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天又塌了,航母与万吨巨轮发生撞击,事故频发原因令人瞠目

健慷科普陈一生 2025-02-14 15:20:38

北京时间2月14日陵城的地中海海域上演了一部黑色喜剧。

美国海军10万吨级核动力航母“杜鲁门号”,在埃及塞得港附近与一艘5万吨巴拿马散货船“贝西克塔斯-M号”发生碰撞。

根据美国第六舰队通报,这场“巨轮贴贴”事故中,商船水线上方严重受损、航速暴跌至1节,而杜鲁门号则宣称“动力系统完好无损”,留下40公里外的一串尾浪便仓皇离场。

这场戏剧性撞击揭开的不仅是美国海军的狼狈,更是其全球部署体系崩塌的冰山一角。

事故发生前一月,杜鲁门号刚结束红海的“惊魂之旅”。

它在也门胡塞武装的无人机与导弹威胁下高强度值守三个月,舰上官兵长期承受战备压力。

眼看终于结束值守任务,船员们也可以放假了。

这场期待中的“地中海假期”却并不轻松。

当载满小麦的贝西克塔斯-M号商船慢悠悠以6节速度驶出苏伊士运河时。

这艘价值130亿美元的钢铁巨兽却仿佛成了“睁眼瞎”。

从撞击后美军的反应看,杜鲁门号显然希望尽快抹去痕迹。

4小时狂飙40公里的逃逸速度,与2017年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被撞后趴窝的窘态形成鲜明对比。

社交媒体上关于“核航母为何躲不过慢速商船”的质疑此起彼伏。

毕竟这可是万吨货轮啊,不可能让航母雷达毫无察觉。

美军随后一系列“危机公关”更是笑料百出。

美国海军第六舰队发言人一面强调“核反应堆绝对安全”,一面避谈舰体结构损伤。

而在美国海事界眼中,这起事故的黑色幽默感拉满。

一艘民船竟然在美军严密封锁红海的背景下,意外解锁“撞击核航母”成就。

更讽刺的是,杜鲁门号刚因胡塞武装袭扰撤出红海,转身却在地中海“翻车”。

如果说此前红海“抗揍演练”还能展示美军防空实力,那么撞船事件则彻底暴露美国军队系统性问题。

无论是疲劳执勤的人员还是超期服役的装备,都已逼近崩溃临界点。

此次撞击只是美军“新春连环事故”的一集罢了。

从农历除夕到元宵节,美军以日均一起重大事故的频率“承包热搜”:

2月5日一架F-35A隐身战机在关岛坠海,2月12日一架EA-18G电子战飞机在圣迭戈坠落,再到现在的杜鲁门号撞船事件。

这种“海陆空全军覆没”的奇观,连以摔机闻名的印度空军都自叹不如。

那么,美国为什么会从曾经的“世界灯塔”变成如今的“小丑之国”呢?

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出在美国自己身上。

自奥巴马时代以来,美国航母部署周期从6个月延长至11个月,机械故障率上升40%,官兵自杀率增加三倍。

就拿最近一个月来说,美国航母既要与法日航母在亚太联合军演,又在红海维持高压部署,还得到黑海给乌克兰“站台”。

这种“全球赶场”模式下,水兵睡眠不足5小时成为常态,事故率激增可以说早有预兆。

尽管美方坚称此次撞船事故“纯属意外”,但外界质疑声始终不曾断绝。

事故发生在俄乌局势动荡不安的时间点,杜鲁门号此时“巧妙受伤”,究竟是巧合还是有意逃避战斗任务?

这艘原计划赴黑海威慑俄罗斯的航母,是否借机回港“摆烂”?

网友甚至模拟起美军事故日程表:“下月该核潜艇撞海底山了。”

要作者来说,比航母损伤更严重的,其实还是美国海上霸权的信用破产。

过去十年类似撞击发生7次,每次美军都用“个别人员失误”搪塞,却始终回避制度性漏洞。相比之下,中国海军075两栖舰编队同期穿越宫古海峡时,面对密集民船仍保持零事故记录。二者差异显然不仅是技术问题。

如今商船船主已考虑起诉美军索赔,而国际航运界更担忧美军舰艇的“航行霸权”威胁航道安全。

此次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仅是某艘航母的窘境,更是一个帝国在战略冒进与内部疲态中跌跌撞撞的背影。

0 阅读:4
健慷科普陈一生

健慷科普陈一生

每天分享国际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