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央视兵器科技频道《影视背景》

清浩谈军事 2024-01-04 12:32:01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彩色海上战斗故事片《海鹰》,严寄洲导演,王心刚、王晓棠、张勇手、邢吉田、里坡等主演,1959年1月1日上映。讲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鱼雷快艇部队中队长兼“909”号艇艇长张敏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作战任务。他带领快艇中队,进驻到远离大陆的一块小岛礁“鬼屿”设伏,待机打击敌方舰队。战斗中,“909”号艇受重伤,张敏等人率领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返回大陆。

《海鹰》拍摄的故事

1958年,刚拍完电影《英雄虎胆》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严寄洲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海军某鱼雷舰艇在南海某海域英勇阻击敌舰,以小艇斗大舰,在任务完成后因掩护战友的快艇撤退,被敌舰击沉,海军战士游了7天7夜,终于游回了祖国大陆,非常感人。

作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片,严寄洲接受了拍摄《海鹰》的任务。当年拍摄胶片十分紧张,拍海上夜景时没有很好的照明设备,给拍摄带来很大困难。于是,严寄洲疏通当地海军部队,求得他们大力协助,借给摄制组3台探照灯,成功拍摄了海上夜景。

拍演员在海里游泳的戏也遇到实际困难。外景地是青岛,为了表现7个鱼雷潜艇战士的战艇被敌人击沉后,顽强游回祖国大陆的艰难历程,需要找一块礁石,让疲惫不堪的战士歇息一下。当地老百姓对他们选定的一块礁石提醒说,周围有鲨鱼,很危险。而要拍摄,不得不用深水炸弹在礁石周围的海域进行爆破,以驱赶鲨鱼,而当时一枚深水炸弹的价值就是一艘鱼雷快艇的价值。在当地部队的大力支援下,一共投放了6枚,保证了这场戏顺利拍完。可以说,《海鹰》这部国庆10周年的献礼片,是在多方通力协作下,精心打造出的爱国主义情怀浓郁的红色经典影片。

严寄洲(左)给演员说戏

另外,《海鹰》的主拍地是青岛,而片中男A角王心刚等大量水中的特写镜头则是在游泳池反复补拍的。1959年,八一厂为国庆10周年赶排献礼片《海鹰》,在生活区西南角挖了一个长36米、宽25米的游泳池。南侧池壁外间隔12米又分别挖下两个1.5米见方、深2米的水下摄影仓,仓壁中部与泳池间,分别钻通30公分直径的圆孔,后镶上密封玻璃供水下拍摄;泳池北岸修呈椭圆型,岸上由置景木工用杉篙、方子木竖搭起8米高的背景架,钉上结实的白布;由动画美工用油彩逼真地绘出碧海蓝天;待池水注满实拍时,各在东西池边绑上一块铺板,分别由一名特技师站上去来回晃动来人工造浪。

游泳池里拍出的逼真场面

严寄洲导演拍《海鹰》时要求全摄制组通通到海军部队体验生活,熟悉水兵。于是,《海鹰》的演员不是上舰艇就是上海岛,即使是次要演员也要泡到海里找感觉。具体到角色,严寄洲说:“谁演什么就体验什么,王心刚演艇长就找个艇当战士,他在体验生活中学会了开舰艇,不过开的时候,得有人在旁边看着他,因为他“驾龄”太短,开起来不那么稳当;玉芬演渔民就找条鱼船当渔民。当时的演员一律吃战士灶,最初演员们还有想法,以为是最低待遇,后来得知这是对他们的优待,因为战士灶在海军部队是最好的,此外每人每天还发几斤水果。

《海鹰》剧组与海军舰艇官兵在一起,可以看到严寄洲、王心刚、王晓棠、邢吉田、刘江、张璋、黄焕光、朱启等

影片里的快艇中队长张敏和女民兵连长玉芬是一对恋人,这又是老电影中“青年军官+女游击(民兵)队长”的爱情模式。在拍摄张敏和玉芬在礁石上的情感戏时也颇有故事:在拍这场戏时,王心刚总进不了戏,严寄洲导演不满意,无意中发现王心刚在拍情感戏时眼睛总往别处看,严寄洲一回头,发现王心刚的爱人杨昭采站在一旁看他们拍戏,严导立即将她支走,弄得王心刚夫妇二人很不好意思。后来,已拍成的礁石情感戏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删掉了许多。

