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易得,但生态难求。
企业上云,尤其是中小企业上云,看重的还真不是云上的那些算力,甚至都不是弹性的数字基础架构。上云,意味着企业可以更容易地开启数字化转型。随后,大数据、大模型将扑面而来;再随后,生产力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以数据驱动的应用创新、业务可视、精准决策将接踵而至。
而终极目标,他们要融入下一次工业革命。
中国经济新动能
中国的企业,正在像战士一样奔赴数字化转型。只不过,理解这背后的勇气和原因,就要跳出企业的个体微观视角。至少要看懂现在的经济结构调整,看懂企业所处的产业链体系。例如,智能汽车产业就很有代表性。
其实,聚合产业链、打通供应链这件事,中国敢说第二,世界上没人敢说第一。即使如此,试图绕过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壁垒,投资千亿元制造新能源智能汽车,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现代工业产品体系,属典型金字塔架构。底层是3C产品,整合供应链并推出产品,大约需要1亿~10亿元,感受一下华强北的氛围,就知道这事有多容易;往上一层是智能手机等产品,供应链中涉及数千个零部件,整合供应链并推出产品,大约需要100亿元。梳理一下一下已经消失的品牌,就知道这事有多不容易。
再往上一层才是智能汽车。千万不要认为,智能汽车就是“四个轮子+电脑+冰箱+彩电+大沙发”。拉起新能源智能汽车背后的产业链,至少需要千亿投资。或者说,千亿造车不仅是在写代码,更是先在铺设完整的供应链。
但这事一旦成功,哪怕只有三两个品牌能在国际上闯出名堂,三两家新能源智能汽车企业能进入全球车企前十名,也会改变现在的经济结构。“3060双碳目标”的战略意义之一,也就在于此。
这才是中国经济的新动能。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可能依靠房地产,但可以依靠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可以依靠其背后庞大的产业链。而且从现在的布局看,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智能手机产品供应链,长三角地区正在形成完备的智能汽车产品供应链。
加速“圈云、圈AI”
话题聚焦回来。
不管是智能手机,还是智能汽车,都是中国数字经济的缩影。与此类似,诸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疗、先进制造、信息通信等,所有可能弯道超车的产业,所有可能带动产业链共同发展的产业,都将得到倾斜支持。
而且上述产业的共同特征是,“数智浓度”较高,且都在践行以“数字产业化”推动“产业数字化”的模式。当然,经过初期的探索,此模式已趋于成熟,中国的数字经济也越走越稳,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就已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相当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41.5%。这其中,数字产业化约占2成,产业数字化占比达到8成。
如果对此没有具象的感受,就可以驻足北京,看看早晨9点,西二旗地铁旁如长龙般排队的接驳大巴;看看晚上9点,后厂村的灯火通明;也可以去深圳,看看深圳对街道的重新定义,这里的街道不是联接工作和生活,而是联接一个智慧园区,通向另一个创新园区。
除此之外,还有生产车间里看得见的机械臂,看不见的数据;电商平台中看得见的体验改变,看不见的流程蜕变。科技创新正在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也将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当然,这与政策引导也密不可分。尤其在《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重磅文件和规划相继出台后,中国的城市们正在加速“圈云、圈AI”,并意图以此推动数字经济,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空中加油”,再次擦亮产业链。
城市要的只是算力吗?
再看些具体行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建成或在建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超过50座。而且已投入运营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基本处于“上线即饱和”的状态。首期建设的100P或200P算力根本不够用,上线就被企业疯抢。二期规划的300P或400P算力,也已经提前于规划投入建设。
现代经济学理论就解释了其中的逻辑,量化了算力和GDP之间的关系。据2022年全球计算指数评估报告得出,算力指数平均每提升一个点,就会拉动数字经济增长3.3‰,拉动GDP提升1.8‰。
但城市要的只是算力吗?
