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的变迁:从狂热到理性的探索之旅》
在记忆的长河中,以前的双十一无疑是网络电商的狂欢节,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奇迹的时刻。无数消费者守在屏幕前,等待零点钟声的敲响,疯狂抢购心仪的商品,造就了一个又一个销售“神话”。
11月11日,这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日子,调侃、吐槽,抱怨无数的不完美。
在这场全民参与的购物狂欢中,交易记录一次次被无悬念地打破。电商曾以一骑绝尘的速度,为国内消费经济和每个人的生活,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网购时代的急风骤雨之下,也促进了物流、金融等行业的发展,线上与线下渠道也不再是对立的两面。
当“双十一”走到第十六年,奇迹与数字已不再。
今年,不仅传统的天猫双十一晚会停办,天猫甚至还取消了延续多年的媒体直播大厅,不再对外公布数据,也不再有高管直面媒体的采访。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双十一已不再是十年前的“电商盛宴”。曾经的消费狂潮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者背后的冷静与理性。在天猫、京东等平台的促销活动中,增速放缓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人们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更加注重商品的品质、实用性以及自身的真实需求。
今年“双11”,各家平台不仅没有总销售额,晚会也不再大操大办。相较往年放到台面上的GMV,电商平台们在各自持有优势的细分品类精耕细作,寻求爆发式增长。
从奇观到寻常,“双11”归于平静,商家们不再视其为唯一的生意增量场,消费者不再需要定闹钟蹲守囤货,或许电商平台们热闹了16年,也想在此刻将关注留给交易本身。
回首望去,作为全网第一个电商购物节,双十一曾是一个电商时代的开启。2009年,首届“淘宝商城”双十一活动开启,最初是为单身人士庆祝“光棍节”,当时参与活动的27个品牌在一天内创造了5000万元的销售额。
仅一年后,2010年,双十一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了100000000元。到2012年,双十一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00亿元。
到了2015年,受移动端消费趋势催化,“双11”迅速演变为一场全民购物盛典,淘天销售额攀升至912.17亿元。彼时,基于可观流量,平台甚至能在大促中呛声、左右品牌在其他渠道的开店行为。
但其实从2018年之后。数据给人带来的新奇和震惊,其实已经没有了,消失于平常。这种感觉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在5年甚至是7年前,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行业的人,都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某种程度来看,“双十一”和618两大购物节给国内互联网带来的意义或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从奇观到寻常,双十一归于平静,商家们不再视其为唯一的生意增量场,消费者不再需要定闹钟蹲守囤货,或许电商平台们热闹了16年,也想在此刻将关注留给交易本身。不能否认,经过数年轮番打磨,“双十一”将电商营销运作到极致,见证了商业与技术的嬗变,督促着线上与线下零售深度结合,更造就了互联网行业的诸多传奇。经济晴雨表、消费盛事、商业压力检测、突破零售边界……均是行业曾赋予“双十一”的称呼。
其实“双11”落幕,电商们各自安好,不需要争分夺秒抢首单时效,也不需要计算同比增幅,在各自优势领域“小有成就”或许就足够了。
品牌和平台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天猫和京东这两大电商巨头,一直在持续较量。天猫凭借其丰富的品牌资源和强大的营销能力,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市场份额;而京东则以其优质的物流服务和正品保障,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信赖。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双方都在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京东在竞争中努力寻求突围之路。从最初强调“价廉物美”的商品策略,到如今提供多重创新服务,京东不断探索着新的发展方向。他们不仅优化了物流配送,实现了极速送达,还推出了诸如以旧换新、个性化定制等贴心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在这个变迁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市场的成熟和消费者的成长。双十一不再仅仅是低价促销的代名词,而是逐渐成为了一个检验电商平台服务质量、品牌创新能力以及消费者理性消费的舞台。毋庸置疑,中国电商的发展还推动了云计算、移动支付、AI、物流等多个行业的进步,也进一步带动了亚洲新兴国家的电商行业前进。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电子商务市场增长迅速,成为新兴市场的重要力量。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从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等再到十一国庆节、圣诞节等无一不是购物节,加上一日都不停歇的主播直播间,似乎每时每刻都有促销、低价在轰鸣。对于商家而言,亦如是,双十一正在从单纯的消费大促,转向品牌曝光、符合自身营销节奏等更丰富的意涵。
“在双十一里竞争没什么意思,投入大,回报小。”一位经营家居摆件的中小商家向我们坦言,平台每个月都有不同形式的促销节,用户已经对促销不那么敏感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未来的双十一或许会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无论如何变化,其核心都应该是为消费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消费者购物趋于理性,单纯依靠“双十一”等大促节点的低价策略已不够。电商平台应探索建立常态化的低价体系,如设置每日特价、会员专属低价等长期优惠机制,培养消费者的日常购买习惯,增强用户黏性。
同时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商品的品质,电商平台需加强对商家的管理和商品的质量把控。建立严格的商家准入标准和商品审核机制,对假冒伪劣、质量不达标商品进行严厉打击,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电商时代,让我们共同期待双十一能够在变革中找到新的平衡,继续为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注入活力。
在这个与以往不同的平静夜晚,观察互联网多年的资深媒体人李立在朋友圈写道,“十六年不短不长,我们见证商业奇迹再归于寻常。最好的不是一直在云端,是始终有身处寻常的决心和勇气,期待再次遇见奇迹。”
放狼
清库存,先涨后降,套路多,不是没热度,是大家不想当冤大头了[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