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作为一种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的农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广大种植户而言,实现红薯的高产优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在影响红薯产量的诸多因素中,科学施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生育节点施肥法,根据红薯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精准施肥,能显著提高红薯的产量与品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科学施肥方法。
栽后7 - 10天:施提苗肥,奠定生长基础
红薯在移栽后的7 - 10天,幼苗正处于扎根缓苗的关键时期,对养分的需求迫切。此时施用提苗肥,可有效促进红薯幼苗的根系生长,增强其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保证幼苗茁壮成长,为后期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提苗肥应以氮肥为主,因为氮元素是构成植物蛋白质和叶绿素的重要成分,能够加速幼苗地上部分的生长,促使叶片迅速展开,扩大光合作用面积,提高光合效率。一般来说,可选择尿素作为提苗肥,每亩用量控制在3 - 5公斤。施用时,可将尿素溶解在水中,进行浇施,这样既能保证肥料迅速被根系吸收,又能避免因肥料浓度过高而烧苗。也可在幼苗根部附近开浅沟,将肥料均匀撒入后覆土,通过灌溉使肥料溶解渗透到根系周围。
栽后30 - 40天:施壮苗肥,促进植株稳健生长
红薯栽后30 - 40天,植株进入茎叶快速生长和分枝阶段,对养分的需求种类和数量增加。此时,单纯施用氮肥已无法满足植株生长的需要,需施用复合肥,以提供氮、磷、钾等多种养分,促进植株茎蔓粗壮、分枝增多,增强植株的抗逆性,为块根的形成和膨大创造有利条件。
在复合肥的选择上,可选用氮、磷、钾比例为15 - 15 - 15的硫酸钾型复合肥,每亩用量为15 - 20公斤。施肥方法可采用条施或穴施,在距离植株根部10 - 15厘米处开沟或挖穴,将肥料施入后覆土。这样既能减少肥料的流失,又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施肥后要及时浇水,加速肥料溶解,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栽后90天:施膨薯肥,助力块根膨大
红薯栽后90天左右,植株生长重心由茎叶生长转向块根膨大,此时对钾元素的需求急剧增加。钾元素不仅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运输,将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及时输送到块根中,促进块根膨大,还能增强植株的抗倒伏、抗旱、抗病能力。因此,这一时期应施用膨薯肥,以钾元素为主。
可选择硫酸钾作为膨薯肥,每亩用量为10 - 15公斤。同时,为了补充其他微量元素,还可配合施用硫酸锌、硼砂等微肥。施肥时,可将硫酸钾与微肥混合均匀,在植株根部周围进行条施或穴施,施肥深度以10 - 15厘米为宜,然后覆土浇水。此外,还可采用根外追肥的方式,用0.3% - 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喷施,每隔7 - 10天喷一次,连续喷施2 - 3次,可有效提高叶片的光合作用,促进块根膨大。
红薯生育节点施肥法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施肥技术,它根据红薯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和养分需求,精准施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在实际生产中,种植户应严格按照这一施肥方法,结合当地的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和红薯品种,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以实现红薯的高产优质,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