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大致分两种。
一种就是你一看他,就知道他是个演员。
因为他外形漂亮,行为招摇,做派夸张,在生活中也特能“演”,只差将自己的职业身份,刻在脑门上。
另一种是看上去特别普通,不显山不露水的,但一到舞台上,他就像换了个人似得,显得无比光彩照人。
于绍康无疑就属于这第二种。
他身为演员,相貌平平,气质普通,置身于人堆里,也毫不引人注目。
但你看他所扮演的角色,无论戏份多少,却全都那么性格分明。
我们所熟悉的《小兵张嘎》中的区队长、《海霞》中的刘阿太、《喜盈门》中的老爷爷、《夕照街》中的郑万全等,哪一个不是栩栩如生?哪一次不被大伙交口称赞?
但他为了追逐和坚守自己心目中的艺术梦想,究竟吃过多少苦?却鲜为人知。
如若大伙不信,不妨让雅清跟大伙儿好好唠唠。
一、年轻时为当演员,他错走一步路,却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1925年9月11日,于绍康出生于辽宁沈阳。
他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够像他的三个哥哥一样,考上大学,然后出人头地。
但他却自幼爱好文艺,在学校读书时,就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吹拉弹唱,所以中学毕业后,他就一心想做演员。
他原本已经考入了留日预备学校文科班。但一听说天津警备司令部演剧21队正在招演员,于是他二话没说,就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一口气跑到了天津,加入到了这个演出团体,并从此走上了专业演员的道路。
终于实现梦想的于绍康,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但他没想到,就因为他的这一次选择,却为他日后屡遭迫害,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因为这个演剧队,隶属于国军文工团。
其实于绍康在这个演剧队仅仅只待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于1949年,在他那早就参加到解放军队伍的三哥的引领下,进入到了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做演员。
然而就因为他有过一段参加国军文工团的历史,所以在此后数次“运动”中,他都成为了被“打倒”的对象。这为他的人生,增添了太多磨难,也为他的演艺之路,带来了许多坎坷。
二、在部队遇贵人开启银幕之旅于绍康在东北军政文工团做演员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过人的表演天赋。
后来他所在的文工团随第四野战军南下武汉,他更表现出了自己积极主动和多才多艺的一面。
他不仅会摆弄各种乐器,而且唱歌、跳舞、演戏,也样样精通。
关键那时候大家都强调“劳动观念”,而于绍康也是这方面的能手。什么重活累活他都抢着干,所以他给大伙留下的印象,是“能文能武,又红又专”。
那时候文工团只要一演节目,他就成了最忙碌的那个人,一会儿出场拉段手风琴,一会儿又换身服装登台跳舞,一会呢,又和别的战友一起说段相声。所以整场演出下来,他给观众的印象最为深刻。
他的勤奋和才干,被文工团的一位领导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上。
这位领导,就是时任东北军政文工团副团长的王冰。
八一厂导演王冰
王冰于1953年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做导演。1956年筹拍电影《激战前夜》时,他安排八一厂演员剧团的王润身和袁霞,分别饰演男女主角。但剧中有一个反派角色——敌特孙亚美,却一时没找到合适的演员。这时他想到了自己曾经的手下于绍康,很会演戏。于是一纸调函,将于绍康从武汉,调到了北京。
于绍康虽然是第一次出演电影,但他却颇具灵气,在镜头前的表现十分松弛、自然、真实。
这令王冰喜出望外。因为很多舞台剧演员,一到镜头前就有很浓厚的表演痕迹,但于绍康却没有。所以王冰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演电影的好材料,《激战前夜》还未拍完,于绍康就被正式调入了八一厂做演员。
初进北京的于绍康
演完《激战前夜》后,于绍康又接到了在电影《水》中出演刘医生的表演任务。
《激战前夜》中的孙亚美是个不折不扣的反面角色,而《水》中的刘医生,却是个实实在在的正面人物,于绍康照样凭借自己精湛的演技,将刘医生塑造得真实可信。
这一邪一正的两个角色,为于绍康打开了自己的演艺前程。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如鱼得水”的感觉。可是正当他准备在八一厂大有作为的时候,他突然被扣上了一顶“右派”帽子,从而开启了他三起三落的悲苦人生。
三、人生三起三落,但他却始终乐观坚强1957年下半年,于绍康正准备进入到《黑山阻击战》剧组出演角色,但这时全国轰轰烈烈开展起了一场“反右”运动。各个单位都被分配了“右派”指标,八一厂也不例外。并且找来找去发现于绍康解放前有过参加敌军文工团的经历,于是就把这个帽子,给戴到了他的头上。
1958年春天,于绍康作为“右派”分子被发配到了牡丹江农垦局八五八农场六分场,也就是我们经常会说到的“北大荒”。于是他和妻子带着年迈的母亲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踏上了茫茫未知的旅途。
