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捷财经观察|整治媒体权力寻租新闻敲诈优化营商环境

张捷财经观察 2025-01-08 11:10:49

针对当前新闻媒体领域存在的敲诈勒索、假新闻等问题,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发布了五起典型案例,展示了检察机关依法惩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犯罪的坚定态度。这些案例涉及网络大V有偿删帖、冒充记者敲诈勒索等行为,揭示了涉“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类案件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在公布的案例中,郑某某因编造虚假新闻实施敲诈被严惩,宋某因网络大V身份进行有偿删帖型新闻敲诈犯罪受到法律追诉。朱某某等人以“舆情服务协议”为名对企业实施敲诈勒索的案件,以及罗某甲等人以舆论监督为名实施敲诈勒索的案件,都体现了检察机关对此类犯罪行为的零容忍态度。此外,刘某甲等人冒充记者实施敲诈勒索的案件也被列入典型案例,显示了对此类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

新闻监督本应是社会公正的守护者,然而,一旦与金钱挂钩,其公正性便会大打折扣。现实中,一些企业为了不让自己负面新闻曝光,不得不向某些媒体或所谓的“记者”支付费用。这种现象不仅扭曲了新闻监督的本质,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茧房现象愈发严重,搜索引擎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更是让这种影响变得隐蔽而深远。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茧房的存在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现代网络社会,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一些人利用媒体的影响力,通过灰色交易获取利益,甚至有些真记者也会因为负面报道而变相敲诈。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也影响了整个营商环境的健康。

为了净化媒体环境,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中国的司法部门正在加强对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打击力度。尽管面对媒体的权力寻租问题,司法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但通过法治手段来克制权力寻租,维护良好的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此次最高检公布的典型案例,不仅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查处的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犯罪行为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工作的指导。它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司法机关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媒体法治监督,确保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为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