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最新临床研究

细胞界 2020-05-04 11:17:30

干细胞因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而成为临床研究热点。实验证实干细胞具备干预多种疾病的能力。研究表明干细胞能够诱导分化为肝细胞,在肝细胞的再生和肝损伤的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研究发现,干细胞可以改善肝脏功能,减少肝脏纤维化,为经肝动脉途径移植干细胞干预终期肝病提供了依据。

肝硬化传统干预方法效果欠佳

肝硬化是较常见的肝脏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肝硬化终期大多累及肝实质细胞,引起肝脏功能异常,甚至肝衰竭。终期肝病的主要特点是肝脏的再生能力下降,常规的保肝治疗只能改善临床症状,不能逆转肝脏的再生能力。

肝移植是治疗终期肝病较为理想的办法,但肝移植来源比较局限,费用高,加上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使其在临床应用受到阻碍。

试验表明干细胞的培养符合标准

干细胞是一种多潜能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能力,抗炎及抗纤维化作用,并具有强大的归巢能力,对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在体内可以分化为肝细胞,改善肝功能 ,在肝硬化的治疗有广泛应用。

实验表明,经分离培养的干细胞大小均匀,呈长形或梭形。经全自动细胞计数仪检测,干细胞活率约为93%,培养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检测结果CD29+、CD90+、CD2105+、CD34-和CD45 - 等表面标志物提示目的细胞的比率分别为99.9%、99.8%、99.9%和98%,符合目的细胞不低于95%的要求。

干细胞移植干预肝硬化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

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干预的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中,腹水、腹胀、下肢浮肿、纳差、乏力 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干预后24周左右,试验组患者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患 者。此外,试验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阐述其睡眠质量明显改善,4例患者出现面容转。

干细胞移植干预肝硬化的肝功能变化

在干细胞移植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中,肝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干预后12 周时,除胆碱酯酶无明显变化外,试验组肝功能指标评估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其中白蛋白变化尤为明显,预示试验组肝脏储备功能改善良好,干细胞对患者肝脏功能起到 良好的修复作用。在干预24周时,数据变化不再明显,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干细胞移植干预肝硬化的不良事件与安全性评估

在所有接收干细胞移植干预的患者中,移植成功率100%,术后出现发热反应3例 ,均不超 过38℃,未给予处理,8小时后自动消退;出现精神亢奋1例,次日恢复正常;未发生感染 和白细胞下降等情形。

干细胞移植干预肝硬化移植的途径

干细胞移植的途径有肝动脉、门静脉、肝内、外周静脉、脾内移植等多种途径,其中外周静脉移植创伤小,操作简单,但此途径经过全身的血液循环使到达肝内的细胞数量减少;肝内途径移植是直接将细胞注射到肝脏内,使细胞在肝脏的定植率高,但容易损伤肝脏;肝动脉移植通过介入的方法从股动脉穿刺插管经肝动脉进行细胞移植,一方面有利于细胞在肝内定植,增加定植量,另一方面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临床中应用最多的移植方法。

2020年某附属医院开展12终期肝硬化患者,使用干细胞进行静脉输注移植治疗,治疗后随访结果显示,接收干细胞治疗的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腹水消退,腹胀、 肢浮肿减轻、食欲和体力改善明显;肝功能较治疗前也有明显好转,且较对照组改善具有著差异性。

综上所述,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肝功能,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减轻水肿和腹水,降低胆红素水平等,在临床研究中,大多未发生与干细胞移植相关的副反应。因此,研究证实,干细胞移植能良好修复肝损伤,改善肝功能,且安全无不良风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

0 阅读:2
细胞界

细胞界

专注干细胞与免疫细胞临床研究与科普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