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后金政与蒙古各部落为巩固联盟,长期保持政治联姻的传统。海兰珠还未嫁给皇太极的时候,皇太极已经迎娶了两位来自蒙古科尔沁的女子:皇后哲哲和庄妃布木布泰,她们分别为海兰珠的姑姑和妹妹。
海兰珠生于 1609 年,比庄妃大 4 岁,比皇太极小 16 岁。据《清入关前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她嫁与皇太极前曾有过一段婚姻,后因部落变故返回科尔沁,也就是海兰珠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已经是二婚了。
后金天聪八年,科尔沁部为维系与后金的关系,将 26 岁的海兰珠送至盛京,嫁与 42 岁的皇太极。此时的她虽非妙龄少女,却因历经世事而独具成熟风韵,很快吸引了皇太极的注意。与妹妹庄妃十三岁就嫁给皇太极不同,海兰珠的年龄和再婚身份在当时满洲贵族婚姻中实属罕见。
据《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对海兰珠 “一见倾心”,甚至打破惯例,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迎亲仪式 —— 不仅亲自率王公大臣出盛京北门十里迎接,还大摆宴席三日,远超同等级别妃嫔的待遇。
1636 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 “大清”,册封五宫后妃。海兰珠被封为 “东宫大福晋”,赐号 “宸妃”,海兰珠的地位在五宫中位居第二。要知道比她早嫁过来的妹妹庄妃布木布泰才仅居第五位,可见她的受宠程度。她居住的宫殿被命名为 “关雎宫”,取自《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白表露了皇太极对她的爱慕。
此后,而皇太极对海兰珠更是赏赐频繁,甚至在接见蒙古王公时,常让海兰珠陪伴左右,这在清代后宫历史上极为罕见。
1637 年,海兰珠为皇太极生下皇八子,皇太极欣喜若狂,立刻宣布 “此乃朕之第一子”,并大赦天下,暗示将其视为继承人。此时的皇太极已拥有七个皇子,前7个皇子诞生时,皇太极可并未举行什么大型庆典活动,更别提大赦天下了。之后,庄妃生第9子,麟趾宫贵妃又生下第11子,亦未见皇太极如此隆重地办理。
皇八子诞生之庆典,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均来参加,一时间盛京城内热闹无比。此时的皇太极,对外开疆拓土,称雄于中国东北,在内宠妃产子,可以说春风得意。可惜好景不长,皇八子未满周岁便夭折了,海兰珠深受打击,从此一病不起。
1641 年,皇太极正亲率八旗劲旅和漠南蒙古科尔沁等部铁骑,与明朝在松山决战,这可是松锦大战关键时候。此时盛京传来海兰珠病重的消息,皇太极竟立即召集诸将令他们留下固守,而自己连夜骑马狂奔数百里返回盛京。但终究晚了一步,抵达时海兰珠已香消玉殒,年仅 33 岁。
美人气已绝,英雄心欲碎。皇太极 “悲恸欲绝,昏死过去”,经抢救方醒,此后多日 “饮食顿减,身体虚弱”。
海兰珠去世后,皇太极下令以皇后之礼为其治丧,不仅辍朝五日,还禁止朝中官员宴饮歌舞百日。他亲自为海兰珠撰写祭文,文中称其 “温柔端庄,贤淑聪慧,朕之知己”,并追谥为 “敏惠恭和元妃”。这“元妃” 的意思就是“原配夫人”,可见在皇太极看来,海兰珠的地位等同嫡妻。
此后数年,皇太极几乎每年都亲自前往海兰珠的墓地祭拜,每次祭拜他都要悲痛欲绝、泪如雨下地哭祭一番,甚至在祭文中自责 “朕不能随汝而去”。据《清太宗实录》统计,从 1641 年至 1643 年皇太极去世,短短两年间,他为海兰珠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达 40 余次。
海兰珠的离世对皇太极打击极大,他曾对大臣感慨:“太祖去世时,朕并未如此悲痛;如今宸妃之死,令朕肝肠寸断。” 此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常出现 “鼻血不止” 的症状,甚至在朝堂上突然昏迷。1643 年,一代雄主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享年 52 岁,临终前仍念叨着海兰珠的名字。
尽管皇太极与哲哲皇后合葬于昭陵,但据清代档案记载,他生前曾多次要求 “将宸妃墓迁入昭陵地宫”,虽因礼制限制未能实现,但在其心中,海兰珠才是真正的 “灵魂伴侣”。
海兰珠可以说是皇太极的白月光,他们的爱情始于政治联姻,却超越了利益算计;存续于后宫争斗,却绽放出纯粹的情感光芒。海兰珠用短暂的一生,在清初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一抹浓墨重彩,而皇太极对她的偏爱,则成为帝王家最动人的情诗。
文章的最后让我们以金朝元好问的一首词摸鱼儿·雁丘词来收尾,这首词可以说非常贴合皇太极和海兰珠的这段爱情绝唱:
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