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被称为助贷市场的“狂欢”。市场上一些助贷机构高歌猛进,贷款投放创新高。
与此同时,过去一年中,关于银行互联网贷款的政策频出,也给业务的开展增添了一些不确定性。
作为银行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商行的零售业务占比普遍较高。如今,当流量红利消退、盈利空间缩减,城商行的互联网贷款将何去何从?消金界了解到,目前在银行内部,甚至都存在不同声音。
支持者认为,互联网贷款业务的扩张,能保证生息资产的稳定增长。而反对者则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净息差也并非越高越好,因为过高的净息差,也有可能意味着是高风险的资产。
2024年,面对互联网贷款政策重大调整带来的经营压力,城商行资产业务结构和方向将如何做出调整?
消金界统计调研了2024年城商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发现主要出现三大转向:整体规模压缩、省内投放增加和择优选择合作机构。通过以上方式,银行不断规范互联网贷款业务运作,从此前的快速增长逐渐转变为高质量增长。
01
整体规模压降、增加省内投放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平台作为消费金融领域的新兴力量,在行业内快速成长,并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目前在消费金融行业的市场份额仅次于银行,并且还在持续创新、不断抢占市场份额。
然而,此前一些银行的互联网贷款较快增长,导致消费信贷资产在银行生息资产中占比较高。当前,监管旨在通过政策指引,提升银行互联网贷款的合规性和风险管理水平。
从公开数据来看,压降仍然是大部分城商行的主旋律。受经营区域内经济下行影响,居民消费需求不振,叠加在监管加强互联网贷款属地化经营政策要求下,不少城商行有意控制互联网贷款规模。
在整体规模占比上,一些城商行制定了“互联网贷款占比不超过个人贷款的30%”的目标。而在长江商业银行内部,就制定了“将互联网贷款余额控制在全部贷款余额的15%以内的目标”。
此外,统计发现,包括盛京银行、石嘴山银行、承德银行、九江银行等在内的城商行,都在主动退出异地互联网平台贷款,只做属地化的投放。
不少银行也在不断调整互联网贷款机构,主动压缩异地客户数量。比如,长安银行表示,为响应属地化政策,截至2021-2023年,其联合贷业务余额分别为76.10亿元、3.50亿元和1.74亿元。
截至2024年上半年,青岛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203.23亿元,其中互联网贷款余额119.59亿元,省内余额占比达99.56%,占比较上年末提升1.64个百分点。
02
资产向头部机构集中
整体而言,随着银行业总资产进入中低速增长时期,对城商行来说,通过互联网渠道来布局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以提升盈利能力,仍是必由之路。
比如,此前长安银行披露,2023年,联合贷、助贷业务的平均收益率略高于全行贷款平均收益率,约为5%左右。
当下,监管旨在以规范银行的方式对助贷机构进行合规化管理。近期有公开消息称,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草拟对外征求意见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助贷新规”)不久或将正式对外发布。监管将对助贷机构、担保增信机构进行“名单式管理”,并进行“总行级准入审批”。
因此,不少城商行顺应监管政策,择优选择合作助贷机构,清退中小机构和收益率较低的机构。目前新增合作方多集中在字节、蚂蚁等头部互联网平台。
比如,根据公开信息,富滇银行的联合贷款主要合作方为微众银行、新网银行等,2023年新增美团和抖音两大互联网线上合作平台,利润分配方面根据不同产品采取固收和分润两种方式。
2023年,青岛银行成功落地与头部互联网平台合作;莱商银行响应互联网新规,压降了互联网平台贷款,停止了与平安壹账通等平台合作产品的投放,存量互联网平台贷款主要为与微众银行合作“微粒贷”。
03
重视分润和自营业务
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除了通过自营渠道放贷,在与科技平台合作开展助贷业务时,有三大主流模式:联合贷模式、融资担保模式、分润模式。
近年来,监管多个政策文件总体是在引导商业银行发展自营业务,加强自主风控能力。
比如,2023年,盛京银行在消费贷款方面推出“六客群、六行业”12款自营消费贷款产品,提升消费信贷服务效能;富滇银行推出线上自营产品“云易贷”,业务增速较快;东营银行发展线上消费助贷业务,加大自营“秒e贷”系列产品推广力度。
2023,长江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并自主开发上线了自营线上消费贷款产品。截至2023年末,长江商行互联网贷款规模为48.56亿元,同比增长33.19%,增长主要由自营线上贷款规模增长推动;同时基于自营线上消费贷款创设经验,该行也上线运行了自营线上经营性贷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