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107年,为何还有守陵人存在?工资又是谁发的?

访波的小文欣屋 2019-12-29 22:31:56
清朝灭亡107年,为何还有守陵人存在?工资又是谁发的? 守墓人对我们来说是个很神秘的职业,在坟墓旁蹲守,本身就是一件常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但守墓人却风雨无阻。而守墓人对坟墓的敬重,体现在中国人的传统伦理思想中,可以说是空前的。不管是皇家陵园的威严和气势,还是民间的小门小户,都是体现忠孝情绪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一个家族往往会把逝世的亲人都埋葬在一个地方,这样既便于祭奠,又便于管理。而守墓人就是坟墓的最高权威。一般的守墓人都是与家族血缘远些的孤寡老者,经常是黑衣黑裤,沉默而瘦削,或许是长期在墓园吸纳朝雾和夕辉的缘故,总给人一股阴气弥漫的感觉。

清东陵裕陵嫔妃陵寝正面 古人认为,死者的遗体虽然已埋入地下,但其灵魂依旧存在,还能自由出入阴阳两界,还能继续享受人间的烟火。于是,“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出现了,为死者服务的机构和人员也就产生了。不仅出现了为死者单独设计的陵寝建筑,还制定了为死者举行的隆重的祭祀活动礼仪。 另外,由于有皇陵是帝王的“亿年安宅”的观念,事关国运兴衰、子孙繁荣,确保皇陵安全也成为国家大事的重中之重,皇陵的保卫机构和维修机构也随之出现了。

清朝皇帝为了解决这些事务,专门在东陵境内设立了“东陵承办事务衙门”,并派遣位高体尊的宗室王公看守皇陵,办理各项陵寝事务,以此体现“敬天法祖,展孝报本”。正因如此,每一位帝王之死,不仅带来一块土地上恢弘的建筑群,还会令这块土地出现勃勃生机的繁荣景象,并因此彻底改变一些人的生活轨迹和工作方式。 这些人不仅有达官贵人、皇亲国戚,还有普通的守陵户。他们举家老小来到这里,为皇陵工作,靠皇陵生活,成为皇陵的服务者和保护者。因为他们所肩负的职责就是守护皇陵,并世世代代以与陵墓为邻作为生存方式。

大多数的守陵人都是满族后裔,他们拿的是国家给的俸禄,吃的是国家供给的俸粮,说的是旗人的汉化语言“旗下语”,行的是繁琐的满族礼仪,一年到头的事务就是守护陵寝和为皇陵中死去的人做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 清朝皇陵的祭祀活动名目很多。规模上,有大祭和小祭之分: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及帝、后祭辰为大祭;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为朔、望小祭。内容上,有忌辰祭、圣诞祭、展谒礼、告祭礼、敷土礼等。形式上,有皇帝亲祭和遣官代祭、陵官自祭等。同一种祭祀,礼仪上也会因所祭祀陵寝的级别和主祭者地位的尊卑而有所不同。

东陵承办事务衙门是陵寝守护者办理公务的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为守护大臣,掌管着整座陵园的所有事务,以下设管理和保卫等两大类机构,共五个部门,分别是内务府(制作祭品)、礼部(主持祭礼)、工部(对陵寝进行维修)、八旗(负责陵寝的安全)、绿营(防火防盗)。 在1912年的2月12日,裕隆太后颁布《退位诏书》,标志着清朝的完结,但清朝的陵墓还在,仍然需要人看守。其实,溥仪退位时,曾宣布过“大皇帝辞位之后,其皇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共和国选设卫兵妥慎保护”。也就是说,保护皇陵的费用由民国政府买单,当时守墓人的工资也是由民国政府发放的。不过,他们拿到的工资不比往常,军阀混乱后,守陵的事就更没有人注意了。

皇陵的守护工作最后还是回到清朝后裔的身上,不过他们的情况也很糟糕,在没有钱财的情况下,只能筹钱去雇佣几个守陵人,到了1928年,孙殿英堂而皇之的盗墓让溥仪等人坐立难安,陆续在陵寝周围加强饿了一些管理。之后,一些满清的后裔也来到陵寝的周围落户。如今,清朝的陵墓已成为历史的遗产,自然有专门的人员保护,有专门的经费支持他们。
0 阅读:0

访波的小文欣屋

简介:访波的小文欣屋,坚持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