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公义,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出身于官宦之家,却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母亲学识较为渊博,便教授他各种书籍用以启蒙。之后,他被选入太学读书,因为读书刻苦,勤奋好学而受到人们的称赞。
北周建德初年,他被授为宣纳中士(和现在办公室副主任差不多),开始进入仕途。杨坚篡权称帝之后,于开皇元年,任命他为礼部主客侍郎,并摄内史舍人事。属于皇帝的近臣。
开皇八年,隋文帝下定决心要把陈国灭掉一统中华,便率兵南下征战,辛公义也随军前往。他在征战中获得战功,被文帝任命为岷州(今甘肃岷县)刺史。此时,这个地方属于我国西北边陲,却不属于重镇,所以经济不发达,文化相对落后。老百姓生病却无处可以求医,只能卧床呻吟,家中之人面对家中病人不但不会尽孝或者照顾病人起居,反而都十分恐惧,以致都远远避开。
辛公义来岷州,得知这里居然有这样的风俗,想起自己的老母亲。他下定决心要扭转这种愚昧,荒唐的风俗。于是,他派遣手下分头前去调查,只要发现有生病的老百姓,就把病人抬到他的官衙之中,安排病人在厅堂里,请医生来治病。夏天,是疾病的高发期,厅堂里的病人最多之时可达数百人,连走廊上都住满了病人。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床榻和桌子都搬了出来,放在病人中间,他就在这白天办公,照顾病人,晚上也睡在这里。真的是生活在人民之中的父母官!我们也庆幸,当时病人之中并无传染病,否则这样也是很危险的。但是辛公义不怕置自己于险地,我们可以看出他一心要改变这种风气的决心!
他所有的俸禄,全部用来求医买药,与提供病人的饮食!一些病人痊愈之后,他就把病人的亲属叫来,说:“你们抛弃了病人,不招看他们,也不帮他们医治,他们肯定会很快地死去。可是,现在你看,他们是不是痊愈了?我把这些病人聚集在这里,我每天与他们同吃同住,如果说这病会传染,那么我是不是也会得病,甚至死掉?但是,现在他们的病被治好了,你们之前的认识是不是错了?还要相信以前的那一套吗?”
病人家属听后,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惭愧的表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辛公义叩谢一番后便领自己的亲人回家。从此以后,当地之人都尊称辛公义为“慈母”。写到此处,我想起了钟南山院士,此时他的身影与1400多年前的辛公义重合,他俩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疾病,以身作则奋战在一线,让我泪目。我不禁也想称呼钟院士为“慈母”,想当他的面表达我心中强烈的谢意,国之侠者也!
不久,辛公义迁任牟州(一作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刺史。到任时,他发现监牢之中人满为患,就坐在露天的监牢旁边,设立桌案开始办公,亲自提问犯人。经过十几天的审问才算结束,他才回到大厅。碰到新的讼案,他先不立案,派当值的副手审问,如果没有审问完,犯人就先关起来,他自己也留在厅堂之中休息,不回宿舍。身边之人对他说:“这是办案的程序,你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呢?”他回道:“我作为一个刺史,没能引导人人向善,只是有人犯罪而进入监牢。可关进监牢的都是我的子民啊,我能心安吗?”
后来这话被犯人听到,心里很感动,审讯时也都很快地招认,服罪。如果有人争讼,乡间父老就会说:“你这样的小事还用得着去找刺史大人?”狱讼逐渐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更为和谐。社会风气被辛公义矫正过来,我心生敬佩。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动能改变社会风气吗?辛公义做到了,他让他的子民更为幸福。如果,辛公义这样的人多了,那么我们真正的盛世就在眼前。你的答案呢?有一万种力量,淹没孤单!我们不再孤单!
仁寿元年(601年),辛公义被任命为扬州道黜陟使。他的任务是巡查各地,侦查民间疾苦与考核官员。杨广的儿子,豫章王杨暕此时的驻地也在扬州。他幼时得到文帝的喜爱,自己精通经史之书,更擅长骑马射箭。真可谓是英雄少年,但是他性格上恃才傲物,做事有些恣意妄为。而他身边聚集了很多小人,他们诱导杨暕追求声色犬马,导致自己行为放纵,我们印象中纨绔子弟做的事情他都轻车熟路。
因此,当杨暕得知辛公义要来扬州,心中对于辛公义的威名也是有些害怕的,就派自己手下到境外迎接,希望辛公义在办案时可以手下留情!辛公义明知杨暕的身份,却还是回答道:“我奉诏而来,岂敢徇私情?”辛公义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来到扬州他秉公办事,通过走访与调查,查明杨暕所犯之事后,如实向隋文帝一一汇报。杨暕知道后对他恨之入骨。
仁寿四年,隋文帝驾崩,杨广即位,史称隋炀帝。第二年,以前的扬州长史王弘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属于皇帝近臣,来往之人皆是权贵。王弘属于杨暕一派,就在杨广面前说了很多辛公义的坏话。隋炀帝竟然也相信了小人之言,罢免了辛公义的职务。可是,公道自在人心,一些官员和老百姓不断地在宫门口为辛公义喊冤,几年以后,杨广不得不恢复他的官职(几年时间,是不是有些太长,这件事告诉我们,我们面对很多事情,我们要坚持下去,我们的打卡会坚持下去的。黎明的那道光会越过黑暗!)。
后来,他受命从征高丽,卒于柳城郡(今辽宁朝阳),享年六十二岁。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却都以失败告终,结果劳民伤财,国家元气大伤,为日后的动乱埋下了深深的隐患。杨广与杨暕父子,被宇文化及作乱时所杀。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辛公义,幼年丧父,靠母亲启蒙学习,因为当时科举制度还为建立,被人选入太学读书,此后跟随杨坚南征北战,一统中华之后,他做官勤勤恳恳,做人刚正不阿,为子民谋幸福,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身正气,万古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