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互联网平台上一家评分为4.9分的宾馆,在消费者入住后却被指环境破旧、卫生堪忧,且有700多条差评的情况下分数不降反升,引发了公众对平台评分机制的质疑。平台称评分是通过多因素计算权重得出,并非简单的算数平均。但从消费者提供的证据来看,诸多差评内容详实、时间也近,却似乎未被平台合理考量。
类似现象并非个例,此前“4.8分餐馆经常踩坑,3.8分可能有惊喜”的热议还未消散,一些餐厅靠“盘外招”刷分的情况被曝光。虚假刷分、好评率失真,不仅严重影响消费者体验,也与《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相悖。
虽然平台已对涉事消费者进行了退一赔三的赔偿,但这只是治标之举。更重要的是,平台要如何确保评分机制真正客观公正?怎样让消费者清晰理解评分规则?又该如何有效治理虚假刷分现象,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商家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能否坚守商业伦理,不做虚假宣传?而消费者在面对可能存在的虚假评分时,又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也需要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寻找答案。
就此,针对这些热点话题,日前我做客《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分享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以下是节目干货总结,今天分享给大家(有补充)。
-----这里是分割线----
1、主持人:消费者选了一家评分4.9的宾馆入住,体验特别不好,离开后发现其实这店有700多条差评,结果他去投诉,这宾馆变成5.0了。这怎么回事?消费者觉得有猫腻,平台不认?
丁道师:简单来说,就是这家宾馆进行了刷好评的操作。不过,用我们业内人士的话来讲,它这操作手法太糙了,一眼看上去就特别假。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咱们看看那些顶尖的五星级宾馆在各大平台上的好评情况,它们的评分很难超过4.9分,一般在4.5分到4.7分之间,这已经算是相当高的分数了。
所以,很少有宾馆能把分数刷到4.9分甚至5.0满分,因为这么高的分一看就是假的,纯属不打自招。况且,它还并非一家真正能给顾客带来优质体验的宾馆。
所以从原理上来说,这件事情和平台的关系确实不大。甚至,在这个事情上,平台也是受害者。然而,平台作为信息或服务的提供商,既有义务也有必要通过技术手段升级,来识别这种虚假评分的操作,进而对相关账号降权。在这则新闻当中,平台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这是它该受到批评的地方。
2、主持人:平台工作人员说这是“看权重”——好评实在太多?平台评分的通行规则到底是什么?
丁道师:5.0为满分这个评分制度是目前互联网行业通用的一个规则。不管是景区的景点,还是提供餐饮服务的餐厅,亦或是宾馆、酒店的评分,都是按照这样的规则来评定的。
权重方面,评价时间上,近期评价权重更高;评价内容上,详细、有价值的评价比简单评价权重高;用户身份上,高等级、高活跃度用户评价权重相对较大。比如我们通过某电商平台购物,会有达人评测,这些高等级用户的评价也会更深度影响权重。
同时,评价数量也影响权重,评价多的商家数据更具可信度,在综合评分中更具优势。平台会通过复杂算法平衡这些因素,得出较为客观的评分。
3、主持人:差评是怎么回事?虽然消费者这次遭遇的住宿方,有着挺高的分数,但是差评还是存在的,且大家都能看到。对一般平台来说,差评,只要打下了,就藏不起来是不是?——这种机制是通行的?
丁道师:关于差评这件事,从技术层面来讲,对于各大平台而言,想要隐藏或者显示差评实在是太容易了,在后台动动鼠标就能做到。不过,目前行业内的主要平台通常都会选择将差评显示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差评与好评一同展示,可以更客观、公正地反映一件产品、一项服务或者一家酒店到底有没有得到它应有的评价,进而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合理的参考,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消费决策。
也就是说,从平台层面来看,没有动机也没有必要隐藏差评,这是一种拿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做法。
当然,目前的情况是,同样数量的差评要比同样数量的好评,给商家带来的影响更大。有商家宁愿损失100条好评,也不想得到一条差评。
所以,经常会有商家找到消费者,询问能不能帮忙删除差评,并表示愿意给消费者发5元红包,或者给予其他一些好处。这是因为差评的存在,确实能够影响商家的生意和订单量。
4、主持人:“麻烦给个好评”,是服务业从业者经常对消费者说的话。所以我们通常认为,分数是消费者刷出来的。但是业内总有一些声音曝出,评分其实是其他方式刷出来的。这种“瞬间高分”往往都有问题吗?
