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在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劳作,满心期待着收获,却被意想不到的问题打得措手不及的时候呢?就像在农作物种植这个大舞台上,有不少暗藏的“小恶魔”,随时可能让农民伯伯们几个月的心血付诸东流。
就拿红豆来说吧,在粤北喀斯特山地种植红豆可不像在其他一些平坦的大地上那么简单。粤北的喀斯特山地啊,地形那是相当独特的,到处是奇形怪状的石头,土壤呢,也是石缝里的一点点。这种地方种植红豆,就像是把孩子放在一个摇摇欲坠的小摇篮里,得格外小心才行。
先说说红豆在采收期的防落粒问题。你知道吗?据统计,在一些没有掌握好采收技巧的地方,红豆的落粒率能达到30%呢,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想象一下,在一个10亩的红豆农场里,如果按照正常的产量一亩能收1000斤红豆来算,那落粒损失的可就是3000斤啊,这得让多少辛勤的劳动者唉声叹气。
我有个网友,他是广东粤北喀斯特山地的农民朋友。他说以前他们那的红豆采收就特别发愁落粒。每次到了采收的时候,看着那些挂在藤上、快要掉落的红豆,就像看着手中的宝贝快要溜走一样。那时候啊,他只能每天天不亮就到田里去,一个一个小心地把红豆采下来,生怕稍微用力一点红豆就掉到地上了。他跟我说,那时候他整个人都紧绷着,就怕错过最佳的采收时间。
还有一次参加农业交流会,有个昌平的草莓种植户王师傅分享了他在华北地区种植草莓的经历。他说在华北平原种植草莓和在南方的山地种植完全不一样。华北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适合大型的机械作业。但是他们也面临很多困难,比如说病虫害的种类特别多。他发现不同品种的草莓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不同,像“红颜”这种比较热门的品种,虽然产量高,但是一旦遇到灰霉病,就很容易大面积感染。而那种比较冷门的“白雪公主”品种,对灰霉病的抵抗力就比“红颜”强一些。
再回到粤北喀斯特山地的红豆。这里独特的地形和气候,让红豆的生长也有自己的特点。我听说在福建的一些农场上,他们会种植一种冷门的绿植叫“红背桂”。这和红豆有点像的地方是,在采收的时候也要小心,不然容易掉粒。红背桂和红豆比起来,它的叶子背面是红色的,而且生长周期似乎稍微短一点,大概7天就能看出比较明显的变化。而红豆可能得15天才能感觉到比较强烈的生长变化。
在云南的田园里呢,种着一种叫“紫背天葵”的冷门植物。它的茎是黑色的,叶子背面的紫色特别漂亮。这种植物和其他农作物比起来,它在施肥方面比较挑剔。不像花生,对肥料的要求没那么高。紫背天葵需要比较精细的肥料配比,不然就会影响它的产量。这就像不同的家庭成员有不同的口味一样,每个农作物对种植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红豆在粤北喀斯特山地的采收还得考虑分段采收。这是因为不同区域、不同生长阶段的红豆成熟度不一样。比如说,在山脚下比较阴凉的地方种的红豆,和山腰上阳光充足的地方种的红豆,成熟的时间就可能相差一个月。山脚下的可能因为光照不足,生长得慢一些,成熟得也晚。如果不分段采收,山脚下还半青不红的时候就把红豆采了,那肯定会影响产量和品质。就像我们人长身体的时候,有的人早熟,有的人晚熟,不能按照一个标准去对待。
这里还有个有趣的事儿。有个湛江的农民伯伯跟我说,他之前也走过很多弯路。他看到别的地方的农民采收红豆的时候都用一种简单的工具,他以为是万能的,就也跟风用。结果在粤北喀斯特山地采收的时候,发现根本不行。因为他的山地的土壤松松垮垮的,很多红豆掉到石缝里,那工具根本够不着。后来他摸索出了一套专门适合粤北喀斯特山地的采收方法,就是先轻轻晃动红豆藤,让那些已经成熟的红豆掉到比较平的地方,然后再用手和简单的工具把剩下的收起来。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真的大大减少了红豆的落粒率。
再看看在江西的一些农场上,种着冷门的“紫叶李”这种植物。它的叶子终年是紫红色的,观赏价值特别高。不过它在防虫害方面和红豆就不一样。红豆在防落粒方面主要是解决成熟时候掉落的问题,而紫叶李在生长过程中要防范一种特别小的虫子,这种虫子会钻到叶子里面,破坏叶子的脉络。这两种农作物面临的生长过程中的挑战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有着明显的区别。
粤北喀斯特山地红豆分期分段采收这个技巧啊,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充满了挑战。从播种到收获的这一路上,每一个环节都像是一场考试,而采收期的防落粒就是这场考试中的一个关键大题。对于农民伯伯们来说,这是关系到一年收成的大事。
这里还有个甘肃的种植户的故事。他在敦煌种植葡萄,他觉得敦煌的风光好,土地平坦,种植葡萄肯定没问题。他忽略了当地气候的干热特点,没有给葡萄足够的灌溉。结果葡萄的长势就特别差,果实小,口感也不好。这就像我们做菜的时候,忽略了调料的作用,做出来的菜就没味道。红豆在粤北喀斯特山地的种植也需要全面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
那现在我想问问大家,面对这种特殊地形和气候下农作物的种植挑战,你觉得除了掌握好采收技巧,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提高产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