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最大的悲哀不是婚姻不幸,是突然读懂了《孔乙己》就是自己

紫巧说情感 2024-10-30 18:50:41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主人公,以落魄文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有段时间,“孔乙己文学”的话题冲上各大平台热搜。

事件的起因,是有人在网上发贴称,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自己下不来的高台,还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这一言论的背后,是很多人读了不少书,有了高学历,怀着高期待,却在现实中处处碰壁的扎心现实。

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中年时。

中年人摸爬滚打多年,经历了很多,也承受了很多,如今再读《孔乙己》,没有了曾经的嘲笑,只剩下心酸和悲悯。

身份是灵魂的枷锁

在鲁镇酒馆,顾客分为两种人,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出手阔绰,可以到隔壁房间要酒要菜。

另一种是短衣帮,就是做工的,傍晚散了工,买一碗酒,在当街的柜台外站着,趁热喝了回去休息。

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人,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都没有洗过,没有补过。

孔乙己读过书,但没能考中秀才,幸而写得一手好字,于是替人抄抄书,混口饭吃。

但他又好喝懒做,时间不长,连主家的书籍纸张笔砚都不见了,几次下来,也没人让他抄书了。

没了饭碗,他便做些偷窃的事,也免不了挨打,脸上时常会出现新的伤疤,这也是他被众人嗤笑的原因。

孔乙己知道和成年人说话只能被当作笑料,于是就和孩子交流。

他给孩子们吃茴香豆,一人一颗,孩子们吃完还想要,他伸开五指罩住碟子说:

“多乎哉,不多也。”

当他知道酒馆小伙计识字时,便告诉小伙计“茴”字有四种写法,还用指甲蘸了酒,准备在柜台上写出来。

见小伙计不理不睬,他只能叹一口气,显出很惋惜的样子。

这就是孔乙己,穿着长衫,以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好为人师,这是他最看重的读书人的本领。

但他又缺少基本的谋生手段,贫穷又孤独,想在酒馆得到些许认可,却连小伙计都不耐烦他。

孔乙己是可怜的,可悲的,他被身份的枷锁牢牢地束缚了。

其实,被束缚的何止孔乙己一人。

当下社会,很多中年人也如孔乙己一样生活在重重枷锁里。

他们或许在学业上有过优势,或许在事业上有了成就,已经走到了一定的人生高度。

但现实是残酷的,凡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遇到了无法继续走下去的情况发生,过往的一切就成了他们下不来的高台。

他们有自己的骄傲,不愿轻易降低身份,去和那些看似普通的人为伍。

但生活的压力又摆在那里,时时刻刻都要面对,社会的期待也如影随形,不容他们有所懈怠。

学历身份、事业身份、家庭身份和社会期待他们扮演的身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又一个无形的枷锁,让中年人怎么也挣不脱,逃不掉。

虚荣是最大的心魔

孔乙己有着非常强的虚荣心。当他脸上有了新伤疤时,别人就会取笑他又偷了人家的东西。

每当这时,他都会极力争辩,维护清白。

当有人说自己看见他偷了人家的书,被吊着打时,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头上青筋暴起,争辩道:

“窃书不算偷,”还说“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后来,他偷到丁举人家,被打了大半夜,腿被打断了。

过了很久,孔乙己又来到酒馆,这时的他,再也无法站着喝酒了,只见他坐在柜台外的地上,穿一件破夹袄,又黑又瘦,已经不成样子。

掌柜的依然笑他是不是又偷了东西,这回他没有过分辩解,只说了句“不要取笑”。

掌柜的回道,怎么是取笑,你要是没偷,腿怎么会断?

