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听邻居家的太婆讲神话故事,记得每逢初一、十五的时候她都会跟家里人提醒要“吃斋”。第一次听到这词就觉得挺奇怪?
看太婆“吃斋”那餐饭也没啥嘛,难道这餐加了一个“斋”字在太婆那就变得特别好吃?记得那时候问了太婆,她老人家说就是那个样嘛,反正是哪个样也没说明白。
后来长大后朦朦胧胧知道一点,这个“斋”不是为了“吃”,而是要“持”的。入了道门之后,有了更多的接触方知“斋”并非如此。在《修真辨难前编参证》中,讲到:“道为天地所秘,鬼神所忌,若非斋戒,不得妄听。”
戒斋牌
索性就仔细查查看,不过是不查不知道,一查不得了:这个“吃斋”、“持斋”大有说头,且不简单吆。先看这个“斋”字,有如下解释:
1、古祭祀前整洁身心,以示虔诚。2、指施舍给道士的财物饭食为斋。3、称谓,名词。谓身无杂务,心不想,内外清虚,抱元守一。4、一种修持方式。言洁齐心地,静定安虑,毋使杂乱。
通过这四个关于“斋”的解释,发现有三处解释都提到了另外一个字“心”,想必诸位道友也都已经发现了。那么,小道就要抛出今天的话题了——“心斋”。
“心斋”最早出现于《南华经·人世间》。南华真人借孔子和其弟子颜回之口,提出“心斋”这个概念,并对“心斋”进行阐述。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注释:
有心:指怀有积极用世之心。
暤(hào):通作“昊”,广大的意思。“暤天”就是上天。
宜:当,合适。
荤:旧注指荤辛,即葱蒜之类的菜。
一志:意思是凝寂虚忘,摒除杂念,心思高度专一。
气:在中国哲学中“气”是一极为重要的概念,指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南华真人这里借孔子和其弟子颜回之口,提出“心斋”这个概念,并对“心斋”进行阐述。小编就以自己浅薄理解,试着翻译一下:
孔夫子对颜回说:我现在呢要给你讲“斋”。以有求之心谋事,哪会那么容易成功呢?凡事太容易,则不合天道啊。颜回就老实答道:我本来就家里条件不好,饮酒、吃肉、食荤已经断了好几个月,这还不算斋吗?
想必当时孔夫子是摇了摇头的,然后说道:好徒弟啊,你说的这个这属于祭祀范围之“斋”,并非“心斋”。颜回一听“心斋”,当即就问:“心斋”是什么。
孔夫子答道:专一心念,不用耳朵去听要用心,再一步莫用心听用之以“气”。所听之声止于耳,能听之声止于心,从而和于真道。
接下来,南华真人借孔夫子的话又提了一遍:首先,“气”需要内在身心虚灵自然。再接下去,把这个内在虚灵的境界保任久了之后,自然会回归到道的境界,也就是真正的“心斋”。
在这段关于“心斋”的探讨对话,孔子所传颜回的“心斋”属“内圣外王”中“内圣”之修养工夫,也是修道者内炼之法。
道祖在《道德经》中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道祖所言关于返还本源之道,若是做到了“心斋”那不就是其最好的注解吗。
《论语·子罕》中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夫子提出要杜绝四种思维方式:不凭空乱揣测、不绝对偏执、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尊。在自媒体高度发展和传播的今天,各种信息迎面扑来,当然这其中有利亦有弊。
如何超脱回归自我、达到天人合一,这个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其实也就是依孔夫子所言要我们放下固执和偏见,收摄身心“和其光、同其尘”做到“心斋”,也就是与道相应。
修行且不离尘世这个大道场,是一个修道者自我探索和终身奋斗追求的事业。祖师们的智慧,已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生生不息的传承下来。
道不远人只是大家日用而不知,似鱼在水中而不觉水一样。作为后继者的我们要给祖师长脸吆,诸位道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