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童年里,有的人让你感受到被爱、让你觉得自己有价值,他们表达了对你的欣赏,让你备受鼓舞,比如学生时代的某位老师;
有的人却伤害过你的自尊心,比如,那些嘲笑过你的同学,让你对自己产生怀疑。你会发现,我们的自我概念很多时候都是从身边人提供的反馈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换句话说,来自他人的信息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自尊。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受他人看法的影响更深。其中,父母作为孩子早期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最亲近信任的人,他们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认知。正如心理医师苏珊·沃德教授曾经说的:“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大人对于孩子的评价,很容易变成一种心理暗示。
电影《哪吒》中有句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得动。”在电影中,人人都把哪吒当妖怪,不管他怎么努力都是一样的结果,后来他放弃了:“他们把我当妖怪,我就当妖怪给他们瞧瞧!”孩子也会有同样的心理,如果孩子接收太多否定批评的信息,自我认知通常是负面的,认为自己有缺陷、没有价值、不可爱和没能力。
当你对他说:
你总是磨磨蹭蹭!你从来不好好做作业!就你娇气,幼儿园就你最爱哭!孩子也会这样认同自己,他就限制在这些条条框框里面:我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我就是会做出磨蹭、不爱做作业、爱哭的事。家长随意给出的负面评价,会不断放大和强化孩子身上的问题,限制了孩子的探索和尝试。有个同事,小时候被爷爷奶奶说挑食,经常说她不爱吃青菜,什么青菜都不吃,她印象最深的是奶奶说她:嘴巴真刁。结果她真的每次吃饭都不挑青菜吃。后来她去外地上大学,学校的餐厅里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青菜,有一次不小心点了一份青菜,她猛然发现,其实青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接受,一直不吃青菜的习惯,突然就改过来了。很多时候,孩子身上的毛病和问题,都是被父母不断放大和强化的。父母的负面评价和标签,成了限制孩子的“咒语”。
经典绘本《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就揭示了大人随意且夸张的点评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主人公爱德华是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他喜欢踢东西,父母说“爱德华,你很粗鲁,老是乱踢东西,你是世界上最粗鲁的男孩。”从那天起,爱德华就变得越来越粗鲁。爱德华有时会欺负小朋友,会捉弄动物,会把房间弄得很乱。父母经常指责他:“爱德华你是世界上最恶劣、最没有爱心、最脏乱的男孩。”
那么家长,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孩子呢?首先,少用一点概况性的词语。每个孩子都是独特、鲜活、集多样特质于一身的个体,不是几句笼统的评价可以概括的。比如:
内向安静的孩子,可能拥有很强的专注力、坚韧的毅力;调皮捣蛋的孩子,可能有极高的运动天赋、号召力、领导力;成绩差的孩子,可能人缘特别好,善良诚实······简单地给孩子贴上好与坏的标签,是对孩子潜能的巨大浪费,对孩子多样性的忽视。其次,家长应当立体、全面地看待孩子的每一面。尤其要摒弃“只要学习不好,就一无是处”这样的观念,懂得欣赏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优点和特质。不要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光芒。和过去的自己比,在不断进步,就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