于绍康夫妇和女儿
而那时北大荒的生活有多苦呢?除了呼啸的北风,就是望不到尽头的雪地。他们所住的房子四面透风,水泼到地上,就立刻会冻成冰。
可纵然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于绍康一家也依然能苦中作乐。他不知从哪儿找来了一本《外国民歌200首》,经常一边拉手风琴一边放声高歌。
于绍康在北大荒时与战友合影
后来,他还和妻子成了业余文艺宣传员。那时他们的小儿子也已经出生,于是夫妻俩一人背一个孩子,就开始在方圆几百里的各公社生产队进行“巡回演出”。
于绍康一家四口
他们表演的节目质量很高,如此一来,他们这个“演出小分队”,在整个北大荒也开始有了一定的名气。
1960年,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开始创作大型话剧《雁窝岛》,表现的是农垦兵团转业官兵如何改变北大荒落后面貌的故事。文工团的领导专门找来了于绍康参与创作,并在剧中为他安排了一个角色,那个思想有些保守的副场长纪庆山,就由他来饰演。
于绍康在话剧《《雁窝岛》》中扮演纪庆山
又能回到舞台上,于绍康的心里万分激动。为了演好纪庆山,他想了很多办法,设计了诸多细节,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十分打动人心。
电影《北大荒人》剧照
1960年4月,话剧《雁窝岛》在北京政协礼堂上演,获得巨大成功。总政文工团团长陈其通觉得《雁窝岛》这个剧名不够响亮,于是大家集思广益,然后将剧名改为了《北大荒人》。
《北大荒人》中演员于绍康和张平
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导演崔嵬看过这出话剧后,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马上着手将其改编成电影。而在选择演员时,他只留下了在话剧中出演纪庆山的于绍康,和出演黄燕子的袁玫,其他角色,都换成了北影厂的崔嵬、张平、王炳彧等演员来出演。
《北大荒人》拍摄现场
于绍康十分珍惜这次重登银幕的机会,也万分感恩崔嵬导演的信任,他凭借收放自如的表演,将纪庆山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立体丰满。
电影《北大荒人》剧照
北影厂的厂长汪洋,是个很爱惜人才的领导。他当即决定将于绍康给留下来。于是1962年,于绍康就再次回到了电影厂,成了北影厂演员剧团的一员。他难掩欣喜之情,拍下了下面这张照片。
而进入北影厂后,于绍康更加开足马力,在多部电影中呈现了炉火纯青的演技。这一时期他在《小兵张嘎》中扮演的区队长、在《小二黑结婚》中扮演的村长、在《红石钟声》中扮演的车富等,全都人各有貌,性格鲜明。
于绍康在《小二黑结婚》中饰演刘家峧村村长
可就在于绍康想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时,又一场运动不期而至。1966年,他再次被“揪”了出来。而且这次给他按上的罪名更大,是“历史反革命”。先是被关牛棚,然后他们全家都被赶到位于北京南郊的五七干校进行务农。
这一次,于绍康觉得自己有可能一辈子都当不成演员了。但他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失落,而是将两个孩子叫到身边,对他们说,“农村可好玩了,还有城里见不到的小鸡小鸭小兔子呢”,借此来对孩子产生吸引力。
他们在农村又是一待就是5年时间。
于绍康在《小兵张嘎》中扮演区队长
于绍康被安排到的任务是种水稻。
而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干啥事都要干到最好才行。
当初演电影,他的表演让同行赞不绝口,而此时种庄稼,他也成了“水稻专家”。他所种出的水稻不仅连年高产,而且颗粒饱满。就连十里八乡的农民都前来取经。
电影《小兵张嘎》剧照
1973年,北影厂导演谢铁骊看到了《海岛女民兵》这本小说,并着手将其搬上银幕。在选择其中那个瘸了腿的敌特分子阿太的演员时,他也是一下子就想到了于绍康。于是于绍康这才第三次回到了摄影机前。
电影《海霞》剧照
1975年,电影《海霞》上映后,于绍康所饰演的阿太这个角色,再次赢得了观众赞誉。他的那句“我是你的哥哥阿泰啊”引得无数小朋友争相模仿。
1976年,于绍康在《烽火少年》中出演了郝爷爷,又在《牛角石》中出演了长发,然后就正式回到了北影厂。
这一次,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了。
四、被借调到上影厂演“老爷爷”引发全民“共情”1979年,上影厂导演赵焕章抓到了一个好剧本,那就是《喜盈门》。片中大多数角色,他都选择了由本厂演员来饰演,然而“老爷爷”一角,他却认为,非北影厂的于绍康莫属。
其实当时于绍康只有54岁,但赵焕章却笃信他能演好那个80岁的农村老大爷。
事实证明,赵焕章的眼光果然独到。电影上映后,于绍康的表演引发全民“共情”。尤其是“分家”和“吃饺子”那两场戏,不知看哭多少观众。
后来,葛存壮为大家分析了于绍康为啥会演得那么好的原因。是因为他将每一个角色,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不允许他有任何“闪失”。
而为了演好角色,于绍康也经常会有一些“异常”举动。比如在出演《北国红豆》时,他为了呈现更真实的效果,拒绝接收剧组安排的服装,而是专门到大街上,去换老农身上油得发亮的破棉袄。
于绍康出演《北国红豆》时与林业工人交朋友
再比如出演《夕照街》时,他为了练好京腔京韵,便专门找了一个老北京人,一字一句地学。
于绍康在《夕照街》中
大家说,像他这样的敬业精神,如今还有几个演员能做到呢?