其实,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作用类似。“云计算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也是城市数字经济规划的重要一环。而且不管是通用算力,还在AI算力;不管是云计算,还是工业互联网,城市在建设公共算力服务平台的同时,也会配套建设应用创新孵化平台、产业聚合发展平台、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
此几个平台的作用,即是以数字产业化推动产业数字化,在城市的特色产业链中,植入数字化基因。而且在此过程中,各类创新中心的工作重心相当聚焦,直指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痛点:数据融合、场景创新、生态聚合、人才培养。
走红的“基地模式”
这也就是正在走红的“基地模式”。
中国的城市经济,是由少则三五个,多则十余个产业集群支撑。产业集群中既有大型链主企业,也有数以百计的中小企业。短板也正在于此,中小企业靠自身力量,难以跟上这个数智时代的发展。其数字化转型初期,也肯定会面临“不愿转、不会转、不敢转、难以转”等问题。
总之,痛点一箩筐,总要有人帮。
“基地模式”就将在此启到关键作用。如果中小企业,不知道从何处开始数字化转型,那就从上云开始;如果中小企业,不知道找谁来帮忙,那就去接触本地的创新基地。因为,那里有应用商店、有生态伙伴、有数字人才。
当然,那里还有算力、算法,更可能让中小企业也用上大模型。尤其对于制造型企业,就像250年前的蒸汽机一样,就像40年前的电脑一样,现在的大模型将帮助企业释放生产力,开启另一次工业革命。
从实践中走出的“瑞安模式”
浙江瑞安就借鉴了“基地模式”,走出了自己的路。浙江瑞安是“温州模式”发祥地,也是全国民营经济先发地区。经过40余年的发展,瑞安已形成颇具特色的区域产业群,例如塘下的汽摩配件、莘塍的塑编、上望的木制品、汀田的鞋革等。
但现在的瑞安,想的是“空中加油”,想的是再一次擦亮产业链。从2017年开始,瑞安开始采取“政府补一点、运营商让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政策,积极鼓励本地企业上云、用云、深度用云。在此后三年中,瑞安新增上云企业9864家,每年均超额完成当年拟定的企业上云目标任务。
更进一步,2020年,瑞安市与华为云合作,成立华为(浙南)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并通过三年的实践沉淀,形成了“瑞安模式”,即4方协同、5项平台运营服务、N个场景应用的“4+5+N”的数字化使能体系架构。
简单解释,在“瑞安模式”模式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前面把握方向,在在前面拉了一把,以政策保障让企业上云更有动力。瑞安华数作为平台运营商,华为作为技术赋能方,本地生态伙伴作为应用创新和运维服务方,则组成“三驾马车”,在后面推着产业链加速数字化转型。
如此形成的“4方协同”,再辅以“5项平台”(技术使能平台、联合创新平台、创业创新平台、商业赋能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即可推助瑞安产业链中,最受关注的N个场景完成应用创新。
目前,创新中心已联合生态伙伴,定制推出了一系列“小而精”、“模块化”、“组合式”、“通用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而且方案还将通过“看样学样”批量复制,逐步向同行业推广。
或者说,在“瑞安模式”模式中,有人把握产业发展方向,企业的业务痛点和应用场景也有人去研究,形成的创新方案模板更可参考、可复制。此外,运维服务还可得到及时响应,数字化人才供给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至于瑞安本地企业,只需要专心于经营主业,不必承担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压力。
800家
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团队已走访调研800余家瑞安各类规上企业,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为400余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
7,000万
同时,创新中心签约企业110家落地数字化项目,打造数字化标杆项目60个,培育省市级制造业云上企业32家,数字化车间15家,直接指导瑞安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投资逾7000万元,累计带动本地企业数字化转型投资超2.5亿元。
他们都有话说
雅虎汽车就收益其中。此前的雅虎汽车,就像诸多制造企业一样,不仅面临着业务中断风险大、运维成本高,平台安全性低,线下基础架构缺乏弹性等普遍问题,还由于雅虎汽车业务系统要覆盖全国各个工厂和营销办事处,需要在保证24小时服务不中断的情况下,解决业务平滑迁移“上云”的个性问题。
为此,创新中心针对雅虎汽车的情况,提出了数字化改造的解决方案,实现由库存式生产模式向精益化、柔性化生产模式转变;实现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质量和服务的全流程的数字化管控。
同样,科腾精工也收益其中。科腾精工以中高端紧固件,以及异形件为主导产品。长期以来,其存在生产数据不透明导致成本上升,生产过程把控力不足,生产设备监控难、故障响应不及时等多项生产痛点。
创新中心基于科腾精工的产品制造维度,搭建全流程的制造运营管理服务,实现了不良产品追溯管理,提高了服务质量,并减少召回成本;通过监控车间生产状况,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对生产数据、质量数据、设备数据、物料数据、工装夹具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及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也就是说,不管是雅虎汽车,还是科腾精工,都遵循了类似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即以企业上云为起点,以数据采集、数据打通、数据融合为优先落地的基础工作,以应用场景和业务痛点为核心切入点,以全业务流程数字化为基本方向。
而且他的数字化实践,似乎在告诉我们。制造企业间的竞争,是技术创新竞争、质量管理竞争、成本控制竞争、供应链管理竞争、市场营销竞争、人才储备竞争,但归根到底是数字化、智能化能力的竞争。
产业链的“空中加油”
更重要的是,企业已经清晰认识到此方向,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就是“必修课”。想要融入产业链,就必须对齐产业链的数字化水平,必须对齐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的水平;想要持续保持市场竞争力,想要在下一次工业革命中继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持续提高企业的“数智浓度”。
所以,他们正在像战士一样奔赴数字化转型。
当然,这也就是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的产业链是由诸多像雅虎汽车、科腾精工这样的企业组成,中国的数字经济是由诸多像新能源、新材料的产业链组成。每一家企业“智改数转”,都将擦亮产业链的底色,每一个产业链的“空中加油”,也都将推助中国经济完成新旧动能转换。而最终,他们必将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也必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