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深秋,河北邯郸落叶飘舞。毛主席和工作人员驱车来到了这个人口不足10万的小城市。
对于毛主席来说,此次前来,一方面是看望这里的群众,另一方面则是要去看望一位烈士——左权。
距离新中国成立仅仅三年时间,邯郸这座小城却承载着毛主席深深的牵挂。
左权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当时八路军的副总指挥是彭德怀。那时的左权年仅32岁,却已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风范。
在与侵华日军的激烈战斗中,他们遭遇了老辣的对手冈村宁次。冈村宁次深知冀中地区对八路军的重要性,企图加强兵力直接捣毁八路军总指挥部。
面对严峻的形势,考虑到政治部、后勤部、党校、报社等非作战人员众多,左权毅然毛遂自荐,主动承担殿后的重任,表示可以从山西和顺和辽县等地牵制敌人。彭德怀果断下达命令,让左权带人到辽县,向西北方向突围,罗瑞卿则带领政治部向东面突围。
在掩护部队的过程中,左权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英勇无畏的精神。突然,一颗炮弹落在了一位医护人员的身边,千钧一发之际,左权毫不犹豫地将医护人员扑倒。几秒钟后,左权将军将自己37岁的宝贵生命永远留在了太行山。1942年5月25日的太行山,仿佛被左权的热血染得更加赤红。
左权将军参加革命很早,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早在红军长征时期,左权就勤奋好学,不断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并勇于在实践中总结战斗经验。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他的智慧和勇气为红军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左权的家庭也充满了温情与牵挂。女儿出生后,为了女儿的安全,左权让妻子刘志兰带着女儿回到延安,去延安的托儿所上学。在分别的日子里,左权对妻子和女儿的思念从未间断,每隔几天就会写一封家书。
在牺牲的前一天,他依然满心牵挂着妻女,那一封封家书感天动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人的深情厚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左权将军的墓从石门迁葬到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毛主席多次表示想去看看这位英勇的烈士。
1946年,刚刚解放的邯郸,毛主席批准建设了以左权墓为中心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一向反对搞个人英雄主义的毛主席,此次却同意保留左权县的县名,这充分体现了左权将军在毛主席心中的特殊地位。
从1946年烈士陵园开始建设,到1950年建成,期间历经艰辛。建成之时,还举行了左权将军和诸位烈士的公祭大会。
整个陵园安葬着200多名革命烈士,他们大多都是八路军时期牺牲的优秀指挥员,除了著名的左权将军,还有北方局军委书记张兆丰、一等战斗英雄赵享德、一级杀敌英雄王克勤等。
1952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第一次来到烈士陵园。到了大门口,毛主席径直朝着烈士纪念塔走去。走到纪念堂的正面,毛主席静静地站在那里,摘下帽子,默默地缅怀烈士们。
不一会儿,毛主席问身边的罗瑞卿等人:“左权墓在哪里?”滕代远指了指前面的建筑说:“在东面,我带您去。”
左权墓的墓区东西宽54.5米,南北长52.5米,墓高6.6米。墓前高大的石碑楼里,立有汉白玉墓碑一通,正面镌刻着周恩来同志亲笔书写的“左权将军之墓”,背面是周恩来所撰《左权同志精神不死》悼文的节录。
左权是黄埔一期的学生,在中国革命历程中资历颇深。1925年,左权曾前往苏联学习,堪称高材生。他曾经指挥过攻打腊子口等著名战役,在八路军时期,他担任参谋长,协助彭德怀赢得百团大战等重大胜利。
然而,命运却在1942年夺走了他的生命。为了纪念左权,把当时牺牲地辽县改名为左权县,位于山西晋中境内。
有人曾感慨,如果左权活到建国后,授衔时最低也会是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