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接女儿放学时,她撇着嘴,一副要哭又忍住不哭的可怜样问我:“妈妈,你能不能早一点接我回家?”
我连忙问她怎么回事,以前不是巴不得我晚点去接,她好跟同学多玩一会儿吗?
女儿支支吾吾不说,我再三安抚,她才不安地开口:
“林倩(她同桌)总说我做作业慢,还老出错,就是脑子笨,所以大家才不喜欢跟我玩,妈妈也不喜欢我,所以才很晚接我回家。”
说完哇的一下就哭了。
我听完又气又恼。气的是,她同桌怎么能有如此坏心眼;恼的是,女儿怎么就被人家三言两语给洗脑了呢?
回到家后,我查了大量的资料,本想好好跟女儿谈一下校园社交的话题,结果却发现女儿的情况并非个例。
在学校,很多同学会通过PUA、打击、抱怨等各种方式,反复向他人灌输某个负面的观点,从而让他人无意识地就接受并内化这些观点,进而改变原本的行为和态度。
而这,就是“无意识洗脑”。
要知道,孩子天生渴望群体的认同,加上心智尚未成熟,三观还未完全确立,所以往往特别容易受同伴影响,被左右思想。
尤其是下面这5个隐秘的洗脑行为,看似只是轻飘飘的几句话,却如同慢性毒药一样,悄无声息地侵蚀孩子的心智。
01否定:“你就是不擅长……”知乎有位网友曾分享,她从小数学还不错,但上了五年级后,成绩就渐渐不行了。而问题就出在她同桌上。当时,班上有个女孩的数学太差了,老师便调给她做同桌,想让她帮忙辅导。
但这个同桌总是把“女孩就是不擅长数学”挂在嘴边。当她数学考了高分时,同桌会说她是运气好,考的都是会的;而一旦她考砸了或是遇到难题,同桌马上说这是必然的,因为女孩就不是学数学的料儿。
斯坦福大学催眠专家戴维·施皮格尔博士明确指出:“在12岁以前,人的大脑信息传递途径还未成熟,有近85%的儿童催眠感受性极高,4-10岁的儿童最容易接受催眠暗示。”来自同学的一句句“你就是不擅长……”,就是一个个暗示,如同一座座高墙,把孩子困在其中,让他们无法看
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否定的话听多了,再自信的人,也难免深陷自我怀疑的漩涡。02抱怨:“××老师的课太无聊了,听得让人想睡觉。”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提出过一个“情绪污染”的概念。他让一个心情舒畅的人与一个愁眉苦脸、烦闷暴躁的人共处一室。结果,不到半小时,笑容满面的人不自觉地开始悲伤。这个过程神不知、鬼不觉,让人防不胜防。学校里,不少同学就是这么一个行走的“污染源”,他们满身负能量,到处吐槽抱怨:“写古诗文干嘛?枯燥又乏味,学了一点用也没有!”“数学课太无聊了,听得让人想睡觉。”
这些抱怨的话,孩子刚开始只是听一听,但渐渐的,就会对古诗文、对数学课感到厌倦。每次一上课,脑子里就会有个声音在讲:“这节课肯定很无聊。”然后,孩子就开始走神了,听不进老师讲的课,成绩也就慢慢下滑了。
这就是负能量的可怕之处: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有着极为强大的传播性与杀伤力。如同病毒一般,一旦被感染,孩子就会被吞噬于负面情绪的泥沼中。03消极:“学习好又怎样,以后还不是打工……”长久以来,学校总流传着一种偏颇的声音:
“大学毕业就失业,读那么多书干什么?”
“本科毕业又怎样,还不是给只有小学毕业的老板打工。”
“读书那么辛苦还不如做个网红,轻松又挣钱。”
这样的声音若是听多了,本来学习压力就大的孩子,只会更加不想读书,只想玩游戏,刷视频…… 甚至想要放弃学业去做网红。
杭州一位叫凯航的男孩在初三的时候,就因为听信了同学“读书无用”的言论,还没参加中考就辍学打工了。
如今十几年过去,他在工厂打过工,送过外卖,也干过工地,每天又苦又累,这才明白:
当初自信满满踏上的,不是坦途,而是一条滑向深渊的陡坡。
他说:“你把学历当废纸,社会就会把你当废物。”
是啊,没有读书却依然衣着体面的案例,不过是幸存者偏差。
用个例代替普遍,轻信读书无用论,只会让未来之路布满荆棘,步履维艰。
04
捧杀:
“你都这么聪明了,还要这么努力呀?”
