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安全部门发出紧急提醒,俄罗斯可能对英国能源设施搞破坏,大家最好提前备好应急物资。这条消息让不少英国老百姓心里直打鼓,毕竟谁也不想大冬天突然断电断暖。

根据情报机构掌握的情况,俄罗斯间谍船最近几个月频繁在英国北海区域转悠。这些挂着科研旗号的船只,其实携带着能下潜两万英尺的迷你潜艇,专门往海底电缆和天然气管道附近凑。去年德国北溪管道被炸的教训还历历在目,现在轮到英国要捏把汗了。

最要命的是英国现在全靠挪威输气管道撑着。那条从挪威直通英国的输气大动脉,足足有1100多公里长,承担着全英近四成的天然气供应。安全专家直摇头:"这就像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万一被砸了,整个国家都得抓瞎。"
去年冬天英国就差点栽跟头。当时气温骤降用电暴增,偏偏风力发电不给力,燃气站又临时掉链子。要不是紧急从丹麦借电,又花了1700万英镑让两座燃气电站加班,伯明翰等城市可能就要摸黑过冬了。经历过那次惊险,现在安全顾问都建议老百姓学欧洲邻居,家里常备三天应急包。

这个生存套装可不是随便凑数的。按照官方指南,得备足饮用水、罐头食品、常用药,还要有手电筒、电池收音机,连瑞士军刀都不能少。听着像末日求生装备,但安全部门说这真不是开玩笑——俄罗斯特工在波罗的海已经切过四条电缆了,谁知道下次会不会轮到英国?

英国现在能源结构转型也惹出不少争议。为了搞环保,去年把最后一座燃煤电站关了,接下来还要关核电站。现在发电主要靠天然气和风电,可天气说变就变,没风的时候发电量直接腰斩。保守党议员气得直拍桌子:"为了减排连国家安全都不顾了,现在电力系统就像纸糊的!"
更糟的是备用方案也不靠谱。那些应急的燃气电站都用了二三十年,设备老得掉牙。现在每周从卡塔尔、美国运液化气的船要是晚点,整个供电系统就得抓瞎。有专家说得更直白:"咱们现在就是靠老天爷赏饭吃,哪天刮大风就多发电,没风就等着停电。"

英国能源安全及净零排放大臣埃德·米利班德
海底电缆更是成了重点保护对象。去年芬兰和爱沙尼亚之间的重要电缆被货船拖锚扯断,今年英国自家海域又发现俄罗斯监听设备。军方不得不派出核潜艇跟间谍船玩"猫捉老鼠",生怕海底光缆被动手脚。
安全问题专家最近开会讨论,重点就是怎么保护这些海底生命线。前北约秘书长亲自挂帅做评估,据说要把防御措施提升到军事级别。毕竟现在全英国三分之一的天然气、六成电力输送都走海底,真被破坏可不是闹着玩的。

普通老百姓现在也犯愁。能源账单这两年涨得离谱,好多家庭冬天都舍不得开暖气。现在又让准备应急包,超市里的罐头食品销量蹭蹭往上涨。有主妇抱怨:"政府天天喊环保,结果现在让我们自求多福,这叫什么事?"
不过也有明白人指出问题关键。英国现在过度依赖进口能源,特别是天然气这块,八成要靠外国。挪威管道要是出事,临时找替代都来不及。有议员建议赶紧重启煤电,可环保部门死活不松口,两边吵得不可开交。

北溪 2 号,一条通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
最新消息说当局准备加大清洁能源投入,要建更多风电场,还要搞碳捕捉技术。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些项目没个十年八年根本见不到效果。眼下最现实的,还是督促老百姓自己做好准备。
安全专家最近反复强调,现代战争早就不只是枪炮导弹了。切断能源供应、破坏基础设施,这种"软杀伤"更致命。

英国首相
说到应急准备,德国人确实有经验。他们家家户户常备应急物资,从蜡烛到净水片一应俱全。英国现在才开始推广三天生存包,已经算晚的了。不过也有乐观派觉得,俄罗斯未必真敢动手,这些警告可能只是未雨绸缪。
但现实情况确实不容乐观。英国现在每天要从丹麦借电,北海风电场的发电量时高时低。要是再遇上极端天气,停电风险直线上升。有分析说今年冬天可能比去年更难过,因为备用电源又少了几座。

普通家庭现在得做两手准备。既要应付可能翻倍的能源账单,又要囤积应急物资。超市员工说最近手电筒和电池特别畅销,连瑞士军刀都卖断货了。虽然官方说还没到必须准备的地步,但老百姓显然宁可信其有。
普通民众现在最关心的是这个冬天怎么过。能源公司预测今年取暖费还要涨两成,很多家庭已经在盘算要不要多买几条厚被子。应急包里除了必需品,有人连扑克牌都备上了——万一真停电,好歹能打发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