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231:不自见,故明

妍春聊文化 2024-06-07 05:45:36

【视频版】省略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接下来“不自见,故明”。

关键就在这个“见”,一,就是见,看见。二,通常都会理解为“现”。三,引申为现通显,显眼包也。①不亲眼见到,就明察秋毫。似乎不是很成立。②不自我表现,就会明白通达。似乎也不太合适。③不自我显摆,就算是明白事理了。这个通吗?

都不通。见,意见。不自见,就是不固执己见。这个解通不通?似乎和“不自是”(不自以为是)重复了。不自我显摆,似乎与“不自伐”相对应,还有点意思。

【补充说明】

不主动自我表现,不过于自己显摆,意思相近,程度不同,都是“不要太高调,不要太得瑟”,这似乎与老子一贯的低调沉默守弱守柔的无为主义思想风格挺符合的。

能把“不亲眼所见,反而能明察秋毫”说明白的也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者明。当你深陷一件事情或泥淖之中,你可能并不清楚明白的所处的场景,事情的关键,矛盾的核心,所以你就不是很清醒。

思想史甚至文学史也有这样的说法,当社会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的时候,不容易出伟大的思想家或文学作品,而当社会平静下来,人们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之后,才会有经典出现。

余秋雨老师举了个例子,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都看不清为什么他们的朝代(江山)会被掀翻,而我们作为后来人,却看得很清楚。

不在局中,反而有了类似“上帝视角”可以进行更冷静的思考,史上名篇《过秦论》and《六国论》都是如此,事后诸葛孔明也。

以上所有这些探讨,都没错,但都不明白老子这一章也就是这堂课的主要思想逻辑,而唯有一人抓住了老子的基本思路。这个人就是伟大的思想家,少年天才王弼。(如下图)

没有几个后来人来思考,王弼这一章的奇怪解读。表面看来就是调整了这一章的句子的顺序,而没有做过多地解说。实则是真正理解了老子的思路,明白了老子的意思。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就是坚持这些基本原则来认识这世界。式,犹则也。也就是说“曲则全,全而归;枉则直,直而达。洼则盈,盈而溢;敝则新,新而老。少则得,多则惑”这些都是客观的自然地必然的不可改变的,所以,这些都反映着这个世界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秉持这些基本原则,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所以,不固执己见,才能更好滴了解事物的全貌。“全而归”,只有完全掌握了事物的全部信息才能归纳总结出这个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性,才能有一个全面且准确的认识。

不自见,就是不以自己所见为见,犹盲人摸象者也。每个人都摸到了自己摸到的那一个局部,每个人都把自己摸到的这个局部当成的全部,就得出了结论:大象是一条绳子,大象是一堵墙,大象是一根软管……可见这些结论都是荒谬的。

唯有不自见,才能明晓全部完整的样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则其明全也”。所以“曲则全”是不周全的,并不是认识过程的全部,所以“全而归”,才是正解。



0 阅读:0

妍春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