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健在的开国将帅仅剩一位,已经101岁高龄,身体依旧健康硬朗

烟火小事 2024-12-04 09:01:53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的75周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新中国发展的越来越好,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但令人伤心的是,在新中国1614名开国将帅的名单上,如今只剩下了一个名字——王扶之。

如今,这位开国将帅已经101岁的高龄,而且身体依旧健朗,那么在这位百岁老人的身上,发生过怎样惊心动魄的事情呢?

12岁加入红军

1923年,王扶之出生在陕北绥德县(今子洲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母亲早逝,生活的重担压在父亲和祖父身上。

没有母亲的庇护,年幼的他早早便学会了忍耐和坚强,他常跟随祖父在黄土地间奔波,靠百家饭长大。

稍大一些后,他随父亲背井离乡,来到延安的地主家放牛、放羊,寒冬里,他的双脚经常被冻得通红,肚子却时常填不饱。

他的父亲虽无力改变现状,却也不忍王扶之过早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央求亲戚将他送进了私塾,虽然只是短短三个月,但这段时光却是他人生中最轻松、快乐的一段时间。

每天,他小心翼翼地翻阅那些薄薄的蒙学书籍,反复诵读《三字经》和《百家姓》,尽管不识多少字,这次短暂的文化启蒙却让他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也点燃了对未来的希望。

然而,这段美好时光并未持续太久,贫困的现实再次将他拉回到放牛娃的生活。

1935年的一天,刘志丹领导的红军队伍出现在陕北高原上,这天,红军进入了村庄,他们没有像别的队伍那样扰民,而是主动为百姓挑水扫院,甚至帮忙干农活。

这一幕让王扶之的目光久久停留,他还看到了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娃娃兵”,肩扛红缨枪,嘴里唱着嘹亮的军歌。

那旋律似乎击中了他的内心,点燃了他加入红军的念头,于是他下定决心加入其中,但奈何年龄不够。

不过,这都不是什么大事,虽然当时他只有12岁,但身高却和那些15、6岁的差不多,于是他站在红军面前时,谎称自己已有17岁。

他的身形虽显瘦弱,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炯炯目光中满是执着,红军最终相信了他的话,就这样,12岁的王扶之告别了黄土地,迈入红26军“少共营”,成为了一名年少却志存高远的小战士。

这一天,陕北的黄土见证了一个少年的选择,从此,他走上了一条追随信仰与理想的道路。

凭借自身果敢,获得第一把武器

刚入队时,王扶之发现部队里虽然许多战士和自己年龄相仿,大多十五六岁,但真正像他这样年幼的孩子并不多。

由于部队物资匮乏,他只能拿着一根梭镖随队训练,入伍不久,他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战斗——劳山战役。

那一天,寒风刺骨,红26军采取包围战术,营里的战士分成三路包围敌人,王扶之作为前锋,跟随队伍向敌军阵地发起冲锋。

他紧握梭镖,伴随着呼啸的子弹奋力向前,就在接近敌人阵地时,他看到一个敌人正举枪瞄准。

他毫不犹豫扑上去,用梭镖抵住敌人的喉咙,逼迫对方缴械投降,这一战,他成功缴获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把枪。

战斗结束后,由于识字较多,他被调入测绘队学习地图绘制,当时,红军没有专业的测绘仪器,所有地图全靠人工完成。

从标注地形到测量距离,他一点点学习,细致描绘战场的每一寸土地,他明白地图对作战的重要性,所以每次绘图都一丝不苟,以确保精准无误。

多次完成艰险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王扶之多次被派往敌后执行任务,其中一次任务是劝降驻守炮楼的伪军队长。

这次行动对接下来的战事非常重要,所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便需要一个既有胆量又有智慧的人来完成,当时他的上级毫不犹豫地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王扶之自然也没让人失望,他伪装成普通农民,反复接近伪军队长,用“留后路”的话语打动对方,最终使对方倒戈,炮楼也因此成为我军的情报站。

