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赵文
编辑 | 闫宝
宣传造势很久的《第一炉香》不出意外地扑了,上映第一天豆瓣开分5.9,之后依然还在下跌,基本停留在5.5分,似乎还有下跌的趋势。这不怎么意外的分数,是导演许鞍华目前所有长片里的最低分。
许鞍华是改编张爱玲作品最多的导演之一,1984年的《倾城之恋》,1997年的《半生缘》。这一次,是张爱玲的《第一炉香》。
作为最有国民度的作家之一,张爱玲的小说在叙事、意象和风格等方面都具有某些十分独特的气质,这气质令无数读者着迷,也对其影视化改编造成更多困难。
这部《第一炉香》的幕后团队容堪称顶配,让更多人对电影充满了期望:
导演许鞍华刚拿了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女性,编剧是著名的当代作家、《长恨歌》作者王安忆,服装指导是曾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和田惠美,由拍摄过《甜蜜蜜》《英雄》的著名摄影师杜可风掌镜,由国际知名音乐人坂本龙一配乐。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部电影就是用最大的咖,拉最大的胯。
最先当公布选角的时候,就迎来了一波争议,也为有才的网友提供了肥沃的吐槽土壤。开炉之后,应该说是上映之后,也没有迎来逆转,而是真的变成了《第一炉钢》。观影之后那在预料中的失望,成了众多影迷的感叹。
如果说黑红也是红的话,《第一炉香》的热度是绝对够了,无论是官宣阵容,还是影片宣传,甚至连影片更改上映日期,都被人们全方位无死角地疯狂吐槽。
最初公布选角,大家都觉得与原著形象不符,电影上映之后,才赫然发现,这哪里是不符,分明是全方位的塌房啊。
先说两位主角,原著中的乔琪乔是一个纨绔子弟,从小混迹在风月场合,是一个很“苍白易碎"、阴郁空洞而颓靡的人。
彭于晏的确下过工夫,甚至还为此减肥,但时不时秀出的肌肉身材,和小麦色肌肤,都显得格外健康、壮硕。他的形象更适合在《湄公河行动》和《邪不压正》,而不是一个阴郁的花花公子,而且他把调情演得太过油腻。
原著中的葛薇龙有着少女纯情的底子,平淡中又有些媚,娇憨但不呆滞,敏感而有小心机、虽单纯也不乏世故。
先不说马思纯是否符合原著中纤细的要求,毕竟和彭于晏搭戏,不那么纤弱也可以。但马思纯把一个有着复杂情绪,从上海清纯女孩最终变成香港交际花的葛薇龙,演绎成了大大咧咧的傻甜白+纯爱女孩,这与原著的精神绝对是背离的。
对这两人的选角,网友有才的吐槽可能更为精准:
俞飞鸿饰演的姑妈美艳性感,冷漠淡然的感觉也挺对的。不过总感觉哪里不对,美得也太过了吧,“俞飞鸿那么美艳撩人居然要马思纯帮忙钓男人,哪怕不是直男审美都没有问题吧。”
范伟饰演的司徒协,大概是因为刻板映像,多多少少有了点小品的喜剧味道,不怎么像大老板,不管是和姑妈还是葛薇龙站在一起,感觉更像是司机。
选角之初,马思纯就在微博上发了对葛薇龙“青春疼痛文学”式的角色理解:“爱不是一个人的卑微,而是两个人的勇敢”。引发了大批原著粉的错愕与群嘲。
不知道是看到这样的文案引人关注,还是宣发深刻地理解到了电影的精髓,此后为电影呕心沥血创作了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金句。
最初电影初步定档夏季,官宣的口号是:“爱要趁热!”“趁花盛开,趁我还爱,趁还有期待,第一炉香夏天见。”
之后改在秋天上映,宣传语又更新了:“给爱而不得一个纪念日!”
宣发的脑洞也是让人感慨,还为电影上映日所创作了谐音梗:21.10.22 = “爱你,是,爱而不得”。(谐音梗都不扣钱了吗?)
宣发其他的文案也都充满了青春疼痛文学的气息:
这些直白粗浅文案本身就远离了原著的核心表达,但想想剧情中没有什么辗转挣扎的人性,只有“爱而不得”,看到的满眼都是葛薇龙与乔琪乔的玛丽苏恋爱,这些文案倒也还是挺贴合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炉香》虽然在电影历史上无甚价值,但起码为爱情金句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大众对张爱玲的作品多有一种误读,只是写写小资生活、小情小爱,但实际上张爱玲的小说鲜少写到真正的爱情。感情只是一个工具或介质,她是通过写人与人的关系,来写对人性与处境的洞悉。
这种误解,一来是对作品本身没有细读,第二也是因现实中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情感关系,多被人标签化,总结为“爱上不该爱的人”。
事实上, 张爱玲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用残破的爱情为载体,谈女性在封建社会里的处境。
《第一炉香》也同样如是,这本不是个“爱而不得”的纯爱故事,而是述一个为虚荣和情欲欺骗的少女,如何包养一个最渣男性,一步步沉沦,腐化堕落。
来香港避难的葛薇龙,从一个天真、不谙世事的女大学生一步步向自己的人性缴械投降,被物欲、情欲、肉欲一点点吞噬。从一个来投奔姑妈的小姑娘,彻底变成了姑妈。
但在影片中,小说文字里那些模糊暧昧的暗语被隐去,而张爱玲用了大半篇幅详细描写的葛薇龙的坠落过程与内心挣扎,并没有更多被体现,反而极其简略的爱情部分被大书特书。
自甘堕落的挣扎戏份删去大半,很难让人体会到葛薇龙内心真正在想些什么,痛苦些什么,也就更难与这个人物共情,更难理解她的所作所为。
是的,评分5.5的《第一炉香》就讲成了这样,把张爱玲原著小说里的精华丢掉了,剩下的,就是全方位的坍塌和网友的群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