丁道师:让消费者给一个好评,这还算比较好的情况。毕竟消费者有实际消费经历,即便评价时可能得到了某些好处,但相对而言,还是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然而,如今行业内普遍存在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很多评分完全是由水军、机器或者群控软件刷出来的。这些账号根本没有实际消费,纯粹借助这些不法手段人为制造出分数和评价,它们对行业生态的破坏极大。
这种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误导消费者做出错误的消费决策,使他们购买到与预期不符的低质产品或服务,浪费金钱和时间;二是挤压了诚信经营商家的生存空间,那些靠真本事、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的商家,可能因为不愿刷分而在排名、销量上落后,长此以往会打击商家做好产品的积极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劣币驱除良币;三是破坏了市场的信任基础,让整个消费市场陷入一种虚假繁荣的假象,消费者对平台评价的信任度降低,最终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5、主持人:这个灰色产业链始终存在?它们为什么总有藏匿的空间?想要“起底”难度太大?
丁道师:俗话说,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尽管这个需求不合法。实际上,这条灰色产业链并非近两年才冒出来的,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现身,而且规模相当庞大。不只是如今我们提及的宾馆、餐饮行业的评分,就连直播带货的订单等等,背后都极有可能潜藏着人造订单、人造评分之类的情况。
为什么这些乱象很难根治,倒不是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事实上,这几年,我国正在完善针对网络空间治理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界定虚假评价等行为的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
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第一点,进行水军机构,它们往往有着看似正当的公司主体,不会公然宣扬自己真正在做的业务,旁人很难一眼看穿它们的行径。
其次,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尽管各大平台已经加大力度清理虚假内容,可这些刷量机构作弊的手段同样在不断强化、持续升级,只为应对平台规则的更迭,企图蒙混过关。
再者,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益驱动。只要有利可图,就有人愿意铤而走险、施展手段。对于商家而言,通过刷好评、刷订单量等操作,便能在平台上斩获更高的排名,进而揽获更多订单,实在是难以抵挡这种利益诱惑。
另外,消费者也应当提高警惕。很多时候,消费者在不经意间就沦为了刷好评或刷差评的帮凶。有时候,消费者在消费时,商家仅用一瓶饮料作为交换,就能让其把原本不佳的消费体验粉饰成良好的评价,如此这般,实则是对刷分、刷评论这类不良行为的纵容。
6、主持人:吃饭、住店都要看评分已经是很多朋友的日常习惯,但是近年也有一股“反评分”的趋势,一些朋友专挑“3.5分餐厅”去吃饭,背后是大家对评分的不信任。评分经济是不是能持续走下去?“评分”会一直在平台的算法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吗?
丁道师:我之前呼吁过很多次,要破除单纯以数据评分指标为衡量依据,商品、服务的排列排序不应该以量作为唯一依据,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手段等,把一些真正的好产品、好服务推向市场。
但我这种呼吁其实有点理想化了。虽说当前的评分机制存在种种问题,可我们着实找不到更优的办法,去评判一家餐厅或酒店的好坏。这就如同我们常讲的,不能仅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但仔细想想,要是现在高考不依据分数来决定学生能否考上某所大学,似乎也很难找出更好的替代方式,对吧?
所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各大平台,还会以5分为满分这个机制,进行商品或者服务的排序。
7、主持人:如果平台评分需要优化,您觉得可以做什么?
丁道师:各大平台可以加强数据审核,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更精准的虚假评分识别模型。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评价内容的相似度、IP 地址分布等多维度数据,识别出异常的评分和评价,及时过滤掉刷分、刷好评等虚假数据。
比如微博平台,我觉得就做得非常好。我曾做过一个测试,先添加了一些机器粉,也就是僵尸粉,结果被平台识别到了,平台就把这些机器粉清理掉了。
同时,对于一些疑似虚假或存在争议的评价,安排专业的人工审核团队进行进一步核实。
另外,还可以为用户和商家建立信用档案,记录他们在平台上的各种行为和信用表现。对于信用良好的用户和商家,给予一定的评分权重倾斜或其他激励措施;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用户和商家,降低其评分权重或进行相应的处罚,从源头上减少虚假评分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