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成长与突围

鹰哥爱写文 2025-03-18 05:48:31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 在共读《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之前,我们可以先来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渴望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在那里可以尽情地思考、阅读、创作,或者只是静静地发呆呢?如果有,那你一定要读一读伍尔夫的这本《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这本书源于伍尔夫“女性与小说”的演讲。回望历史,伍尔夫发现,女性在文学史上竟然聊聊无几。那么,这是因为她们不想吗?还是她们没有这个才能呢?伍尔夫开始了一场对历史真相的探究。然而这一探究,却让伍尔夫大吃一惊,她发现,社会环境对女性竟是如此苛刻。

历史背面的女性

放眼当下,我们身边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女性,出口成章的董卿、写出诗意、远方的李娟等等,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这个女性可以平等接受教育、自由选择工作、自在施展才华、畅快实现自我的时代。

但回望历史,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有这样的机遇。纵观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写诗写文都是男性独有的权力,他们把酒言诗、以歌明志,留下了无数篇佳作,连女性担任主角的闺怨诗,作者也几乎都是男性。

与之相比,女性群体却是失声的,她们被禁锢在闺阁和家庭中,日复一日地操劳着家务,养育孩子,侍候家人,等待丈夫。她们中不乏才情之人,譬如卓文君、蔡文姬之类,但也仅仅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一两篇佳作。当数不清的男性引领风骚时,女性中也只杀出了一个李清照。是女性们不够优秀吗?但李清照的诗词明明写得那么好,那么惊艳绝伦。也许,事情的根本就在于:她们是女性。

《人世间》的作者梁晓声在《唐诗宋词的背面》里写道:“提到中国古代的唐诗宋词,浮上心头的大多都是男性创作者的名字:杜甫、李白、白居易、苏轼等等,正是他们的作品构成了诗史的‘表面’。可是,在这浩瀚卷帙的背面,还有一群被淹没的女性诗人,如鱼玄机、薛涛、严蕊等,她们因自身地位的低下与命运的不测,即便才华横溢,也不得不屈居史册的‘背面’,唯待有心人关注到她们的创作成就,从故纸堆里将她们打捞出来。”

正如梁晓声所言,那些古代女性,构成了我们看不到的历史的“背面”。即便时光流转了千年,我们也能从故纸堆里,感受到古代女性的卑微与无奈。古代中国的女性地位是极其低下的,社会给她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将她们困在深墙高院里、“三寸金莲”裹住了她们的身体,“女子无才便是德”束住了她们的精神,“三从四德”更是锁住了她们的人生,于是,女人的一生都要围绕男人展开: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古代中国如此,遥远的异国,女性的历史同样令人心痛。英国历史学家特里威廉在《英国史》里记录道:在当时,打老婆是一种公认的男性权利,男人无论地位高低,没有人以这种行径为耻。可女儿如果拒绝与父母安排的男性结婚,则会被关禁闭、鞭打,而外界也不会觉得这有什么过分。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的女性群体,历史上的处境也是十分糟糕的。然而离谱的是,在他们的诗歌和小说里,女性的地位却无比重要。

在文学作品里,女性主宰着主人公们的命运;在真实生活中,她们却被父母强行戴上戒指,沦为某个男人的附庸。在文学作品中,她唇齿生香,发出引人深省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她们却几乎不识字,也不会写字。在人们的想象中,女性的地位极高;而在实际生活中,她们却微不足道,被关在屋里随便殴打……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她们又如何能写出伟大的文学作品呢?所以,伍尔夫在书中断言,在莎士比亚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女性能写出莎士比亚那样的戏剧。

假如莎士比亚有个妹妹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伍尔夫在书中提出一个大胆的假想:如果莎士比亚有个才华横溢的妹妹,她的命运会是什么样的呢?

