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设计师兼乡村运营人,也接触了不少乡村的运营,我见证过无数“网红村”昙花一现,也亲历过真正实现持续增收的案例。
乡村运营的成败,关键不在于资金投入多少,而在于是否掌握底层逻辑。
以下八条实战经验,是我这么多年游历7个省、百来个村庄后总结的破局之道。
精准定位用我经常去的浙江安吉余村来说,也算是浙江的第一批乡村运营试验场地,曾经也一度陷入“生态旅游”的同质化困局。

直到他们将目标客群锁定为上海、杭州的亲子家庭,推出竹林探险、农事研学等定制产品,客单价从人均80元提升至350元。

精准定位的秘诀在于数据支撑:通过携程、抖音等平台分析客源地、消费偏好,再结合本地资源设计产品。
主理人通过调研发现,60%游客关注非遗体验,于是将传统的手工艺开发为“3小时手作课程”,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记住:乡村运营不是自嗨,而是用市场数据说话。

我在江苏昆山周庄看到村民把废弃的渔船改造成水上茶室,和他们聊天,他们告诉我每艘船日均营收超2000元;

破旧粮仓被改造成“乡村共享办公空间”,年租金收益达80万元。

我认为这些案例证明,乡村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被忽视的角落——老屋、荒地甚至农具都能转化为资产。作为乡村的运营人一定要学会建立“资源台账”,对全村资产分类标注(如可租赁、可改造、可入股),通过小程序实时更新,吸引社会资本精准对接。

以前黄岩的杨梅甜度总是不合格,后来农户花大价钱引进了智能农业,农户使用智能监测系统后,杨梅甜度合格率从68%提升至92%,让电商投诉率下降了70%。
曾经做过一个蔬菜产业基地的乡村项目,让村民和送外卖一样,通过手机接单,按需采摘蔬菜直供社区,损耗率从30%降至8%,利润翻三倍。


对安徽三瓜公社的“三三制”有了解的朋友肯定知道,企业占股30%,村集体30%,村民40%。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运营片区2024年户均分红达5.7万元。

更巧妙的是“阶梯式收益”基础分红保底,经营超额利润按贡献度二次分配,激发了村民参与热情,也是对乡村运营的认可。

切记:利益分配方案必须写入合同,每月公示收支明细,用透明化消除猜忌。
内容引爆:制造持续的话题点江西婺源篁岭村每年策划“晒秋摄影大赛”,能吸引3000余名摄影师驻点创作,相关话题抖音播放量超50亿次。

衢州余东村运营团队更聪明的做法是“借势营销”,抓住“村BA”热潮,组织农民篮球联赛,带动土特产销售增长230%。

内容运营的黄金公式:
每月至少1场主题活动(如采摘节、非遗展演);每周3条短视频(展示生产过程、村民故事);每天社群互动(发布预售、收集反馈)。产业链延伸:从卖产品到卖体验一二三产业融合(即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有机联动),将农产品进行重新加工,变成具有高附加价值的产品进行售卖。
比如大米,要进行文化包装,提升产品的文化属性。联动三产形成新的农业产品。

粽子,水果,手工制品等等也都可以

发展上要突破传统农业,用现代工业化的理念把农业做大,用现代流通的理念把农业做活,用现代金融的理念把农业做强,用现代生态的理念把农业做好。


新农人是现在很火的一个名词,近年来,一大批有学时、有理想的人才进入农村,成为“新农人”。植根乡村,凭着种营销新思路,新手段,为乡村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希望。



浙江推行的“O+EPC+F”模式值得全国借鉴:
运营前置(规划阶段就确定运营团队);设计施工一体化(避免“好看不好用”的景观);融资闭环(用未来收益反哺前期投入)。





当我们在余村看到80岁老人熟练使用POS机收款,在遂昌目睹00后大学生用无人机巡田时,就会明白:乡村振兴不是一场豪赌,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