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鱼小四
提到他。
张艺谋不吝溢美之词,不仅夸他头脑非常聪明,还预言他是未来中国最好的导演。
港圈大佬周润发直言他与众不同,跟他合作很过瘾。
京圈大佬王朔表示,有他在,中国电影就不会都是中规中矩的“行活儿”。
就连一向自视甚高的冯小刚,都愿意自降身份给他跑龙套……
24岁就已经凭借电影《芙蓉镇》一举斩获百花奖影帝的桂冠。
在鲜衣怒马的年纪,演技出众的他,一跃成为电影圈最受青睐的银幕小生。
潘虹、刘晓庆、巩俐、梁天、张艺谋、陈家林、谢晋、谢飞……
与他合作的无论演员还是导演,都堪称那个年代的顶配。
在优秀电影人的熏陶下,演员出身的他,又跨界化身导演,拍出了至今依然奉为经典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他就是姜文。
是《末代皇后》里被时代洪流吞没的末路帝王溥仪,是《芙蓉镇》里敢于突破世俗的文化青年秦书田,是《红高粱》里快意恩仇的粗野轿夫余占鳌,是《北京人在纽约》里异国艰难求生的大提琴家王启明,是《让子弹飞》里誓要为民除害的绿林悍匪张麻子,还是《邪不压正》里隐于幕后的布局者蓝青峰……
作为导演身份的他,30多年来仅执导了6部作品,虽然口碑褒贬不一,但每一部都堪称用心之作。
可就是这样一位中国影视界扛把子般的人物,却在2018年之后渐渐“消失”在娱乐圈。
那么,姜文身上到底经历了什么?
01姜文的作品总是带着浓烈的人性反思或批判的色彩,这恰恰投射了姜文本人所经历的那个 “特殊”的年代。
1963年,姜文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姥姥家。
父亲姜红旗是一位军人,解放后当了一名工程兵,喜欢文学,平时不善言谈。
母亲高阳是一名性格开朗大方的音乐老师。
父母性格互补,相处十分和谐。
可因为起初父母都要随部队四处执行任务,所以不得不把姜文留在姥姥家照顾。
因为父亲军人的身份,姜文自小就对这一职业有着天然的崇拜。
在姜文大一些的时候,父母就把姜文接到了身边,和他们一块随部队辗转全国各地。
10岁那年,全家终于迁居北京稳定了下来, 姜文也成了部队大院的子弟。
这一年,姜文遇见了比他大两岁且出身显贵的英达。
两人后来考上了同一所高中,并成为很好的朋友。
也是因为英达的一句话,姜文才走上了文艺的道路。
之后,英达考上了北京大学,而姜文却名落孙山,人生面临分岔路口。
因为是很好的朋友,同时作为演艺之家出身的英达觉得,以姜文的资质,特别适合当演员。
于是就鼓励他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通过层层面试,拥有一定表演天赋的姜文,顺利被中戏录取。
中戏四年的深造,让姜文对表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开始憧憬大展拳脚的那一天。
毕业后,按照当时国家的政策,姜文分配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成了一名话剧演员。
因为表演能力出众,初出茅庐的姜文就被委以重用,担当多部话剧的主角。
虽然话剧演员并不是多么体面的职业,可对于热爱表演的姜文来说,能一辈子站在舞台上从事自己钟爱的事业,也是特别幸福的事。
姜文压根也不会想到,将来有一天自己会从舞台走向银幕。
021985年,导演陈家林拍摄影片《末代皇后》,女主一早就定下早已贵为影后的潘虹,而男主的人选迟迟没有敲定。
一番周折后,陈家林相中了时年22岁的姜文。
走向银幕,体验更为丰富的艺术形式,是姜文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如今梦想已在眼前,姜文便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导演的邀约。
剧中姜文与女主潘虹有大量对手戏,戏份很重。
相比演技早已被各大奖项认证过的潘虹,姜文的确算是生瓜蛋子。
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姜文不仅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去了解溥仪所处的时代背景,还亲自拜访尚在人世的溥仪的弟弟溥杰。
电影上映后很成功,可几乎所有的光环和荣誉全给了女主潘虹。
虽然没能一鸣惊人,却也是姜文涉足电影领域的开端。
然而不久,姜文就开启了演艺事业的进阶之路。
1986年,谢晋导演筹拍电影《芙蓉镇》,女主一早就定下当时火遍全国的刘晓庆,而男主秦书田的扮演者,一直悬而未决。
正在谢晋为男主的人选发愁之际,看到姜文的定妆照时,立刻就拍板定了他。
影片中姜文扮演一位饱受不公的中年知识分子秦书田。
可说实话,要让一个才23岁的大小伙去出演中年男人,无论妆造再怎么逼真,也很难掩饰姜文身上的稚嫩感。
为了更贴近角色年龄,姜文就穿着短裤每天坐在窗台边暴晒,直到把皮肤晒得又黑又亮,以增加角色的年龄感。