孔乙己只好说,腿是“跌断”的,还用眼神恳求掌柜的不要再说了。

不管是把偷书说成窃书,还是把腿是被人打断的说成是自己跌断的,都是孔乙己对自己读书人尊严的维护。

这是虚荣心的抗争,尽管这种维护和抗争是那么地苍白无力,甚至连一块遮羞布都算不上,但只要牵涉到面子问题,他都会为自己做出辩护。

歌德说:

虚荣心是追求个人荣耀的一种欲望,它并不是根据人的品质、业绩和成就,而只是根据个人的存在就想博得别人的欣赏、尊敬和仰慕的一种愿望。

现在的部分中年人也有很强的虚荣心,他们可能一边背着房贷或车贷,一边还要维持品质生活和体面的形象,生怕在他人面前显露出不堪的一面。

他们的内心是纠结的、矛盾的。

一方面,长期以来的消费方式,使他们习惯了较高的层次,用以维持自己的体面和自尊。

但另一方面,捉襟见肘的经济压力,加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都可能让他们在每次消费过后感到自责与不安。

在与人交往中,他们宁愿把自己的无奈和疲惫深埋心底,也要衣着得体、谈笑风生、行为有度,生怕失去现有的地位和他人的尊重。

这一切的背后,都是虚荣心在作怪。

他们不愿意被轻看,更不愿意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能。

都说孔乙己把面子看得太重了,这些中年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固守是前进的障碍

儒家有个重要的思想是“君子固穷”,意思是说,是君子就要能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君子固穷的思想传承了几千年,到了孔乙己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即便赤贫如孔乙己,也是清高的,守信的。在鲁镇酒馆,他的品行比别人都好,只要有钱,就会当面结清,偶尔拖欠的,一个月之内必然还清。

有现钱的时候,孔乙己也是自信的,骄傲的:“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随后便“排出大钱”。

腿被打断后,他最后一次出现在酒馆,只要了一碗酒,给了四文钱。

掌柜的提醒他还欠着十九个钱呢,他回了句“下回还清罢”。

此后,便没了下回。过了年关,再到第二年年关,孔乙己都没有出现过,人们断定:

“大约孔乙己已经死了。”

如果他还活着,这十九个钱是一定会还清的。

这就是孔乙己恪守的“君子固穷”。

明明天无绝人之路,明明有手有脚,可以找到一条光明正大的活路。

但他宁愿做些偷窃的事情,遭人耻笑,越来越穷,也从没有打算与短衣帮为伍,另寻出路。

看过这样一句话:弱者坐失良机,强者制造时机,没有时机,这是弱者最好的供词。

也许在孔乙己时代,除非和短衣帮一样去出苦力,可供孔乙己选择的出路并不多。

但在当下,到处都有机会,对中年人来说,此路不通,一定还有很多路子可以选择。

前提是要从思想上先解放自己。

人生就是个过程,一种体验。死守一种活法,不去尝试更多的可能,只能说明你的思想被禁锢住了。

过去,我们大都认为稳定大于一切,要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稳定的关系。

但现在看来,过于稳定,也可能让人囿于一隅,使路子越走越窄。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技术、新职业、新业态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稍不留意,就会落伍,陷入被动。

所以,中年人必须具备持续不断的学习力。

明朝文学家归有光说:

“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何不可至。”

放眼未来,抱残守缺,一成不变,只会成为前进的障碍。

解放思想,随时而变,顺势而为,才是生存之道。

有人说:时间渐渐带走了年少轻狂,也慢慢沉淀出了感同身受的能力。

曾经,我们也鄙视过孔乙己的穷酸文人相,嘲笑过他作为小人物的各种挣扎。

人到中年,尝过了人生百味,如今再读《孔乙己》,一种心意相通的感觉油然而生。

我们和孔乙己一样看重身份,讲究虚荣,固守执念,在现实面前一次次受挫,一遍遍抗争,我们就像是另一个孔乙己。

但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我们不会墨守成规,让自己的人生走进死胡同。

当下的社会充满着人生百态,万紫千红,有挑战,更有机遇,只要用心,只要愿意,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用武之地。

愿孔乙己成为永远的过去,愿心酸变甜蜜,无奈变有为,愿你我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 | 诗漫·庄庄

0 阅读:7

紫巧说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