比如说,这个女孩名叫朱迪斯·莎士比亚。她的哥哥莎士比亚小时候是个野孩子,偷猎过兔子,射杀过鹿,但作为男孩,父母还是尽心尽力给他好的教育,送他去学校学拉丁语。

长大后,他从小镇里跑到伦敦去当“伦漂”,惊喜地发现自己很喜欢戏剧。于是他开始在剧院周边打杂,然后进入剧院当演员,再后来自己做编剧,最后,他就成了名垂青史的剧作家,成了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

可莎士比亚那天赋异禀的妹妹呢,她和哥哥一样才华横溢,一样想象力丰富,一样富有冒险精神,一样渴望认识外面的世界。但她没机会上学,没机会学习语法和逻辑,没机会阅读那些经典。因为她得在家补袜子、煮汤。

十几岁的时候,父母把她许配给了一个羊毛商人家的儿子。但她讨厌这桩婚事,又哭又闹,结果却遭到父亲的毒打。打完了,父亲还伤心地说:“唉,我们那么爱你,你怎么能这样呢?这会丢整个家族的脸!”

看着声泪俱下的父亲,善良的她怎么还忍心反抗呢?但她仍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梦想,在一个夏日,她偷偷离开了家,来到了伦敦,和哥哥一样来追寻梦想。

但很可惜,在剧院门口她受到男人们的嘲笑,孤苦无依的她,在剧院门口左右徘徊,最后被演员经理收留了。再后来,她发现自己怀上了这位经理的孩子,原来到头来,对方从未尊重过她的演员梦,不过是把她当成了情人而已。在一个冬日的夜里,心灰意冷的她自杀了,尸体被草草葬在了伦敦的某个十字路口。

伍尔夫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因为像朱迪斯·莎士比亚这样,有写作才华却没办法施展的女性太多了。她们或是被世俗偏见所禁锢,或是一生都在被家庭琐事牵绊,没有办法像男性那样心无旁骛地从事创作。她们还没成年就被父母逼着干活,结婚后又被束缚在家里,日复一日地打扫卫生、照顾孩子、洗衣做饭。她们哪有时间写作,又怎么可能诞生天才?

女性的困境依旧还在

历史发展到今天,女性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她们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更广大的职业范围、更多的选择自由,可即便如此,很多女性仍旧面临着重重困难,依然被家庭缠绕。

相信很多女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天下班回家,还要面对一堆家务,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辅导孩子功课……忙得像个陀螺,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部分女性甚至为了家庭放弃了职业生涯。她们是一个成功男人的好妻子,是一个培养了优秀儿子的好妈妈,她活成了一个角色,却唯独没有活出自己。

前两年爆火的苏敏阿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苏敏阿姨在婚姻里当了几十年的免费保姆,为家庭付出了一切。她一边照顾丈夫和孩子的生活起居,一边还要承受丈夫的冷暴力和言语攻击。在漫长的岁月里,她失去了自我,没有自己的社交圈,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连基本的尊严都难以保全。

直到50多岁,她终于鼓起勇气,开着自己的车踏上了自驾游的旅程。她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无数女性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逃离困境的希望。

除了被家庭琐事缠绕,性别刻板印象也是横在女性面前的一座大山。在我们的社会观念里,男性应该坚强、勇敢、有事业心,而女性则应该温柔、贤惠、以家庭为重。这种刻板印象严重束缚了女性的发展,让很多女性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犹豫不决。

比如,当一个女性想要在职场上拼搏,追求更高的职位和成就时,往往会遭到质疑和反对。有人会说,“女人嘛,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太强势了不好,会影响家庭”。这些言论就像一道道枷锁,限制了女性的发展空间。

除此之外,很多女性还习惯于活在他人的目光中,她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女孩,要符合社会对女性的各种标准。于是,女性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不敢轻易尝试新事物,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活得疲惫又压抑。

这本书的价值穿越时空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伍尔夫的《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就显得格外珍贵。这本书虽然写于20世纪初,但它所探讨的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伍尔夫在书中提出,女性想要进行创作,首先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还要有每年500英镑的收入。这里的“房间”和“收入”其实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女性拥有独立的空间和经济基础,只有这样,女性才能摆脱外界的束缚,自由地思考和创作。

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谈文学创作,更是在探讨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伍尔夫鼓励女性,不要被传统观念所裹挟,不要被刻板印象所束缚,不要被家庭琐事所牵绊。女性要勇敢做自己,勇敢逐梦,勇敢前行。就像苏敏阿姨一样,即便在人生的后半段,她依然能够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去寻找真正的自己。

所以,无论你是正在为家庭琐事烦恼的全职妈妈,还是在社会中拼搏的职业女性,都不妨读一读这本书,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相信读完之后,你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也会更加坚定地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0 阅读:0
鹰哥爱写文

鹰哥爱写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