姜文的这股子狠劲儿,谢晋导演全看在眼里,还给他起了一个“黑泥鳅”的外号。
这部戏也是姜文日后立志当一名导演的启蒙作品。
因为面对刘晓庆这样的大牌明星,面对谢晋这样的大导演,姜文竟然亲自设计表演动作细节。
事实证明,姜文饰演的秦书田,和刘晓庆饰演的胡玉音相得益彰,同样精彩。
知识分子被蓄意打压欺侮的屈辱和不甘,被尚且年轻的姜文诠释得淋漓尽致,打动人心。
影片上映后,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在那个一张电影票几毛钱的时代,《芙蓉镇》票房竟高达上亿。
姜文也凭借“秦书田”一角,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影帝的荣誉,还被内地最具含金量的金鸡奖提名为最佳男演员。
自此,姜文一跃成为内地影坛的宠儿,好多剧本都找上他。
031987年,一直在陈凯歌屁股后面做小摄影的张艺谋,不甘屈居人下,决定出来单干。
拿到的第一个剧本,就是由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
女主几经周折选了还在上大二的巩俐,男主一早就定下凭借《芙蓉镇》一炮而红的姜文。
我们知道,后来这部电影载誉无数,甚至还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为当时相对低靡的国内电影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谁曾想,这部电影的诞生却是一路“吵”过来的。
作为从摄影改行当导演的张艺谋,《红高粱》是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所以格外重视这次创作。
可那时的张艺谋还只是个新人导演,在此之前也仅仅拿了几个摄影奖而已。
女主巩俐也不过是个还在中戏就读的小姑娘。
而姜文就不一样了,《芙蓉镇》一下子把他推到内地影坛头把交椅的位置。
而且姜文本来就是对表演有自己想法的演员,所以在实际拍摄中常常因为角色的塑造问题,与张艺谋产生分歧,甚至争吵,几乎是从头吵到尾。
你以为两人会因此而心生芥蒂,不再合作?
大错特错!
两人都是对艺术水准要求极高的人,格局和眼光也要比一般人长远,彼此也都清楚都是为了精益求精,压根不牵涉个人恩怨,所以两人再之后还是能二度合作《有话好好说》。
不过两人完全没想到,这部从头吵到尾的影片,竟然能冲出亚洲,成了轰动国际的经典大作。
靠着这部蜚声海外佳作的话题和热度,姜文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演艺之路也越走越宽。
1988年,凭借和刘晓庆二搭影片《春桃》,姜文荣获“第十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斩获人生第二个影帝的奖杯。
一般而言,演员有了知名度以后,要么拼命拍戏赚钱或搏奖, 要么趁着热度接些代言,换取不菲的酬劳。
可彼时已家喻户晓的姜文,却依然坚守演员的本分。
一年顶多拍一部戏,对于每个角色都力求最完美的诠释奉献给观众。
04还在拍摄《红高粱》的时候,姜文在地摊上淘了一本讲述太监李莲英的传记,读完后觉得李莲英这个人物很有意思,就萌生了将其拍成电影的想法。
恰好当时香港与内地合拍片风潮盛行,向来把商业票房为终极目标的香港电影公司,也觉得李莲英这样的猎奇题材定能把观众吸引到电影院,于是决定投资。
而向来特立独行、热衷于拍摄大胆题材的第五代导演田壮壮,跃跃欲试,希望以独特视角将李莲英的生平搬上银幕。
演员有了,导演有了,资金也不缺。
万事俱备,只差提供拍摄场地的一方。
那时,各大电影厂还属于国营企业,政策的敏感性,决定了内地制片厂无法过多参与合拍片的投资环节,不过提供拍摄场地一点问题都没有。
一拍即合后,剧组还请来姜文的老搭档刘晓庆。
就在剧本还在创作打磨时,姜文就剃了光头,随身带着头套,一有时间就揣摩“李莲英”的感觉。
为了尽最大限度还原这个特殊时代下的“传奇人物”,姜文和田壮壮不仅跑到故宫博物馆收集资料,还走访了当时在世的清朝太监。
电影上映后,虽然没能取得可观的票房,却也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
1991年底,王朔把《动物凶猛》交到了姜文手上。
看完之后,姜文立马来了兴趣,准备把小说拍成电影。
因为是从演员跨界当导演,前景尚不明朗,所以很多制作人担心赔本就不愿意投资。
就在姜文一筹莫展之际,还是王朔站了出来,解决了燃眉之急。
王朔把姜文的电影项目推荐给了法国制片人,没想到对方很感兴趣,不仅乐意出钱投资,还许诺影片后期制作可以放在柏林一家技术更先进的工作室。
没了后顾之忧,姜文终于可以甩开膀子投入影片创作之中。
演员方面,千挑万选后,等来了夏雨、宁静、陶虹、耿乐等与角色贴合的演员,甚至冯小刚、王朔也跑来友情客串一把。
