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烈士陵园

肇庆在旅游 2024-10-13 22:29:18

高 健

甲辰年秋分后的第二个早晨,阳光普照遵义大地,秋声点点添清爽,秋阳皋皋暖心底。我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结伴同行来到了坐落在遵义市凤凰山麓的红军烈士陵园。坐北朝南的陵园,前临美丽的湘江河畔,后倚葱茏的凤凰山,与当年红军鏖战的红花岗、老鸦山遥遥相望。

陵园正门两旁用山石垒砌成墙,左右两边十数米宽、三米余高的墙体浮雕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红军战斗群像。细细品读之,一幅卓绝、壮丽、浩瀚的革命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令我浮想联翩,肃然起敬。

阳光透过苍翠的林丛缝隙将斑驳的光点洒落在通往陵园纪念活动坪场的石阶上,我们一边拾级而上,一边聆听向导的解说。从她口中得知,整条台阶分12组铺设,共316级。第1组是3级台阶,寓意是遵义会议会期3天。从第2组到第11组,每组是28级台阶,寓意是从1921年到1949年历时2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夺取了全国革命的胜利。最后1组是33级,这寓意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人说是取自毛泽东诗词“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中的33。

有同伴走在高陡的台阶上仰望高处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时,望阶却步,并纷纷叹息:“太陡了,上气不接下气呀!怎么爬?”那时,虽岁过半百的我并没有产生畏难情绪,因为红军长征的精神让我萌生了攀登陡阶的动力。

登攀宛如天梯般让人生畏的台阶后,我到达了陵园的坪场,一座气势雄伟、造型别具一格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矗立眼前,碑身是用“满天星”大理石砌成,碑高25米,5米高的金色党徽镶嵌于碑的顶端。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阴刻贴金8个大字。碑的外围是一个大圆环,圆环外壁上镶嵌着28颗闪光的星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奋斗,夺取了全国政权。圆环内壁是4组汉白玉浮雕,呈现的场景分别是“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和“四渡赤水”。由4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作柱子承托着大圆环,用紫色花岗岩石雕凿而成的头像之间以悬空圆环连接,东南侧为老红军形象,西南侧是青年红军形象,东北侧是赤卫队员形象,西北侧是女红军形象,寄寓着红军威震四方。

山间丛林,秋风送爽,煞是惬意。我绕着圆环细心观赏,爬雪山、过草地、战湘江、渡赤水、大捷娄山关.......一幅幅如钢铁汉子般的红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场景,以及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摹的长征场景,悉数闪现脑海。驻足烈士陵园,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礼,并感慨道:工农红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顽强意志,创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人间奇迹,筑起了中华民族灵魂的长城,缔造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敬仰!景仰!

向导继续领着我们穿行于青松翠柏掩映的丛林间拾阶而上。“这是用遵义的红砂石为邓萍建造一座墓室,她是红三军团的一名参谋长,忠心耿耿,英勇善战的她最终为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向导娓娓道来英雄事迹,我们在墓前鞠躬、默哀,以表深情。

我们又走近了“红军英烈墙”,只见墙上镶嵌着镌刻有1338名英烈的姓名、籍贯、年龄等生前信息石碑牌。凝视着英烈墙,我陷入了沉思:千余名红军英烈虽然已长眠于这一隅红色的土地,但他们为了革命不惜牺牲性命的奉献精神,将永远镶刻在中国革命史上,浩气长存,熠熠生辉。

山上还有一座青石圆坟,坟前立着一块石碑,上书“红军坟”三个大字。里面葬着一位当年为遵义人民治病而惨遭反动派杀害的红军卫生员。“红军坟”前矗立着一座巨型青铜雕像,这座雕像正是那位怀里靠着一个生病男孩儿的红军女卫生员。

“1935年红军长征来到遵义时,驻城郊桑木垭的前哨连有一位不满20岁的女卫生员,当时当地流行伤寒病,群众死亡很多。当战友们忙于打土豪,给劳苦群众分粮分物时,她却走村串巷给老百姓看病、送药、打针,因其医德好、医术高,周围数十里的农民纷纷前往求医、讨药。”向导说,女卫生员最后被枪杀于桑木垭村口,老百姓为了报答她的恩情,将其尸体就地安葬在路旁,因不知其籍贯和名字,群众便称之为“红军坟”。1958年将“红军坟”迁至此,在当地老百姓的心里,“红军坟”成了救苦救难的“红军菩萨”,雕像前游人正在焚香默哀、触摸雕像以求身体无恙,六十多年来这里香火缭绕不断。

遵义红军英烈纪念陵园是一个集瞻仰、纪念、观光、教育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园林式纪念公园。我们在陵园里参观的时段,前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和参观的单位、个人络绎不绝。

秋日的陵园,天空湛蓝,艳阳高照,紫气袅袅,青松郁郁,翠柏葱葱,林涛阵阵、鸟鸣声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砖,一碑一墙,仿佛还在向人们述说着89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长征故事和英烈们的丰功伟绩。

0 阅读:0
肇庆在旅游

肇庆在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