王心刚、王晓棠《海鹰》剧照

扮演中队长张敏的王心刚

1932年生于辽宁大连。1950年入伍,为沈阳军区军工局文工团演员,1951年任东北军区文工团演员,195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在许多部影片中,塑造了英俊干练的青年军官形象,如《勐垅沙》中的江洪、《海鹰》里的中队长张敏、《红色娘子军》里的洪常青、《哥俩好》里的连长、《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杨晓冬、《秘密图纸》里的侦察参谋陈亮,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70年代以后又出演了《侦察兵》《南海长城》《大河奔流》《伤逝》《知音》等片。是新中国22大影星之一。1989年被评为建国四十年十大影星之一。

王心刚扮演海军军官中队长张敏,相貌堂堂,英气逼人

王心刚不仅阳刚帅气英俊潇洒,其表演亦自然、质朴,细腻又富有激情,善于塑造不同的人物,尤以塑造军人形象见长。因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王心刚不仅其银幕形象在观众中具有很高的认可度,他本人也成为众多青年女性倾慕的偶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银幕两大帅哥王心刚(左) 、庞学勤(右)在出访缅甸时与当地女演员合影

扮演民兵连长玉芬的王晓棠

1934年生于河南开封,1952年从上海参军,先入总政京剧团,后调总政话剧团。1955年,王晓棠被长春电影制片厂选中,出演她的第一部电影《神秘的旅伴》,一炮走红。观众们不仅记住了影片中的“小黎英”,还传唱着影片中的插曲《缅桂花开十里香》。1958年,王晓棠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成了一名专业电影演员,同年,王晓棠出演《边寨烽火》获得第1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从此王晓棠开始了创作旺盛期,《英雄虎胆》中的阿兰、《海鹰》里的玉芬、《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金环、银环都成了那个年代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王晓棠也成了那个年代的“美丽女神”,深受观众的爱慕和喜欢。是新中国22大影星之一。

王晓棠扮演民兵连长玉芬,手里拎着“盒子枪”,英姿飒爽

说到王心刚和王晓棠,这两位可是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银幕青春偶像的男一号和女一号,那时候就有“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的说法。王心刚和王晓棠有两次合作,分别是在《海鹰》和《野火春风斗古城》,都是饰演“荧幕情侣”。这对“金童玉女”也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大众情人”,电影《海鹰》公演后,多少观众都希望他俩能“假戏真做”,终成眷属!

王心刚、王晓棠《海鹰》剧照

扮演水手长的张勇手

原名张宗瑞。1934年生,山西汾阳人。1948年参军。1957年初,八一电影制片厂到部队选演员,经过试戏,被选中借到八一厂拍摄《黑山阻击战》,在影片中扮演连长王海龙。影片拍完后,又在严寄洲导演的《英雄虎胆》中扮演侦察参谋耿浩。1958年,他正式调到八一厂演员剧团,并改名为张勇手。入厂后二十多年来,张勇手共参加了13部影片的拍摄,有《县委书记》《海鹰》《赤峰号》《林海雪原》《奇袭》《哥俩好》《打击侵略者》《分水岭》《地道战》等。

张勇手扮演水手长

扮演海军上校的里坡

1928年生,原名李庆章,河北宝坻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先后在冀察军区政治部挺进剧社、华北野战军纵队战线剧社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军文工团、总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八一电影制片厂任演员。

里坡扮演海军上校

里坡以扮演军队高级干部形象而著称。如在《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中饰演马大队长,在《英雄虎胆》中饰演马政委,在《英雄岛 》中饰演将军,在《回民支队》中饰演支队长马本斋,在《海鹰》中饰演海军上校,在《英雄坦克手》中饰演步兵师长,在《红日》中饰演团长刘胜,在《12次列车》中扮演大校,等等。他还在《林海雪原》中扮演土匪傻大个,这也是他出演的唯一一个反面银幕角色。

里坡还在电视剧《三国演义》扮演董卓,同时还从事配音工作,如86版《西游记》猪八戒的配音:“猴儿哥”……

扮演渔民老爹的邢吉田

1926年出生于营口市,1948年参军,1949年调入东北军区文工团,1958年进入八一厂演员剧团。先后在《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地下党领导孙明仁,《黑山阻击战》演脾气火爆的雷师长,《渡江探险》演刘政委,《海鹰》演吴大伯,《赤峰号》演司令员,《奇袭》演一班长,《突破乌江》演敌旅长(这也是他扮演的唯一一个反面角色),《哥俩好》演洪军长,《野火春风斗古城》演周大伯,《白求恩大夫》演于部长,《秘密图纸》)演丁局长。

