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的装甲战车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

胡侃杂史 2025-01-17 10:11:42

为了制作今天的内容,我特意看看自己的战车列表是否有该车型。不错,真有这个型号,而且还是正在使用的车型。为什么要介绍他,主要还是因为,M3能多打两炮。多炮塔坦克非常不好,不过他有一个优势。在游戏中同级别坦克,不管是防护还是火力还算优秀。

在世界上,有一些坦克的名字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其中之一就是中型坦克M3“李将军的战车”。因为他的造型非常特别,双火炮结构,大小口径组合。主打一个攻守兼备。当然,这个攻守兼备是个人认为。历史证明了,这种缝合式的组合并不好用。

M3“格兰特/李”在北非开发历史和结构描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战斗显示,装备在美国军队中的坦克无法有效与德国或日本的装甲车辆作战。美国急需制造出一款既能与国外同类产品匹敌的中型坦克,同时又能提供更强的火力和装甲。到了1940年代初,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转向单炮塔设计,但美国此时并没有类似的设计方案,并且制造这样的坦克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美国决定采取妥协方案,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设计。这也促使了一个非常古怪且具有历史感的坦克的诞生,这款坦克外形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车,结合了多炮塔坦克和自走炮的特征。关键是,这种设计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仅仅60天。

正如我之前所说,到了1940年6月,美国还没有任何可以投入批量生产的中型坦克。根据计划,工厂每天应该生产14辆中型坦克,但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情况,工程师们也不确定应该设计哪种类型的坦克。

1939年款M2A1坦克

于是,美国决定紧急采用1939年款的M2A1中型坦克,它是M2坦克的一个改进版。该坦克由洛克岛兵工厂设计,重17.2吨,装甲厚度为1英寸(25.4毫米),配备37毫米M6火炮和7个(再加一个备用的)7.62毫米布朗宁M1919 A4机枪,分布在整个车体和炮塔上。发动机采用了“Wright Continental R-975”型九缸发动机,功率为350马力,使得坦克的速度可以达到26英里/小时(约42公里/小时)。M2A1的装甲厚度增加到了32毫米,塔身更大,并配备了400马力的发动机,重量有所增加,但速度保持不变。然而,这些改进并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坦克依然显得过时,拥有直立的高车壁,并且炮塔武器对其等级的其他坦克来说也并不算强大。与此同时,轻型坦克M2已经在生产,并且装备了相同的37毫米火炮和相对强大的机枪。

到1940年9月,仅三个月后,阿伯丁试验场的设计部门便准备好了M2A1型装配75毫米火炮的坦克的所有必要文件(这一改进最早在T5E2型坦克的工作中就已考虑过)。新款坦克被命名为M3,并命名为“李”,以纪念罗伯特·爱德华·李(1807-1870年),他曾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方军的总司令。

罗伯特·爱德华·李(Robert Edward Lee,1807年1月19日-1870年10月12日)是美国军事人物,南方联盟陆军将军(自1861年8月31日起),曾指挥北弗吉尼亚军,并担任南方联盟总司令(自1865年1月31日至4月9日)。他是19世纪最著名的美国军事指挥官之一。

这辆坦克的制造必须非常迅速,但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美国工程师们根本没有能够容纳75毫米炮的炮塔。时间非常紧迫,于是领导层决定展示一个木质的、显然不行的坦克设计,其炮装在位于坦克右侧的副炮塔中。显然,这种设计给坦克兵带来了困扰,且无法实现全方位射击。

M3 “李”坦克只是一个临时解决方案,旨在等待带有标准炮塔和75毫米炮的坦克问世。领导层决定制造三百多辆这种坦克后就停止生产,转而进行标准炮塔坦克的研发。

事实上,美国的坦克制造面临了极大的困难。该国的生产能力相对薄弱,只有一个工厂承担所有生产任务,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坦克需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美国不得不寻找承包商,面临选择是否将生产交给汽车公司或重型机械制造公司。最终选择了前者,因为重型机械制造本来就是专门生产小批量定制产品的,而汽车公司则有着大规模生产的经验。克莱斯勒公司提出在政府支持下建立一座大型工厂,国家成为工厂的所有者,而克莱斯勒公司负责生产管理。

“SA-1施奈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冲锋坦克,它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辆坦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量产坦克之一。