而如此认真严谨,又怎会演不好角色呢?
五、“我这张脸是用来搞艺术创作的,不是用来卖钱的”于绍康演了一辈子电影,但他始终都拿死工资,拍戏时会有一些补贴,但也少得可怜。
所以他哪怕是全国知名演员,但日子却过得十分清贫。
可就算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坚守一个艺术家的风骨。
于绍康生活照
1981年,电影《喜盈门》上映后,于绍康一下子就火了。这时有一家企业的老总,抱着3万块钱,找到于绍康,希望他能拍一条广告。
3万元,在当时,绝对算是天价了。这几乎意味着,于绍康在一夜之间就能成“万元户”了。
可你猜怎么着?他非但没要这个钱,反而还特别生气。他对儿子说,“我这张脸,是用来搞艺术创作的,不是用来卖钱的”。
晚年的于绍康
这样的话,现在又有哪位演员,能说得出口哦?
1986年,演了一辈子配角的于绍康,终于得到了一次演主角的机会,在电影《失信的村庄》中,出演那个敢想敢干但最终却一无所获的丁云鹤。
于绍康在《失信的村庄》中
然而就在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和于绍康相依相守了一辈子的妻子吴捷峰,因突患脑溢血而病逝。于绍康为此痛不欲生。
此时剧组所有工作人员都能理解于绍康的心情,导演王好为吩咐于绍康多休息几天,好调整一下心情。然而于绍康知道剧组在赶进度,所以在料理完妻子后事的第二天,他就回到了剧组。
因为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事,比戏还大。
于绍康在《失信的村庄》中呈现了非常动人的表演
1993年年底,于绍康又接了一部戏,由北影厂著名演员于洋的儿子于晓阳执导的《大海风》,于绍康在其中出演一位老焊工。他虽然已经68岁,但为了追求真实效果,他虚心向工厂的焊工学习电焊技术,然后跟随摄制组到大连拍摄外景。
可从大连回来不久,他就感觉身体不适。到医院一检查,才被告知患上了癌症。而且这病来势汹汹,很快就让于绍康卧床不起。
这时《大海风》剧组针对这一情况,就准备安排其他演员为于绍康所扮演的老焊工进行后期配音。但于绍康听说后,却坚决不同意。因为在他看来,一个演员,只出镜不出声,就不算“完美的演出”。
可此时他的双脚已无法行走,怎么办呢?最终是他坐在轮椅上,完成了《大海风》的配音任务。
我们从上面这张照片就可以看出,当时于绍康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可他配音时的状态,却依然那么投入和认真。
各位觉得,与那些动不动就找各种替身的“戏混子”相比,是不是只有像于绍康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家呢?
认真创作的于绍康
1994年5月3日,北影厂著名演员于绍康因病去世,享年69岁。
六、两任妻子都贤惠,一双儿女颜值高于绍康一生有过两段婚姻,都很幸福,因为两任妻子都很贤惠。
他和第一任妻子相濡以沫,和第二任妻子携手到老。
于绍康的第一任妻子名叫吴捷峰,两人共同走过了许多难忘的风雨岁月。
可以说在于绍康最苦的那些日子,都是吴捷峰陪他走过来的。
吴捷峰陪他去了北大荒,后来又陪他去了五七干校。总之无论于绍康走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不离不弃。
只是1986年,于绍康的妻子吴捷峰说走就走了,令人猝不及防。
于绍康和老伴
这对于绍康的打击非常大。
后来,他又与宋秀竹结为了伴侣。
于绍康和宋秀竹
说起他和宋秀竹,两人也算是非常有缘。早在于绍康在中南军政大学文工团时,宋秀竹就是其中的小文工团员。后来于绍康的第一任妻子去世之后,宋秀竹就和老战友于绍康走到了一起。
于绍康和宋秀竹在旅途中
她陪伴于绍康走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
于绍康有一儿一女,为第一任妻子吴捷峰所生。从他们的全家福来看,这一双儿女的颜值都挺高。而且儿子于凌达长大后也成为了北影厂的演员,曾在《京都球侠》、《红尘》、《女人不是月亮》、《金大班》等影视作品中,出演过角色。
各位亲爱的朋友,说到老戏骨于绍康,大家的眼前,是否也一下子就浮现出了他之前所扮演的那些银幕形象呢?那么他的哪一次表演最令你心动呢?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影迷,进行互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