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纯正,中正平和:从西汉礼乐教化,管窥西汉王朝雅乐的兴衰

水绿看历史 2023-03-26 14:24:0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分享与讨论,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歌词“典雅纯正”的雅乐,曲调“中正平和”。

古代帝王祭祀、朝贺、宴享时,常常让宫廷乐师演奏雅乐,营造庄严、肃穆、和谐的气氛,让参加活动的贵族、大臣在雅乐的金石之声中受到教化。

周公创制雅乐,周人致和天下。秦朝强调以法度治国,虽有掌管雅乐的乐府,却不重视。汉效秦制,增设了太乐署。

汉高祖欲让雅乐复苏,汉武帝则开创了新雅乐。汉哀帝后,汉朝雅乐渐衰。

一、 雅乐缔造了汉高祖刘邦的皇帝尊严

敬拜神明、祈求赐福的先民在祭祀活动时,产生了礼仪。有节奏又好听的声音,被古人称作“乐”,原始的祭拜就是礼中有乐,并伴有舞蹈表演。

东汉的许慎认为,“礼”谐音“履”,是先民进行祭祀祈福时,表现的顿足等舞蹈动作。所以,上古时祭祀,常用乐舞来表现。

到了春秋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周朝强调的礼仪规范崩塌,祭祀雅乐在人们心中变地陌生起来。取而代之是的诸侯国的音乐作品。百姓们大多喜欢北方的“郑卫”之声,南方的“南音”。

秦朝的统治者虽有乐府管理雅乐,但沉缅于靡靡之音。到秦朝时,只有虞舜的《韶》和周武的《大武》还在流传,其他雅乐已经失传。汉高祖刘邦命宫廷乐师,对仅存的雅乐进行更名改编。

西汉初年,百废待兴,朝廷礼仪不完备。一些跟随刘邦打过仗的文臣武将,在朝堂上饮酒作乐,常常显地得意忘形,跟皇帝之间没有君臣规矩。

朝臣叔孙通等见此状况后,向汉高祖刘邦建议,应该结合先秦古礼和秦朝仪制,建立汉朝的宫庭礼乐制度,树立皇权威信。

现在考古发现,西汉的“四王墓”以及海昏侯的墓葬发掘出了大量礼、乐器,基本证实了历史文献所载,汉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礼乐制度的建设。

当刘邦在宫殿执行正规的宫廷雅乐礼仪时,庄严雅乐声声奏响,昔日骄傲的武将神色庄重,中规中矩的众人,把皇帝当成领导中心,叩首礼拜。

刘邦由衷地体会到了,雅乐给皇帝缔造的尊严:在治理国家的策略中,不能没有礼制和乐制。

西汉的雅乐大致由四个部分组成:乐官所记遗存雅乐、叔孙通等人所作宗庙乐、河间献王进献雅乐、帝王依古乐改制。汉初,还有很多秦朝留下的艺人,会演唱雅乐。

刘邦路过沛县老家作《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也是西汉的雅乐。他另作的《鸿鹄歌》亦被收进《乐府》,刘备的一位夫人所作的歌曲,也被当作雅乐而收录。

汉武帝时,西汉创制的新雅乐体系空前繁荣,乐府负责一部分雅乐的诗歌采集,诗歌采集形式呈现多种多样地变化,其中包含有大量俗乐。

二、 雅俗共赏是汉武帝时的雅乐特征

在汉高祖的引领下,汉文帝创制了《四时》、汉景帝的则是《昭德》。西汉的皇帝们经过不断努力学习和创新,一套完整的雅乐系统在汉初基本建成,“文景之治”使国家稳定平和,雅乐复苏。

汉武帝时,为巩固边防开疆拓土,征战北方匈奴,无暇顾及礼乐之事。他祭祀时,竟然发现没有合适的、可采用的音乐,不禁发出很多感叹。在朝臣的建议下,他开始重视礼乐制度的建设。

汉武帝自己创制了《白鳞之歌》、《宝鼎》、《天马》等九首雅乐,将发生的战争事件带入歌曲,反映了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汉武帝创制雅乐的方法,与当时的主流要求并不一致。

原本是

“太乐令丞所职雅乐也,乐府所职郑卫之乐也。”

太乐署因掌管雅乐,对演奏雅乐的人要求非常严格,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庙之酹,需长期培养的乐官之子或六百石以上的高级官员嫡子才行。

嫡子高五尺以上,年12到30岁,长相、身材都要达到太乐署的要求。而有些乐官只会演奏好听的雅乐,却不清楚雅乐旋律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汉武帝决定创制一套、与周朝不一样的雅乐体系。

河间献王所献,虽然是雅乐,但未让皇帝觉得满意,只是作为皇宫内演奏雅乐时的备选。汉武帝觉得有必要着手对乐府扩建,设置协律都尉一职。乐府增加“定郊祀之礼”、“采诗夜诵”等职能。