剧本创作方面,姜文虽然沿袭了原著小说的整体架构,可二者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大相径庭。
不同于原著残酷阴暗的底色,电影仿佛给那段青葱岁月镀上了一层柔光,从而大大削弱了原著的悲剧性。
青春期的放荡不羁、炙热的回忆、荒诞的幻想,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交织或重叠,使人怀缅又引人思考。
出色的镜头语言、构图,连贯的剧情、节奏,青春的躁动交融在特殊时代的大背景里,让整部影片跳出了传统青春片的桎梏,立意和格局展露无遗。
精良的品质,也让这部影片横扫国内外无数重量级电影节大奖。
仅此一片,姜文彻底封神。
紧接着,姜文除了接拍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外,又开始着手打造反战题材电影《鬼子来了》。
可这次,姜文却栽了跟头。
052000年,姜文带着自己的新作《鬼子来了》征战戛纳电影节,并斩获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一时之间风光无限。
可刚回到国内,姜文就收到了一纸禁令:因事先未通过审查违规参赛,五年内不得担任导演。
好在姜文不仅能当导演,还是一名不错的演员。
在不能当导演的日子里,姜文接拍了不少影视作品。
2005年禁令刚解除,姜文就着手筹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拍摄工作。
可影片当时上映后后,观众评价并不理想,纷纷表示“看不懂”。
这当然不是姜文导演能力所致,反而是他试图提升观众的审美。
虽然票房遭遇滑铁卢,可如今豆瓣8.3分的高分,足以表明曲高和寡的作品总会遇上流水知音。
如果说,《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以我为主的意识流的任性表达,那么《让子弹飞》则是姜文雅俗共赏的集大成者。
2010年末,姜文执导的影片《让子弹飞》上映,斩获6亿多票房的同时好评不断,至今豆瓣还维持在9.0的高分水准。
而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背后,实则是姜文及其团队长达多年用心耕耘的结果。
光是修改打磨剧本,就耗时两年多,期间历经30多次大大小小、不厌其烦的修改。
对待每一次创作,姜文必定是精益求精,全力以赴。
之后,姜文又接连推出了《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两部电影。
虽然票房口碑未能超越《让子弹飞》,但观众还是能感受到姜文的用心。
可是自从2018年推出《邪不压正》后,姜文整整6年都没有推出新作了。
06现如今74岁的张艺谋、72岁的陈凯歌依然“奋战”在一线,而61岁的姜文却悄悄从娱乐圈消失了。
可实际上,看似生机盎然的影视行业,实则乱象丛生,余毒未清。
2010年之后,随着网络的兴起,娱乐圈开始进入流量时代。
一部影视作品引起观众关注的,不再是精彩绝妙的剧情设计,也不是演员精湛考究的表演,而是请的演员有没有流量。
演员明星化,依然是如今内娱208们混迹娱乐圈的生存之道。
试问:本应好好演戏的演员开始流量化,商业化,那么他又如何心无旁骛地去塑造角色,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
最近几年,尤其是疫情过后,国内的电影票房几乎每年都创新高。
可是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那些所谓的卖座影片,到底带给我们什么了?
要么是靠煽情、鸡汤励志式的的悬浮剧情,强行刺激观众的G点,比如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和《热辣滚烫》,简直就是此类影片的集大成者。
要么是靠着经典IP贩卖情怀,却免不了狗尾续貂的尴尬结局,比如《非诚勿扰》系列、《唐探》系列……
一言以蔽之,如今的电影缺乏深度,回避思考。
反观姜文,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担纲导演,推出的作品几乎都是诚意满满。
在姜文的作品里,看不到献媚,做不到迎合,更闻不到逐利的铜臭气息。
在他的电影世界里,我们能切身体会到作品对于时代的拷问,对于人性的反思,对于众生的悲悯……
好的作品,就是应该能够启发观众思考。
对比最近几年充斥银幕的爆米花爽片,真的是一言难尽。
现如今,火爆的电影票房背后,其实恰恰是投资方千方百计疯狂逐利的回光返照。
随着观众审美的提升,那些妄图忽悠观众、收割票房的烂片一定会被人民所淘汰。
只是,毕其一生,只为拍出好作品的姜文,就这样从娱乐圈“消失”了,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本文由鱼小四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