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字词注释
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
回:回旋。
落木:落叶。
百年:一生。
登台:登高。
潦倒:失意,不得志。
浊酒:不好的酒。
新停浊酒杯:刚刚戒酒。
诗词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的啼叫声十分悲哀,水中的小洲一片凄清,沙滩洁白,鸟儿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远离故乡,在万里之外悲叹这萧瑟的秋天,常常漂泊在外作客他乡,而人到暮年,又疾病缠身,今天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国难家愁,白发也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刚刚停止了浇愁的酒杯。

特色赏析
杜甫乘船沿长江东下,到了夔州后因病停了下来。夔州即今重庆奉节县,是三峡的出口,又叫夔门。此时安史之乱虽平,政局仍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地方军阀拥兵自重,兵乱此起彼伏。杜甫本人又年老多病,生活漂泊不定,正如他在另一首诗所说“干戈(兵乱)衰谢(老病)两相随”。写这首诗那天是九月九日,本是登高聚会、饮酒作乐的日子,可杜甫一人“登高”而百感交集,于是写下这首诗反映他当时的艰难处境。

这首诗的主题可用诗中的“悲秋”二字概括,前两联写登高时所见:一山一水,交相描写,“风急天高猿啸哀”写山,“渚清沙白鸟飞回”写水,“无边落木萧萧下”再写山,“不尽长江滚滚来”再写水,勾画出一幅悲壮苍凉的秋山秋水图,为下面的“悲秋”作铺垫。三联是全诗核心,有人说这十四个字表达了八层愁绪:“悲秋”,一层;“作客”,二层;“常”作客,三层;“万里”作客,四层;“多病”,五层;“百年”多病,六层;“登台”,七层;“独”登台,八层。这样解析,虽有繁琐之嫌,但通过层层渲染确实把“悲秋”的主题表达得十分强烈而深沉。末两句又把上述愁绪再深化一步,“艰难”指国事、家事都艰难,“繁双鬓”是说年纪老了“潦倒”既指身体衰颓又指生活贫困;“新停浊酒杯”照应九月九日这个日子,本来是饮酒的节日,自己连酒也喝不上了。
杜甫写这首诗时是他死前三年,其穷困潦倒、百病缠身、居无定所,确实有些走投无路了。个人的穷困艰辛是战乱多年和人民流离失所的反映,登高悲秋、嗟老叹病也是忧时愤世的表露。
这首诗格调沉郁顿挫,情景交融,不仅内涵丰富,艺术手法高明,语言精练,对仗工稳自然,而且八句全对仗,显示了杜甫驾驭格律的高超能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千古名句,有人将《登高》推为“古今七言诗第一”,杜甫这支笔愈老愈工。诗人把内心的悲愁、身世的飘零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等复杂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