有一次,他化装成百姓进入炮楼收集情报,正与伪军“闲聊”时,日军突然带队检查。

危急关头,他灵机一动,示意伪军队长与他一起打麻将,面对日军的盘问,伪军队长镇定地用流利的日语回答:“他是我小时候的玩伴,今天来找我打麻将。”

王扶之面带微笑,假装随意打牌,直到敌人离开才松了一口气,随后他带着情报平安返回,为后续战斗提供了关键支持。

随着抗战的推进,他逐渐成长为独立指挥的军官,多次带队完成敌后作战任务。

解放战争期间,王扶之更是屡次担任主攻任务,在四平保卫战中,他率领部队与敌人激战,成功击退猛烈攻势。

锦州攻坚战中,他头部负伤,鲜血浸透了军帽,但他用毛巾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最终夺下关键阵地。

1949年1月,天津战役打响,他率领343团承担最艰难的攻城任务,敌军火力凶猛,城墙上的士兵不断倒下,插在城头的红旗一次次被击落。

见状,王扶之大喊:“跟我上!”他拖着伤腿冲向前线,不幸被子弹击穿大腿,即便如此,他依旧伏在地上指挥作战,最终,红旗重新飘扬在天津城头,他的团也成为了全军的典范。

被埋38小时后生还

1952年夏,正值抗美援朝战争关键时期,王扶之担任志愿军115师代理师长,坚守临津川东部阵地。

在一次总结作战经验时,敌军的一颗重磅炸弹直接命中指挥所,坑道瞬间坍塌,王扶之和其他七人被埋在20米深的废墟中。

他醒来时,发现身体被木头和石块压住,动弹不得,四周一片漆黑,耳边只有两名战友微弱的回应。

意识到脱困希望渺茫,他强忍腿部疼痛,一边鼓励两名幸存者坚持下去,一边用双手拼命拨开压在身上的障碍。

在地面上,救援工作同样紧张进行,但挖掘进度缓慢,坍塌的土石反复回填,所有人都以为他们已经没有了生还的可能。

就在绝望弥漫时,工兵连副连长突然看到有两只苍蝇从废墟中飞了出来,这也说明废墟中还有氧气,有氧气,就有生还的可能。

这小小的生命信号让所有人燃起希望,救援速度迅速加快,经过38小时的奋力挖掘,王扶之和两名战友终于被救出,而其他四人不幸遇难。

在生死攸关时刻,王扶之坚持让受伤严重的战友先撤,自己最后一个离开废墟,尽管虚弱不堪,他仍勉力安抚部队士兵,稳定了军心。

百岁老兵,依旧健硕

战争结束后,王扶之转入军队建设工作,1955年,他进入军事学院深造,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此后,他历任军区司令员、副司令员等职,用丰富的实战经验推进部队改革,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获得多项勋章,但他始终保持低调,将荣誉归于战友。

晚年,王扶之在大连安度晚年,他仍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笔墨纸砚常伴桌旁,他将记忆中的战友姓名一遍遍写下。

他深信,这些为了国家牺牲的生命,不应该被历史遗忘,铁血与柔情兼具,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如今,这位百岁将军依旧精神矍铄,他用无悔的忠诚和无私的行动,书写了一个铁血军人的一生。

结语

王扶之的一生,既有战火中的生死考验,也有和平年代的深沉付出,他从黄土地上的牧童,成长为百战沙场的将军,用智慧与胆识守护家园,用鲜血与汗水为后人铺路。

他铭记牺牲的战友,将每一次胜利归功于集体,而他自己,正是信仰和忠诚最真实的注脚。

在百岁人生的晚年,他依然用一笔一纸书写着对时代的思考,也提醒着我们铭记那些为和平燃尽生命的无名英雄。

参考资料:

1、少将缴获日军自行车 载师长指挥6次抗战反扫荡 解放军报 2014年2月12日发布

2、百度百科

0 阅读:53
烟火小事

烟火小事

所谓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