看过一个故事。
乌鸦嫉妒孔雀斑斓之羽,遂赞曰:
“孔雀之羽,美绝无双,太阳之光亦不如。”
孔雀心花怒放,尾羽高扬,尽展风华。
乌鸦又赞:“如此绝世之姿,理应万兽共赏,尊您为林间之王。”
孔雀深信不疑,自此怠于觅食,忽视冬储,终日立于枝头,炫耀其羽,期盼四方赞美,最终因寒冬无食,饿死枝头。
鲁迅先生说,杀人不一定用刀,而捧杀可能是最高明的招儿:
把人捧上天,使其狂妄自大欣欣然,忘乎所以。
一位高考失利生就曾无比后悔地说:我最大的错,就是把恭维的假话,当成了事实。
高三时,他从外地转回户籍地读书,结交了一个嘴巴很甜的同学,经常对着他各种夸夸:“不愧是你,解题轻轻松松。”“凭你的智商,不用刷题一样拿第一。”
在糖衣炮弹下,他不免飘飘然,作业题专挑难题去解,对于基础类的一概不理。
就算考试成绩不理想,也只是自我安慰,觉得是马虎。
所以不可避免的,他高考考砸了。
“捧杀”于人而言,就是一把温柔的刀,杀之于无形。
毕竟,当谗言足够顺耳,足够美丽,还有谁会用理智去思考真实的情况。
05
贬低:
“你牙齿那么难看,你怎么敢张口笑?”
博主@CC爸妈分享过朋友女儿的亲身经历。
朋友女儿上学后,结交了一个性子软、很爱笑的新同学,两个人玩得很要好。
但过了段时间,朋友就发现一向活泼开朗的女儿变得越来越自卑、内向。
还总是问朋友:“妈妈,我是不是太黑了?”、“我穿黄色不好看吧?”、“我是不是不会说话,招人嫌啊?”
朋友这才认识到,女儿的自我判定跟那位同学有关系。
因为她曾听那孩子各种打趣自家闺女:“你本来就黑,还穿黄色啊?那不显得你更黑了。”“你牙齿那么难看,还是别张嘴笑了。”“你情商低,除了我,真不知道还有谁会和你玩?”
同学说这些话时并无恶意,朋友权当是同学间的玩笑。
万万没想到,看似大大咧咧的女儿,却把这些言论听进心里了。
想起傅首尔说的,一个人你要让他自信非常难,但你要让他自卑,易如反掌。特别是小孩,你只要天天跟他说,他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他一定会相信。
孩子天性敏感,尤其在意周围同学对自己的评价。
所以,哪怕看似是打趣的话,只要暗含贬低,就会一点点蚕食孩子的自信心,让自卑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疯涨。
0
当孩子走进学校,就走进了一个小社会。
在这里,不仅有真善美,更有假恶丑。
我们无法替孩子筛选同学,更无法替孩子规避生活的恶意。
所以,父母不妨从下面这两点入手,帮助孩子远离“无意识洗脑”。
1. 区分毒同学和好同学,靠近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同学
朋友曾聊过她女儿的事。
小学二年级时,一向爱跳舞的女儿,突然说什么都不肯去练舞了。
她生气地骂了女儿一顿,女儿竟然说:
“我同桌说了,舞蹈是取悦他人的一种运动,低俗的人才去练舞。”
更让她气愤的是,女儿竟然好几次撒谎骗钱,被她发现后,反而理直气壮:
“我同桌也是这么做的,为什么我就错了?”
无奈,她只能找到老师,请求老师给女儿调换座位。
然后,她又找了很多案例跟女儿讲如何选择朋友,应该向什么样的同学学习,以及交友不慎的危害,才让女儿意识到:
与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跟着苍蝇只能进厕所,跟着蜜蜂才能找到花朵。
之后,女儿和另一位三观正、品行佳的同学成了好朋友,两人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再也没让她操心过。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当孩子远离那些不断消耗他,让他感到焦虑、自卑、内耗、悲观、不舒服的同学,孩子自然不容易被毒同学洗脑。
2. 区分观点和事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被别人三言两语就洗脑的孩子,大都是因为他们分不清观点和事实,只能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输入。
所以我们和孩子相处时,不妨多做区别“事实”和“观点”的练习。
所谓事实,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可以被证实真伪。
而观点,仅仅是一种感受或看法。
比如,两个孩子玩踢球,一个孩子踢了几次都没踢进球门。
对方说:你没踢进去。这是事实。
但如果说 “你真笨”,或是“你怎么总是xx”,这种带有明显个人主观性的词语,表达的就是观点。
同一个事实,不同的人可以产生很多不同的观点,有的甚至是矛盾的。
所以,面对他人的言论,不要跟风吐槽,而要先判断是事实还是观点。
当孩子学会了辨别,有了过滤信息的初步能力,他就能从别人的攻击中抽身而出,成为一个会独立思考,头脑清晰的人。
07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
“儿童的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父母和儿童相互的世界,一个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是孩子世界的一半。
孩子靠近什么样的同学,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人生。
所以为人父母,我们一定要守好孩子社交这一关:
尽早让孩子远离喜欢否定、抱怨、捧杀、消耗、贬低他的同学。
学会辨别,并靠近那些真正为他好,陪他前进,引他成长,予他正能量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