵,哭得那叫一个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薛平贵薛将军,虽然面上也有不舍之状,但头脑清楚,手下毫不留情。

面对泣不成声的王宝钏,高居骏马之上,一身簇新白袍的薛平贵,手起剑落,斩断了王宝钏紧抓不放的袍角。

不知道其他读者朋友看到这一幕,心里是什么想法,笔者看得是心里一凉,脑海中浮现出四个大字——割袍断义。

薛平贵文武双全,不可能不知道割袍断义的典故。而这一剑挥得,那叫一个干净利落脆。他这是要和王宝钏一刀两断?

当然也可能是笔者想多了,人家薛平贵只是想赶紧建功立业,赢得生前身后名,给爱妻王宝钏一个美好的未来。

但这个理由真的成立吗?未必。

薛平贵想从军,是早就有意为之,还是一时兴起突然决定?

如果早就有从军之意,薛平贵就不该招惹王宝钏。即便王宝钏找来,也应该说明情况,并把王宝钏送回相府;

如果是结婚后突然有了责任心,想从军改变命运。那么薛平贵的做法,同样不敢恭维。

要知道此时的王宝钏,已经不是彼时的王宝钏了。此时的王宝钏,已经与家庭反目,无所依傍。

此时的王宝钏,能够依靠的只有薛平贵。薛平贵难道不知道自己留给王宝钏的那点柴米,根本就不维持不了多久?

王宝钏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金枝玉叶,在相国府端茶倒水都有人伺候,她的独立生存能力指数恐怕是负数。

但凡薛平贵能站在王宝钏的角度上考虑一下,他都不可能放心王宝钏一个人留在寒窑生活。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是王宝钏在薛平贵的心中,没那么重要,二是薛平贵此举另有打算。

薛平贵不是甘居人下之人,他原本以为跟王宝钏机缘巧合有了感情,接了绣球,就可以鱼跃龙门,成为宰相的三女婿。

可没想到,王宝钏的父亲王允,死活不接纳薛平贵。性情刚烈的王宝钏不肯转圜,徐徐图之,竟然与父亲三击掌,斩断父女情。

王允的态度,薛平贵能想到。相国最爱的女儿,怎么能嫁给来历不明的穷小子?但这事并非没有回旋的余地。

如果王宝钏足够坚定,又足够有耐心,慢慢央求父母。以相国王允夫妇对女儿的宠爱,最后妥协,接纳薛平贵也不是不可能。

但谁也想不到,王宝钏竟然如此决绝。王宝钏反出家门,等于斩断了薛平贵借助王宝钏飞黄腾达的途径。

失望的薛平贵,为了挽回被王宝钏搞砸的大好局面,只能另想办法——暂时离开王宝钏,让她重新回到相府,然后自己再回去。

薛平贵决定从军后,跟王宝钏告别时,说得最多的就是——回相府。守不住回相府、吃不了苦回相府、实心实意地告诉你,我出去的时间可能很久,你回相府吧。

为了让王宝钏回相府,薛平贵真是掰开了揉碎了,明示暗示全用了,可偏偏王三小姐就是转不过弯来。

还一个劲地表决心发宏愿——我一定等你回来,不管你回不回来,我都不会再踏进相府一步!

王宝钏愚钝至此,死活不开窍,估计薛平贵真是急死了——你咋就不明白,只有你回去了,我才能回去,咱们才有好日子过!

薛平贵到了西凉,也仍然寄希望于王宝钏能够在他走后,受不了苦,回到相府,和父母重修旧好再得恩宠。

这样,等到薛平贵征西归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相府了,就像他和王宝钏的大姐夫说的:我一定带宝钏回家。

所以,尽管在西凉被代战公主看中,薛平贵仍然要回大唐看看,因为他寄希望于宝钏已经回到相府。

王宝钏如果和父母和好了,于情于理都只能接纳他这个女婿,他的预期也就达到了。

看到这里,有读者说了,薛平贵如果真是和王宝钏没有感情,只要富贵,那就直接答应代战公主好了,干嘛还要千里迢迢地返回大唐呢?