邢吉田扮演渔民老爹

扮演敌李舰长的刘江

1925年生于哈尔滨,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松江军区政治部文艺工作团。1958年起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他先后参加了《海鹰》《回民支队》《赤峰号》《突破乌江》《鄂尔多斯风暴》《苦菜花》《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十余部影片的拍摄。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反面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影坛上著名的“反派专业户”。两句经典的台词:“高,实在是高”和“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让观众记住了《地道战》中的汉奸“汤司令”与《闪闪的红星》里面的地主恶霸“胡汉三”。

刘江扮演敌李舰长

扮演敌孙舰长的张璋

原名张占文,内蒙古人。早年从事声乐表演,抗美赴朝期间参军,在志愿军文工团从事话剧表演。后入八一厂演员剧团。参拍影片主要有《东进序曲》李广文、《海鹰》敌孙舰长、《红鹰展翅》教官蔡杰飞、《回民支队》马大壮、《柳堡的故事》何金标、《怒潮》周参谋、《青年鲁班》技术员、《英雄虎胆》奸细田参谋、《秘密图纸》金大夫、《南海长城》特务零九、《蒙根花》日本特务户田等。银幕上多扮演反角或有阴暗面的正角形象,几乎全是配角。如《东进序曲》《怒潮》两个国民党军官角色,属于可以教育过来的反角,《红鹰展翅》教官、《青年鲁班》技术员属于有阴暗面的正角形象,《回民支队》马大壮这类真正的正角不多。

张璋扮演敌孙舰长

《海鹰》里的英雄部队

1955年,海军第十六快艇支队在辽宁旅顺组建成立,随后编入东海舰队,先后参加大小战斗128次,一路从辽东之滨打到浙东海疆,击沉过“太平”号、“洞庭”号,重创过“宝应”号,因其善打近战夜战,且战法多变、打法凶猛,被誉为“海鹰”。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该部战斗故事为原型,拍摄了海战电影《海鹰》。其中,创造“单艇独雷”200米生死距离发射鱼雷击沉敌“洞庭”舰战绩的鱼雷快艇一大队一中队艇长张逸民,为《海鹰》中队长张敏的原型。

从此,“海鹰”便成了这个支队的荣誉称号。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支部队3次调防、5次转隶、17次经历编制调整重组,变化不可谓不大,但无论怎么变,“英勇无畏、快速机动”的“海鹰”精神却代代相传。建立了“海鹰”军史馆,谱写了“海鹰”之歌,营区里以“海鹰”命名的场馆、道路就有30多个……

P-4型鱼雷快艇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向苏联购买了36艘P-4型鱼雷快艇,组成了人民海军第一批鱼雷快艇部队。这种以铝质为艇体的快艇长19.3米,宽3.7米,吃水深1米,标准排水量19.3吨,满载排水量为22.4吨,动力为两台柴油发动机共2400马力,最高航速46节,最大航程达700多公里,战斗定员12人。但实际艇员一般为9人。武器配备有450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两具,鱼雷自重918千克,双联装14.5毫米机枪两挺。

P-4型鱼雷快艇

别看P-4型鱼雷快艇个头小,但在海战中却屡立战功,除击沉太平号护卫舰外,还在1958年金门附近的海战中击沉国民党海军4000多吨的台生号运输船,以及470吨的灵江号和瀛江号两艘炮舰。不过,该型鱼雷艇没有配备雷达,需岸上雷达指引寻捕目标。在海战中,尤其在夜战中,因双方配合不当,多次发生鱼雷艇找不到目标,或半路丢失目标的事情。

50年代后期以后,我军陆续装备了P-6型、湖川级、湖州级鱼雷快艇。

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故事片《海鹰》,片中的海军英雄们成为当时青少年崇拜的英雄偶像,许多小朋友的名字都起为吴海鹰、张海鹰、李海鹰。孩子们用乌贼鱼白色的软骨做成鱼雷快艇模型,在水盆里打起海战。《海鹰》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整整影响了一代人。《海鹰》中的一句台词“泰山,泰山,我是海鹰”这句海上的呼叫,与《渡江侦察记》中的“黄河,黄河,我是长江”曾经在一代人中被广为模仿。

小时候看《海鹰》,当鱼雷快艇一出现时,孩子们一片欢呼!如今我们的航母、大驱、潜艇纷纷入列,再看到鱼雷快艇肯定不会欢呼了!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见证了人民海军的发展壮大!

中国“辽宁舰”航母编队

2 阅读:58
评论列表
  • 2024-01-05 17:41

    解放前还有一句类似的话——听戏要听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清浩谈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