乐府的乐官要经常到民间采集与雅乐相关的素材,司马相如等人则根据民间音乐,作了《郊祀歌十九章》用于郊祭之礼。汉武帝时,皇宫内经常演奏的及郊庙祭祀的皆非雅声。

西汉用作军队礼乐《新声二十八解》,是乐府乐人李延年根据胡曲所作。汉武帝当时希望用百姓能理解的音乐教化大众,巩固皇权,形成了汉朝的礼乐观念。

这些民间俗乐和外来胡乐,与传统的雅乐差距甚远。因为乐府分管了郊祀之礼,乐人们演奏的俗乐被充作雅乐,用来进行祭祀活动。汉武帝时期彰显了西汉新雅乐的独特性,即雅俗共赏。

汉朝独尊儒术,儒生们想用周朝的雅乐,取代西汉的俗乐,并多次上书,常被汉武帝和别的皇帝驳回。汉武帝对乐府的重视,致乐府诗得到空前繁荣,皇宫内经常演奏郑卫之音。

“千人唱,万人和,山林为之震动,山谷为之荡波。”

是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对当时人们吟唱雅乐的情景描写。

在汉武帝的创新带领下,汉朝的新雅乐别开生面,与周朝的雅乐体系区别明显。皇宫内的旧乐新乐常常并用,雅俗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

汉武帝时期,原来掌管雅乐的“太乐署”功能被弱化,甚至还有被乐府取代的可能。太乐署的职能,全部收回来的时间是在汉哀帝执政时期。

三、 西汉的雅乐为何最终走向衰败?

汉武帝后一百多年,乐府诗继续发展,从乐器制作维护和管理;从收集素材、乐谱曲调到编排表演,是一笔不小的耗费,对国家财力是个考验。

汉昭帝时期,百姓生活困顿。霍光专权,影响了雅乐的发展。汉宣帝励精图治,坚持祭祀,希望建造新的雅乐体系,重树汉室皇权威严。在他的坚持下,雅乐得到短暂繁荣。

汉成帝宠幸赵飞燕,外戚把持朝政。他终日贪图享受,埋下了日后王莽篡权的隐患。大臣们也把雅乐的制度建设放在一旁,雅乐发展无人关心,雅乐呈在西汉末年,呈现出了衰败的趋势。

当时的上层为争夺女乐,还发生过很多恶性事件,在老百姓心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加上国力日渐衰退,定陶王刘欣对这些乱象,心生不满。

后来,定陶王刘欣登皇位,成了汉哀帝。他不喜欢俗乐,将乐府演奏地方音乐的四百多人免去,其他人“别属他官”,去了太乐署演奏雅乐。

汉哀帝在位7年,25岁就去世。他统治时,汉朝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加深。汉哀帝后的汉平帝9岁即位,15岁时被王莽杀害。3年后,继任的皇帝死去,西汉政权后继无人。

众所周知,演奏雅乐的乐器很多,但以编钟和编磬为主。常人所言的“金石之音”,就是这些乐器被击打时发出的高低声音,可以营造庄严肃穆、安静气氛,钟磬常呈现出宏大的舞台效果。

《史书·乐书》认为,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雅乐的乐器和演奏,必须符合“宫商角徵羽”的五音十二律,有些连声律专家也不容易掌握,演奏雅乐的人是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乐工。

所谓宫为君、角为民、羽为物。雅乐是个义理系统,在某些方面对技术要求非常高,这为汉代的雅乐衰败埋下了伏笔。

谈到对雅乐的理解,班固的《后汉书》认为,郊庙祀乐不过是民间的俗乐而成,西汉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雅乐。

在一些汉朝儒生看来,乐府音乐和乐府诗可以归类为“俗乐”,不符合他们“崇雅”的标准。

汉代出土的礼制乐器,礼制规范突出,整体变化音不多,音阶单调,形式相近。有些转调与先秦的钟、磬相比差距明显,音乐效果缺少多样性。

西汉末年,吹奏音乐比雅乐的编钟更有表现力,人们更热衷。雅乐是围绕祭祀活动而展开的,维护的是皇权统治。

皇权体系崩塌,接踵而至至是新的政权集团,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地相应改变。一旦西汉皇权不再,雅乐无所依托时,自然走向衰败。

结语

雅乐作为一种教化万民的统治手段,在西汉得到了复苏、繁荣,而且新作不断,出现了很多像李延年一样,优秀的音乐家和乐府诗人。为后代的人们,保存了很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伟大作品。

汉朝与唐朝被称为“强汉盛唐”,西汉的雅乐传到唐朝后,又经“谴唐使”传播到了日本,流传至今,为整个东亚的文明,树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参考文献:

《汉书·武帝纪》

《汉书·艺文志》

《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

0 阅读:4

水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