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初贺岁档的《热辣滚烫》狂卷票房34亿时,电影投资人绝对不会想到,今年全国的观影人次会减少3.6亿。
要知道,一张《热辣滚烫》的电影票均价48块!以这个标准冲进电影市场的投资人们,得少赚多少亿!
但是,贺岁档之后,看电影的人数暴跌,每一个档期的观影人数都无法超越往年。
原因其实真的很明显。
总结一句话就是:
票价涨了,电影反而不好看了
当人们不再消费一个东西的时候,根本原因肯定是这个东西本身有问题。
不要去外部,比如短视频找借口,要拿放大镜看自己。
电影票价已经去到四五十块,贵的六十七了,电影好看程度却不升反降。
去年我们盘点的时候,虽然很多人都很乐观,觉得国产电影干掉了好莱坞大片,一片繁荣,但其实,那只是烈火烹油。
现在我就来说说,今年电影不好看表现在哪里,其实这些不好看,基本是把去年的缺点发扬光大。
电影不好看的第一个原因:打拳题材,劝退男性观众
我是个女性观众,我对打拳是没有什么执着的,既不反对也不赞成。
我看电影的角度,是这部电影说了人话,表达了人类的真实的感情和行为,触动了我,至于叙事主体是谁我根本不在意,所以,我也对老登电影没有什么清晰的界限。
但是,现在的打拳电影已经不分青红皂白了,基本上都是讨好女性,针对男性,而不是真正的平等的女性叙事。
这会导致买票进电影院的人数骤降。
去年《消失的她》让大家看到了打拳电影的红利,今年的《好东西》继续跟上。但是,票房不升反跌。
电影投资人应该要多看专业的行业分析报告,不要看营销号的吹捧。
多想想,
进电影院的都是什么人呢?
各种节日档期一定是合家欢或者情侣档。
你觉得全家人会去选择看打拳电影吗?伤了和气!
你觉得情侣会去看打拳电影吗?男的为什么要傻到花钱买罪受?
能去的,一定是忠实的打拳女性观众。
但是,一直以来,你看哪部电影是靠纯女性观众的?
对,《热辣滚烫》,然后呢?
你看《出走的决心》票房高吗?
打拳电影真的只能赚一次。
贾玲的口碑并没有因为《热辣滚烫》而飞升,相反的,她今年算是奖项颗粒无收,并且电影备受争议。
这种争议,可能电影营销角度看,黑红也是红,一定要有人讨论,电影才可能会有人看。
问题是,这一部以后,男性观众会学聪明的。
现在是一个人人都想当名人的年代,是短视频出镜的年代。
再也不可能会有一家独大,垄断娱乐舆论的情况出现,靠一两个大V来忽悠观众进电影院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众说纷纭会影响观众的判断,观众被骗一次两次,还会被骗三次吗?
不会了,过分打拳,已经影响到观众对电影的选择了。
我举一个不过分的女性叙事的正面例子:《山花烂漫时》,虽然这是一部电视剧,但是相比宋佳本人演的《好东西》,实在是要好得多。
所以,我的意思是女性叙事确实是现在的潮流,但是过分打拳,会打掉男性观众。
没有男性观众,你就失去了一大半掏钱的用户。
电影不好看的第二个原因:粉丝电影,劝退路人观众
去年《满江红》的票房,大概让电影投资人相信,仅仅靠粉丝经济,就足以撑起整个电影市场。
然而,今年朱一龙的《负负得正》,王俊凯的《749局》和赵丽颖两年扑的《乔妍的心事》、《浴火之路》都证明了,这种看法是多么错误。
粉丝,一定是一个基本盘,这个认识是正确的。
不管这个艺人在外人看来演戏多么没眼看,粉丝一定会无条件掏钱、宣传、捂嘴、骂路人一条龙服务。
但是,粉丝只是基本盘,人数远远没有微博显示的那么多。
很多数字都是虚的。
你想想,微博显示朱一龙粉丝三千多万,一人一张电影票的话,怎么地轻松过十几亿吧?就算只有一半的粉丝去看,怎么地也应该有七亿票房吧?
但是猫眼显示少了个0啊!
你能想象这是去年《消失的她》的主演作品吗?
说明了什么?
扛票房的从来不是明星,而是题材,而是电影好看不好看。
去年能忽悠观众进电影院的打拳+明星,今年不行了,说明观众成长了。
真的不要忽略观众。
电影投资者相信的那种,只需要忽悠粉丝,不需要观众,哥哥姐姐也能扛票房的想法,真的是错误的。
关注观众想看什么,拍观众想看的电影,这个简单的电影标准,是时候被电影从业人员捡起来了。
电影不好看的第三个原因:薪酬分配不均匀,没有好故事
电影导演固然很重要,但是电影最重要需要一个好故事来给导演拍。
为什么张艺谋早期的电影得到人民群众的喜欢?
因为剧本依托的原著都是名著。
而《满江红》为什么争议那么大?
因为故事真的太差了。
真的只能忽悠观众一次。
编剧在内娱影视剧的话语权一直是备受诟病的一点。
排除洗钱的嫌疑外,我们能看到的很大一部分的收益是给了流量明星。爽子当年的自爆,让人民群众一片哗然。·
她那样的演技都能拿那么多钱,明显就是德不配薪酬啊。
而谁拿的钱多,谁就有话语权这是职场常识。
所以,电影能不能讲一个好故事,根本不是专业编剧所能左右,导致加戏,围绕流量明星和资源咖改戏成了人尽皆知的笑话。
这就让观众会产生一种,哦,有谁谁谁演肯定不好看,要演技没演戏,戏份还都围绕他。
大家都不相信编剧能给大家一个好故事。
比如我去年看了黄晓明的《最后的真相》,是我很喜欢的悬疑题材,看完很失望,我特意从香港跑到深圳看的。
从那以后,我就决定,不再看黄晓明演的戏,因为我知道戏份一定都想办法围绕着他,编剧肯定没有话语权,我看不到好故事。
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不知道电影从业者自己意识到没有。
不仅如此,我感觉明年会更糟,今年贺岁档,我就不大看好。
因为今年的电影奖项让观众非常失望,观众的的选择无法被看见,被看见的都是观众认为的资源咖。
那么,观众就会觉得自己被电影创作者抛弃了,既然如此,观众就会放弃电影,选择其他:。
一般人认为的市场,是好东西价格贵,差东西被淘汰,这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但是,到了内娱电影,变成了观众不喜欢不选择的电影层出不穷,观众喜欢的艺术家却得不到认可,却又偏偏要观众来掏钱。
当观众是什么?提款机吗?
观众被忽悠进了电影院,出来骂骂咧咧,电影从业人员赚钱了,再投资拍的依然还是烂片,他们从不感激观众,也不倾听观众的声音。
那么,观众为什么还要去电影院看电影呢?
你们赚钱了也不给我们看好的,你们不赚钱对我有影响吗?
反正我们就是看不到好的,我干嘛还去电影院?
所以,大家就选择不去电影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