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辉煌为啥没延续?倪宝铎离开后《梨园春》经历了什么

古往奇事説 2025-02-20 14:41:17

一场关于传统节目命运的辩论,起源于一次家庭闲谈。

“你还记得以前一到周末,全家人准时守在电视前看《梨园春》吗?

”我妈感慨着,“现在这节目,早没了原来的味道。

”我爸却不以为然:“哪有啥问题,不就是换了个主持人嘛,观众口味变了呗,年轻人哪还看这些?

”听着他们的争论,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看《梨园春》的画面,还用那段挂满家庭记忆的旋律哼了几句戏曲。

曾经是家喻户晓的文化节目,为何从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

这改变的背后,或许不仅仅是主持人的问题,更是传统文化节目在时代浪潮面前如何坚守与转型的故事。

一个节目可能因创新而焕发新生,也可能因为转型太急,丢掉自己的根。

庞晓戈时代的《梨园春》经历的,正是后者的困局。

庞晓戈接手《梨园春》后,很快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

彼时,网络视频平台和各类综艺节目逐渐占据主流,观众似乎更愿意为一场明星云集的歌舞欢腾买单。

作为节目主持人兼编辑的庞晓戈选择了改革,她给节目加了许多“新元素”,如明星评委、小品表演,甚至选手的情感故事分享。

这些改动在初期获得了观众一时的关注,却失去了一个戏曲节目最重要的东西——“纯粹”。

看《梨园春》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是一场戏曲的盛宴,而不是一出煽情的故事会。

当舞台上越来越多选手诉说自己的艰辛,甚至小品开始与戏曲争抢时间,那些曾热爱这台节目的戏迷们,逐渐被“劝退”。

他们想要的是一份透着韵味的传统戏曲,而不是“综艺化”的尝试。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倪宝铎是《梨园春》的灵魂人物,节目得以辉煌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简单却有效”的技巧。

比如“打擂”这个环节设置,简直就是节目热门的开关。

它让戏迷观众从单纯的看戏,变成了亲身参与的角色。

谁是擂主?

观众是裁判,观众决定了输赢,这种节目互动形式在当时并不多见。

《梨园春》不仅带动了收视率,更让节目显得格外接地气。

倪宝铎的主持风格是另一大亮点。

他懂得戏曲,也懂得如何引导观众。

他没有刻意去解释戏曲有多重要,而是用轻松有趣的方式,把传统文化搬进千家万户。

比如在节目中抖几个包袱,讲几段幽默的小故事,让节目的节奏既不失戏曲的专业性,又不让人觉得严肃到高冷。

后来回想起来,这种看似无技巧的主持方式,或许正是《梨园春》能红这么久的原因。

太“平凡”的东西,反而最难得。

倪宝铎离开后,没有人能准确找到这种平衡感。

事实上,主持人的交替只是导火索,《梨园春》的衰落背后,是戏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在现代传播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年轻人离戏曲越来越远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戏曲讲究程式化,唱腔和表演都透着浓浓的审美门槛,这让不熟悉它的人很难“入门”。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谁还能静下心来听一段长达10分钟的传统清唱呢?

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需要比传统电视更高的包容性与开放度。

但戏曲似乎偏偏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

以《梨园春》为例,它强调的是“深耕”,但当娱乐方式早已多元化,单一形态的节目内容就显得力不从心。

最后是市场的挤压。

大牌制作、大牌编剧、大牌演员,载歌载舞的国际化综艺已经成为观众的主要兴趣点。

相比之下,一台传统戏曲节目,看起来多少显得有些过时。

但传统文化真的无法翻盘吗?

《中国诗词大会》不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吗?

庞晓戈的改革有很多地方值得肯定,她的勇气、用心的尝试,都应该被看到。

但问题在于,创新不应该牺牲文化的内核。

对于戏曲类节目来说,这个内核就是对戏曲内容的专注。

失去了专注,也就失去了差异化。

《梨园春》的核心是戏曲,如果节目因为创新变得“像其他综艺节目”,那对观众来说,便没有了继续守候它的理由。

庞晓戈的创新被诟病,本质是因为忽视了这个“不变”的重要性。

沿用倪宝铎曾说过的一句话:“再高明的改革,也得看大家要看啥,喜欢啥,不能忘了这舞台是为戏曲搭的。

”节目改还是不改,这句话或许是一把最好的尺子。

《梨园春》的故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节目的兴衰,而是关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提醒。

任何形式的转型和进步,都不能丢掉最初的信念。

创新不是跟风,而是找到与观众连接的桥梁。

一档节目从辉煌走向低谷容易,想从低谷再爬上去很难。

但戏曲本身不仅仅是节目,它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不会消失。

《梨园春》或许会改,甚至会退出历史舞台,但属于它的那段记忆,和它传播出的文化根基,仍会悄然滋润更多人的内心。

谁知道呢?

或许明天,戏曲还能迎来它新的春天。

0 阅读:62

评论列表

徒步旅行

徒步旅行

4
2025-02-22 06:10

典型!

古往奇事説

古往奇事説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