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多妻的地方你见得多了,一妻多夫你又见过没有?若我告诉你,这个地方就在我国四川呢。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偏远地区都站到了镜头前。
但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依然存在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角落,藏在深山的俄亚大村便是这样一个地方,它甚至被称为中国女人幸福指数最高的村落。
那么,那里究竟有什么好?仅仅因为一妻多夫制吗?

在四川凉山木里县最北边,有个地方叫俄亚大村。这里和云南中甸只隔一条无量河,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远远看像个被河水围起来的半岛。
村里两百多户纳西族人,从明朝开始就在这半山腰上住着,算起来有四百多年了。

以前没公路,出山全靠两条腿,去最近的木里县城得走八天,中间要翻三座海拔四千米的大山,过河得坐羊皮筏子。
村里老人说,过去一辈子没出过村的人多的是,直到 2010 年公路修通,现在坐车只要八小时,好多人才第一次见到汽车。
因为四面都是山,村里地少,梯田像楼梯一样叠在山坡上,种点青稞、玉米,养些牛羊。

山下的无量河水流很急,夏天涨水的时候,整个村子就像飘在水上的孤岛。
以前没信号,外界的消息全靠马帮带进来,有人娶了媳妇,娘家人隔三年才知道消息。
现在好了,手机有信号了,年轻人在屋顶就能刷短视频。
可老一辈还是习惯看太阳算时间,太阳升到核桃树梢就该做早饭,落到山尖就该喂牛了。

村里的房子都是三层,用木头和石头搭的。
最下面一层是牛圈,石头砌的墙,留个小木门,牛羊晚上就住这儿,冬天还能给楼上供暖。

中间一层是火塘屋,进门就能看见地上挖个方坑,架着三角铁,上面吊个黑铁锅,煮茶、做饭都靠它。
火塘边铺着羊皮垫子,一家人围坐着吃饭。墙上挂着玉米、辣椒,还有赶马帮用的铜铃铛,一刮风就叮铃当啷响。

最上面一层是卧室,木板搭的,地板踩上去咯吱响。纳西女人的卧室在最里面,挂着花布帘子,男人不能随便进。
每个丈夫有自己的小屋,老大的屋里堆着马帮用的麻袋,老二的墙上挂着耕地的木犁,老三的屋角放着编竹筐的篾条。

屋顶是相通的,铺着青石板,晒青稞、花椒的时候,妇女们端着木盆来回走,隔着屋顶就能聊天。
哪家要是做了酥油茶,就在屋顶喊一嗓子,邻居们就过来喝,顺便说说家长里短。

在俄亚大村,一个女人嫁多个丈夫很常见,多的有四五个。
因为过去山里太穷,一家要是有三四个儿子,分开过的话,每人分不到多少地,日子过不下去。
老祖母就想办法,让兄弟几个一起娶一个媳妇,家里劳动力多,种地、赶马帮都够用。

男孩成年后,老祖母就托东巴说亲,女方家要是同意,就选个好日子办 "火婚"。
东巴就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

火婚那天,新娘穿着蓝布衫,头戴银星星,跟着东巴在火塘边转三圈。东巴用松枝蘸蜂蜜,在新人额头上画个螺旋纹,意思是 "多子多福"。
然后新娘要给每个新郎的火塘添柴,老大的火塘添三根松柴,老二添两根柏树枝,老三添一根杜鹃枝,代表各自的分工:老大赶马帮跑丽江卖山货,老二在家种苹果,老三喂猪、养鸡。

成婚后,媳妇就是一家之主,管钱、管账、安排活儿。每个丈夫每月领零花钱,买烟、买酒都得跟媳妇申请。
平常谁出门干活,谁留家,全听媳妇一句话。

在村里,女人地位比男人高得多。家里大事小事,都由媳妇说了算。比如盖房子、买牲口,几个丈夫得一起跟媳妇商量,媳妇点头了才能办。
村里开大会,讨论修水渠、建学校,也是妇女们坐在一起议,男人在旁边听着,插不上话。

女人还有个特权:想进哪个丈夫的屋就进哪个屋。
每个丈夫的卧室门上挂着不同的帘子,老大是蓝布帘,老二是红布帘,老三是花布帘。
晚上媳妇拿个松明火把,想去谁屋就掀哪屋的帘子,男人不能拒绝。
但男人不能进媳妇的卧室,除非媳妇叫他们。村里老人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女人是家里的 "根",得护着。

就连生孩子,孩子都跟母亲姓,喊最大的丈夫 "阿爸",其他丈夫喊 "二叔"" 三叔 "。
不仅如此,女人老了,由所有丈夫养老,哪个丈夫不孝,村里会批评,严重的还要罚酒肉。
但是自2010 年公路修通后,村里变了好多。

第一辆摩托车开进村子那天,好多孩子追着跑,以为是 "会跑的铁牛"。
现在村里有了太阳能路灯,电视、冰箱、洗衣机都进了屋,年轻人用微信聊天,刷短视频看外面的世界。
村支书家的女儿卓玛,去年嫁给了山下开超市的汉族小伙,没办 "一妻多夫",而是穿婚纱办了新式婚礼,在屋顶拍了婚纱照,发朋友圈收获几百个赞。

但老传统也没完全消失。每年二月八 "三朵节",村里会办 "火婚" 表演,吸引游客。几个男人扮成新郎,抬着松枝扎的 "花轿",新娘戴着银饰在经幡下转圈子。
游客们举着手机拍照。有的游客问:"现在还有真的一妻多夫吗?"
村里老人笑哈哈地说:"年轻娃嫌麻烦,都分开过了,只有我们这些老脑筋还守着老规矩。"

现在村里一半人家还是一妻多夫,一半改成了一夫一妻。年轻人喜欢外面的生活,觉得一个丈夫够了,不用操心几个男人的事儿。
但也有好处,比如旅游带来了收入,以前没人要的花椒、核桃,现在成了特产,游客抢着买。
村里还开了民宿,游客可以住在火塘屋,体验纳西人的生活,听老东巴讲过去的故事。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只是日子像火塘里的酥油茶,咕嘟咕嘟冒着新的气泡,既有老味道,又有新滋味。

信息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