M3坦克的设计者将75毫米炮安装在坦克右侧车体的副炮塔中,这种设计类似于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施奈德”坦克的设计。这是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因为这种技术已经在舰船炮中得到了应用。此外,安装在坦克中的76毫米炮火力非常强大,而设计师们并不确定这种炮是否能够在炮塔中有效运作。坦克顶部安装了一个铸造的旋转炮塔,并将其偏移到左侧,炮塔内安装了一个37毫米炮,并配备了与其联动的机枪。顶部的小炮塔也安装了机枪,坦克指挥官可以用它进行自卫,抵御步兵攻击,或对抗空中目标。

M3 “李” 坦克的最终外观

到1941年2月,M3 “李” 坦克的设计几乎完成,新的坦克工厂也建成。工程师们只需要将坦克的设计付诸实践,制作成金属结构。

1941年3月13日,新型坦克运抵阿伯丁进行试验。结果发现,这款战斗车辆存在许多缺点——门容易受到攻击,车内空气污染严重,给车组带来了很大困难,炮管经常卡壳,悬挂系统对这种坦克来说明显太弱。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但坦克也有优点,比如稳定器和炮塔驱动装置表现优秀。即使坦克在不平坦的地面上行驶并且左右摆动,瞄准员仍然能够轻松瞄准。

M3 “李” 坦克在试验期间

经过几个月的改进,坦克逐步解决了一部分缺点——彻底去除了门(车组通过底部舱口出入),减少了一名车组成员,并安装了最新的瞄准镜。此外,还进行了大量的其他改进。终于,1941年8月,新的坦克开始批量生产。不到一年时间,生产了约3500辆坦克。

这款坦克不仅用于美国军队的需求,英国也购买了这款坦克。他们将其命名为“格兰特”坦克。不过,英国人对坦克的高度(3.12米)不满意,并要求在设计中做出一些调整。美国方面不太愿意妥协,最终的修改仅包括拆除指挥官炮塔以及其他一些小的调整。在这种改进后的版本中,英国人将其昵称为“格兰特将军”,以纪念美国的将军,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尤利西斯·S·格兰特。

M3 “李” 坦克与铸造的上部零件

“克莱斯勒”公司于1940年9月9日在底特律郊区的瓦伦镇(Warren Township)开始建设新的坦克工厂,占地约77,000英亩。到1941年1月,准备工作完成,“克莱斯勒”的工程师与”美国机车公司”(American Locomotive Company)和”鲍德温”(Baldwin)公司的专家们共同完成了所有生产工艺的准备工作。首批试验坦克开始在1941年4月11日进行测试。5月3日,第一辆M3坦克驶往阿伯丁测试场,第二辆则保留用于展示给接收委员会,作为标准样本。1941年7月8日,“General Lee” 坦克的批量生产正式开始,正值东线战斗的高潮时刻。

M3 “李” 坦克的布局设计

M3 “李” 坦克的设计中,炮塔位于右侧的船体外部,配有75毫米炮,这使得该坦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车相似,尽管其技术水平更高。发动机位于坦克后部,然而传动装置则放在前部,这就需要通过一根长的传动轴将发动机与传动装置连接。在传动轴所在的位置,还布置了控制发动机操作的拉杆,所有这些部件都被一个轻便的可拆卸罩子覆盖。传动系统的所有组件都被安装在一块铸造的装甲车体部分,这个部分由三块铸件组成,通过法兰螺栓连接。坦克的前部设计非常独特。这些部件通过螺栓固定在坦克的车体上,这种技术解决方案后来被应用于所有M3系列的改进型,甚至在最早的M4 “谢尔曼” 坦克中也使用了类似的设计。

车体由平板装甲板构成,各种改型的装甲厚度保持不变:正面装甲的厚度为51毫米,侧面和后部装甲的厚度为38毫米,车顶装甲的厚度为12.7毫米。底部装甲的厚度有所变化,发动机区域为12.7毫米,战斗区下方为25.4毫米。侧壁的厚度为57毫米,车顶厚度为22毫米。前部装甲板的倾斜角度为60度,而侧面和后部装甲则垂直安装。装甲板的固定方式因不同的改型而异。

对于M3、M3A4、M3A5等改型,装甲板通过铆接固定,而在M3A2和M3A3改型中,则使用了内骨架焊接技术。在M3A1改型中,车体的上部是铸造的。这些坦克车体的形状非常有利,几乎“包裹”住了车组成员和机械设备,但由于铸造和淬火大尺寸“模具”的技术难度,只有三百辆M3A1坦克被生产出来。相比之下,用平板装甲板铆接或焊接车体的技术更为简便且低成本,但这一铸造技术在后来的生产中被证明非常实用。

