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北京城失陷,崇祯皇帝自缢而亡。这一年,李自成的农民军逼近北京,明朝的灭亡已成定局。吴三桂面临着人生最关键的选择,他必须为自己选一条新的路。
吴三桂原本在宁远,得知消息后迅速撤回了山海关。对于吴三桂的抉择,多数人难以理解,他有多条路可走,可为何最终投降了清军?
当时李自成已占领北京,并率大军向山海关进逼。面对李自成的压迫,吴三桂起初是打算投靠农民军的,毕竟大家都是汉人,还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但是,当他得知自己的家族,特别是心爱之人陈圆圆,被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掠为歌妓后,情况急转直下。他感到被羞辱、愤怒,同时也看清了农民军的残暴本质。吴三桂一怒之下,决定重新做出选择。
而在清军方面,多尔衮这个名字不得不提。这位精明的摄政王一直在观察关内形势,并早早为进军中原铺好了路。多尔衮得知吴三桂的犹豫不决,马上以封王为诱饵,开始拉拢他。清军的军力强大且装备精良,在此前的多次交战中,吴三桂早就领教过他们的厉害。在这种情况下,借兵联合抗击李自成,成了吴三桂所看到的唯一出路。
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山海关外,吴三桂的军队已与李自成的农民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双方损失惨重。就在此时,清军抵达山海关附近,吴三桂发出了最后的求救,多尔衮在山海关外静观其变。一方面,清军并未急于参战,而是选择驻扎等待,将吴三桂逼入绝境。同时,范文臣先作为使者,代表多尔衮与吴三桂会面,双方达成协议,吴三桂剃发归降,借兵抗击李自成。
事实上,多尔衮的策略非常简单但有效,他要确保吴三桂毫无退路,只能依赖清军。吴三桂与多尔衮的见面,成为历史性的一刻,吴三桂剃发归顺清朝,双方正式联盟,农民军则被迫退回北京。
再来看吴三桂的其他选择:困守山海关,固然地理位置优越,但面临后勤补给短缺的问题。在当时,山海关的守军军饷已被拖欠十四个月,吴三桂无力支撑长久的战斗;投降李自成,尽管初衷是借助农民军力量,但李自成手下的暴行和压榨,使得吴三桂心生反叛,无力共同御敌;投靠南明政权,又必须跨越李自成控制区,几无成功的可能。
历史不可假设,但吴三桂的选择却决定了明清易代的走向。清军的入关和吴三桂投降的背后,也透露出多尔衮精明的政治手段及军事策略。面对吴三桂的犹豫,多尔衮没有急于战斗,而是通过谈判和策略,彻底将吴三桂拉拢在自己的阵营。
最终,清军顺利入关,李自成迅速败退,北京城再无力回天。不管吴三桂的初衷如何,他的抉择无疑加速了清军占领中原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