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二部:战场上的姬发和邓婵玉,怎么成了CP大战主场?

鉴史风云馆 2025-02-19 17:26:38

在邓婵玉和姬发第一次水下交手的片段中,镜头语言给人一种奇怪的错位感。

起初,这是一场刀枪相向的生死搏斗,但很快,画风一转,两人动作带出了过多的贴身肉搏细节,甚至还有几秒钟的“深情对视”。

战场之外,邓婵玉原本冷硬的个性被迅速瓦解,她开始显露出一种毫不设防的温柔。

而片尾那一段“牵手舞战”的场景,彻底打破了许多观众对“史诗”刻画的最后一丝期待。

这不就是一场大型CP发糖会吗?

有人甚至调侃:“国产封神系列真是个神仙打架的偶像剧。

那么,这种角色转换和剧情方向的取舍,真的能给一部神话改编电影加分吗?

还是会削弱观众对故事的期待?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封神第二部》的现状。

邓婵玉这位角色,原著里的分量其实不太高,有些读者甚至会提议要不要直接删掉这个“工具人”。

可在电影里,导演和编剧却开足了脑洞,给她添上了“武艺高强”的标签,还让她成为姬发身边的重要人物之一。

从单薄的小角色到“大女主”人设,这种改编本来是一件好事,毕竟观众也期待在国产电影里看到更丰富的女性角色。

但问题在于,邓婵玉的吸引力刚刚建立起来,她就滑入了一条“恋爱脑”的老路。

从被父亲安排的“原生忠诚”,到突然燃起对姬发的好感转变得太快了。

片中的她像是被“脚本指定”一样,一场水下打斗就看透了姬发的“伟大和正义”,从此委身辅佐。

不少观众忍不住吐槽:“一定要把一个独立女性的成长故事绕成感情故事吗?

这个设定也让许多观众觉得困惑。

如果说姬发是统领全局的“西岐战神”,那邓婵玉至少也该继续保持冷硬的女将军定位,两人更多是“战友情深”。

但从片中流露出的情感来看,无论是特写镜头的暧昧感,还是刻意添的互动细节,都让二人关系看上去远超过“亦敌亦友”。

这样的处理显然并未得到多数观众的认可。

其实,不只是邓婵玉和姬发的情感线,《封神第二部》涉及的许多情节,都让人感觉被“甜化”了。

一部原本应该聚焦“家国情怀”和战争史诗的影片,却在关键场景加入了诸如“深情对视”“篝火牵手舞”这类多余的桥段,显然挤压了其他更重要内容的呈现空间。

当然,这种“甜化”并非《封神》一家独有的问题,而是整个国产影视剧市场的病症。

从仙侠剧到职场剧,再到历史题材,无论什么类型的影视作品,几乎都无法逃脱“加感情戏”的操作。

观众早就看惯了仙侠虐恋三生三世,也接受过医生和律师的办公室恋情,但一旦这种模式照搬到像《封神》这样的大制作上,观众的不满也随之爆发。

为什么我们常说“感情戏是双刃剑”?

因为感情戏本身没错,但它更需要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叙事基础上。

就《封神第二部》来看,很多感情戏的强行插入,显得太过“工业化”——并不是为情节服务,而是为了增加流量热点。

在这种模板化的操作下,故事的史诗感和跌宕感逐渐消失,只剩下大银幕前挤出来的“工业糖精”。

可能有观众会问,“如果感情戏存在争议,那其他非感情向的角色总能扳回一城吧?

”但遗憾的是,期待度颇高的魔家四将这一线,在《封神第二部》的呈现中也很难称得上出彩。

第一部电影结尾,魔家四将的震撼登场一度掀起观众热议——高大的身躯、沉重的盔甲、伴随着威胁感的特效和氛围,让人对第二部满怀期待。

正片内容却让人大跌眼镜:魔家四将几乎和“草草领便当”划上了等号。

他们的武器设计毫无气势可言,动作表现单一而僵硬,连最终的短暂战斗也缺乏扣人心弦的张力。

这让不少观众感觉被“欺骗”了。

魔家四将作为原著里极具辨识度的反派,本该是一个亮点,可最终呈现的效果,却远不如前期宣传物料中的“神”气。

有人戏言:“魔家四将是高考顶流,被河间集团签去当打工人的。

”影片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它浪费了许多可以提升观感的高潜力角色,而把时间更多让位于感情线与一些松散的情节。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封神》系列的第三部,想要做到“逆天改命”并不容易。

第二部的许多问题已经暴露出了制作团队在特效、人设和剧情设计上的不足。

如果这些核心问题无法得以解决,观众对第三部的期待无疑会继续降低。

有人提出,第三部的“十绝阵”“诛仙阵”等关键战役,是对特效和编剧能力的终极考验。

但从目前邓婵玉和姬发的剧情处理来看,导演和编剧似乎更倾向于添加一些“市场化导向”的内容,而非真正静下心来打磨核心剧情。

即便如此,我们仍希望《封神》的创作团队能够听见观众反馈,在表现大场面与小情感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不禁让我们回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拍一部《封神》?

是为了再现中国经典神话的辉煌,还是为了收割一次票房流量?

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答案却决定了整个系列的成败。

真正的史诗作品,从来都不只是表面的情感,它应该蕴含更大的价值感和思想深度。

如果只是为了流量和所谓“甜度”,那么这样的封神故事,会很快从观众记忆中消失。

或许,中国神话的底气,应该来源于更加扎实、深刻的创作,而不是流于表面化的套路。

期待《封神》第三部真正讲述一个关于人性与家国的宏大故事,而非仅仅是一段历史皮囊下的“人工甜品”。

0 阅读:1
鉴史风云馆

鉴史风云馆

秦宇辰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