M3 “李” 坦克的剖面图

M3 “李” 坦克的右侧车体上安装了一个整体铸造的炮舱,其中配有75毫米炮,以避免车体外形超出设计尺寸。炮舱的高度和发动机的尺寸决定了坦克的总体高度。铸造的炮塔左移,塔顶还装有一个小型炮塔,里面配有一挺机枪。这种设计最终形成了一个三层的金字塔结构,总高为3214毫米。坦克的长度为5639毫米,宽度为2718毫米,离地间隙为435毫米。坦克的高度显得过高,但战斗区非常宽敞,事实上,许多专家至今认为其战斗舱是最为舒适的之一。为了保护车组成员免受小型弹片的伤害,车体内部被涂覆了一层海绵橡胶。车组的进出通过两扇侧门、车顶的舱口以及炮塔上的机枪塔口进行。这些设计使得车组可以迅速进入坦克,并方便地通过这些侧门撤离伤员,尽管侧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车体的防护能力。

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到轮式车架和支撑轮

M3所有型号都配备了橡胶金属履带,并且每侧有三组轮式车架。车架的上方安装了支撑履带的滚轮。底盘完全采用了M2坦克的设计,并且在早期的M4坦克中也有所使用。支撑轮有整盘式和带辐条的两种设计。悬挂系统非常可靠,并且没有占用坦克内部空间。驱动轮位于前部,引导轮则位于后部。

战斗使用

M3的首次战斗是在对英国军队不利的埃尔·加扎拉战斗中。最初的战斗显示,德国坦克并非每一辆都能在远距离击毁这种新型坦克,更不用说意大利坦克了。M3凭借强大的75毫米火炮,在远距离上能够有效击毁敌方目标。88毫米高射炮成为了“格兰特”坦克的有效克敌武器,这些高射炮能有效应对当时存在的任何坦克。

M3 “格兰特” 在北非

最后的M3坦克直到1943年5月非洲战役中的突尼斯战役结束才停止使用。在意大利和法国登陆时,这些坦克已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更先进的坦克。M3“格兰特”坦克在太平洋战场服役的时间要长得多,因为在整个战争期间,日本军队没有装备能够有效对抗中型和重型坦克的装甲战车。直到1950年代中期,最后的M3 “格兰特” 坦克才在澳大利亚退役。总体来说,这款坦克在英国军队中成功占据了一席之地。但随着更先进的单塔“谢尔曼”坦克的出现,英国军队迅速放弃了使用体积庞大且外观过时的“格兰特”。

M3 “李将军” 在苏联服役

苏联获得了986辆“李将军”坦克。这些坦克首次出现在苏德战场上,是在对红军不利的哈尔科夫战斗中。随后,坦克被积极使用,直到库尔斯克战役为止。部分坦克一直服役到1944年底。苏联坦克兵认为,这款坦克的优点是宽敞的战斗舱和强大的火力。缺点则是坦克高度过高,尤其在冬季和崎岖地形下的通过性较差。

到1943年,德国军队已经拥有了能够轻松应对“李将军”的坦克。例如,在1943年7月5日的库尔斯克战役中,第230坦克团被投入攻击,但即使没有接近敌人,便遭受了重大的损失,甚至无法与敌人缩短至直接射击的距离。

结论/观点:

在两个月内打造出一款具备作战能力的坦克,成为了美国工业的成功。M3的研发经验为下一步的更先进坦克“谢尔曼”奠定了基础。确实,“格兰特将军”和“李将军”坦克存在许多缺点,且缺乏进一步改进的潜力。

但随着强大的工业基础, 美国很快弥补了在装甲技术方面的落后。M3坦克的主要用途是在英国军队中,在那里迫切需要一款具备强大火力和装甲的坦克。对于1942年在非洲战斗而言,考虑到一些因素,“格兰特将军”相当适用。而“李将军”在苏德战线的表现则要差得多,这些坦克在整个战线,从高加索到北极圈,广泛参与了战斗,并在1943年与德国的新型装甲部队对抗,常常变成了“七人共葬之地”。

M3 “李将军”在某个博物馆里。
1 阅读:79
胡侃杂史

胡侃杂史

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