薛平贵得到代战的青睐,距离离开王宝钏只有几个月的时间。那时的王宝钏和代战,同样青春美貌。

王宝钏是大唐的相国千金,代战是边陲小国的公主。一个在中原富庶之地,一个在边疆蛮荒之地。

代战的家世和王宝钏相比,高下立辩。于情于理于利,此时的薛平贵,内心的天平,都更倾向于王宝钏。

如果王宝钏在薛平贵离开后,已经和父亲和解,重新回到相府生活,那么他这个三女婿也会转正。

从过军,经过西凉的历练,有了功名傍身,此时的薛平贵,在岳父王允的眼中,可能会是不同的形象。

这是薛平贵的豪赌,也是薛平贵的期望。但薛平贵怎么也没想到,王宝钏在他离开之后,竟然还那么死心眼地守在寒窑。

可以想见薛平贵知道王宝钏还守在寒窑的消息后,心里是多么崩溃。所以他立刻决定,放弃王宝钏,答应代战。

读者朋友别认为笔者这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笔者只是察其言观其行,把薛平贵肚子里的弯弯绕,转换成文字而已。

如果薛平贵不是这么想的,那么怎么解释他千里迢迢从西凉回到大唐,没见到王宝钏,就轻易放弃了?

是薛平贵相信了传言,王宝钏听说自己在西凉战死,另嫁他人了?不可能。

从感情上说,即便薛平贵相信王宝钏改嫁了,也应该眼见为实。王宝钏传说中被卖的地方并不远,就在临县。

从西凉到大唐,几千里都走了,还差那么几里地?何况,自己的死讯都是假的,难道王宝钏被卖,就不会是以讹传讹吗?

这点事,但凡长点脑子都会想到,何况薛平贵这么聪明呢?所以事实就是:薛平贵根本就没相信王宝钏另嫁他人的传言。

薛平贵在代战的表哥面前,假装悲痛欲绝,将断袍烧毁,就是要让凌霄把这个情景带回西凉,让西凉王和王后安心。

孤证不立,互证化疑。单单从笔者以上的分析,确实有主观臆断之嫌。

确凿的证据,还得当事人薛平贵亲自提供。

薛平贵在武家坡烧掉了断袍,灰心丧气地跟着凌霄回到了西凉。看到薛平贵如期归来,代战立刻开启逼婚程序。

而早已打定主意,弃宝钏娶代战的薛平贵,略加推辞,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归顺西凉,入赘王府。

当然薛平贵提了本文刚开始说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细细分析会发现,正应了那句俗语:三个僧人夹着一个没有头发的。

薛平贵这三个条件,前两个非常幼稚可笑,为的就是给最有内涵的第三个条件打掩护。

先说第一个条件,已经答应归顺西凉,就是签了卖身契。做了西凉的女婿,更是双重保险的卖身契。

既然已经效忠西凉,还说自己是大唐的人?开玩笑吗?就像有人已经加入了M国国籍,却说自己流着华夏的血液一样,欲盖弥彰。

这么幼稚搞笑的条件,让薛平贵冠冕堂皇地说出来,徒增可笑而已。所以西凉王后连想都没想,立刻慈爱地答应了。

第二个条件,西凉以后不要再侵犯大唐。薛平贵以为自己是谁?一个降将,竟然可以左右西凉的国策?

西凉侵不侵犯大唐,取决于国力,取决于野心。薛平贵提这个条件,如果不是脑子进水,就是另有企图。

薛平贵的脑子当然没进水,他的企图就是掩盖第三条件——如果将来找到家人,要接来同住。

堂堂西凉,就算国家再小,养几个闲人还是不在话下的。驸马的亲朋故交只要来寻,留下便是。难不成,西凉国还能拒之门外?

只有王宝钏这种,可能给公主带来伤害的“亲人”,才需要薛平贵提前广而告之,郑重其事地备案。

虽然王宝钏寻来西凉的几率很小,但以薛平贵的谨慎,还是想防患于未然,所以才会提出这三个看似合情,但并不合理的条件。

也正因为薛平贵这三个漏洞百出的条件,让笔者和读者朋友们发现薛平贵假意寻亲,实则权衡利弊后,放弃王宝钏的伎俩。

王宝钏抛弃父母,抛弃荣华富贵,十八年寒窑苦守值不值?当然不值。因为薛平贵早就知道王宝钏没有变心,没有改嫁他人,但权衡之下,仍然抛弃了她。

0 阅读:13

云卷云舒说文史

简介:带着思想读书,写有温度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