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毛顺生显然没想到,他打得严严实实的算盘中,有个破绽。那就是读书。
他送儿子去读书,只是为了儿子能写信算账。但书籍却给石三讶子打开了一扇父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之门。
而这扇大门一旦打开,就再也合不上了。
石三伢子虽然离开了学堂,私下里他还是继续读书,如饥似渴地阅读,凡是他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经书除外。他常常在深夜里把屋子的窗户遮住,好使父亲看不见灯光。
正当父亲打算送石三讶子到湘潭米店当学徒时,石三讶子从表兄那里听说了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叫作东山高等小学堂。这个学堂不那么注重经书,西方“新学”教得比较多,教学方法也是很激进的。这很合石三讶子的口味,因为他向来厌恶像小和尚念经般摇头晃脑地背诵“子曰”“诗云”。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学堂设在湘乡县,那正是外婆家所在的地方。于是,他决心不顾父亲反对,要到那里去读书。
石三讶子得到了母亲的支持。文素勤请来了自己的娘家哥哥为儿子说情。听自己大舅哥说,接受新式教育,可以增加儿子赚钱的本领,一直坚决反对儿子继续读书的毛顺生终于松了口。
乡里讶子毛泽东,第一次走出了闭目塞听的小小山沟韶山冲,迈进了新式学堂的大门,人生第一次,他对自己的命运做出了重大选择。
可是从人这一天起,儿子这颗算珠,渐渐脱离了父母的算轨,一个崭新的世界,已在他眼前打开。
他第一次听说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已经死去的重大新闻。实际上,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早在两年前就死了。
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物理、化学和ABCD。
他知道了世界上有拿破仑、彼得大帝、卢梭、林肯……知道了有个国家叫美国……
东山小学堂就无法满足他旺盛得惊人的求知欲了,石三伢子选择了更远的求学地点:省城长沙。这一次,他离家的距离达到了120里。
毛泽东到了长沙求学。之后几年里,他的经历非常丰富:先后进过湘乡驻省中学、省立第一中学。后来又报考过警察学校,想当一名警察;报考过肥皂学校,想成为一名肥皂制造家;报考过法政学校,想当一名法官;报考过商务学校,想学会做生意……中途还当过半年兵——武昌起义爆发后,兴奋异常的他立刻投笔从戎,参加革命军,成为了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的一名列兵。他还在湖南省图书馆自学过半年,最后选择了湖南第一师范。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学生毛泽东。这时的他有了个新外号:毛奇。
他以杰出的才华、过人的胆识受到同学们的钦佩和推崇,同学们便送此外号,赞誉他是个奇特的人。
毛泽东写给表兄文运昌(名士荇,字运昌、又作润昌、咏昌)的还书便条。毛泽东来到外祖母家,向八舅父拜年,顺便向表兄归还他所借的书报。
文运昌与毛泽东的关系非常密切,文借了很多书给毛泽东看。同时作为读书人,文运昌对于借书又极为慎重,他说:“相公借书,老虎借猪,所以要先打条子后拿书。”因此毛泽东找他借书,借书有借条,还书有便条。
毛泽东这张还书便条中写道:“咏昌先生: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页,抱歉之至,尚希原谅。泽东敬白。正月十一日。”据此可知,毛泽东还回来的书中,一本书的“布匣”不知所终,另一本书,残破得干脆连首页也没有了。
不知爱书如命的文运昌看到这张便条时心情如何。据说,毛泽东还书之时,文运昌正好不在家。
上屋场的这对农民夫妇开始发现,他们越来越不懂自己的儿子了。儿子所考的洋学堂,他们见所未见,儿子所学的新知识,他们闻所未闻,像一只越飞越高的风筝,儿子的世界,早已超出只会站在土地上的父母的理解范围。
当25岁的石三伢子迈出学校大门,步入社会洪流之际,母亲拜的菩萨早已被他所抛弃,父亲所指望的致富发家,也已渺小得不值一提,与一帮志同道合、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一道,他喊出的人生目标,是“改造中国与世界”。
而父母所能做的,只能是一如既往地种田、贩米,含辛茹苦供养求学的儿子,一面在心里,担心着儿子那他们不再能盘算明白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