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裁治不服,反华老顽固突然服软,卢比奥这回打得什么算盘?

梦里桃花情自浓 2025-03-25 16:05:10
这世界上总有些人,既喜欢挑事,又害怕真打起来。嘴上喊着威风凛凛的口号,实际行动却总是藏着一副算盘。最近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这位"常年在反华路上冲锋陷阵的急先锋",突然来了个画风突变,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从过去的“棒打”中国,到现在开始含糊地说些“重新接触”的话,颠三倒四得让人差点以为是个双面间谍的故事。

先聊聊这个人。如果说美国政坛有一群“不怕事大怕事小”的反华铁杆,那鲁比奥算是排得上名次。他的履历可以浓缩成只要有机会抹黑中国,他从来不缺席。香港风波、新疆棉花、南海问题、俄乌冲突,从他的嘴里流出的言论,真能让人怀疑他是不是24小时都在琢磨新词抹黑中国。他甚至公开宣称中国“掏空美国经济”,让美国变成了“扶不起的阿斗”。听上去好像中国欠了他们一笔历史债似的,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去年他更是把俄乌战争和中国强行挂钩,明明是中国倡导和平,他偏说这是“伪装”,谎称中国在背地里帮俄罗斯“递刀子”。这操作连一些西方媒体都看不下去了,《华盛顿邮报》甚至调侃他的“想象力”应该去写科幻小说。不过中国也没惯着他。2020年,中国的一纸制裁名单直接把他清出局,禁止他入境港澳,并且限制他在华商业活动。打嘴仗可以,真金白银的生意你别想沾边。这招一出,堪称釜底抽薪,对走“反华经济”路线的政客们来说,比光挨骂心疼多了。可让人意外的是,就算被制裁了五年,鲁比奥依然没消停。前不久又冒出来说中国“威胁国际秩序”。这种人身攻击的内容,他的发言稿里怕是都有模版。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今年3月。据报道,他在接受采访时,狂喷的力度似乎松了一点口,说了几句让人稍感意外的话。他一边还是打着“我们不能放松对中国的警惕”的旗号,一边话锋却一转,来了句“完全脱钩不现实”。还认了低头,承认过度依赖中国并非明智之举。这番表态耐人寻味,以至于让外界不禁琢磨背后的算盘。这到底是战略思考的升级,还是单纯的利益算计?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国际环境说起。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明显转变。从金砖国家扩员,到“一带一路”深入拉美、非洲的经济肌理,国际间形成了认为美式规则垄断过时的共识。反观美国自己,国债飙升、产业空心化,国内的政治卡壳让他们越陷越深,即便高喊“美国优先”,实际水平却优先滑落。在这样的局势中,不少国家和地区逐渐找到和中国继续合作的意愿,形成了一种“不跟就吃亏”的实际需求。

更讽刺的是,这些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以经济制裁为例,美国的确知道挥起制裁大棒容易,但卸力难。近年来的脱钩政策不仅未能完全卡住中国,还反噬到自身的供应链和增长预期上。尤其是高科技领域,如芯片、半导体,离开了中国制造的产业配套和消费市场,问题就像雪球越滚越大。在内部压力和利益博弈面前,鲁比奥突然发出这样的表态,未免不是所谓的“新商量法”嘴上还在警告中国,但实质开始为回旋留下些可乘之机。他不傻,也无须傻到看不到中美两国体量与分量的落差。需要警惕的是,不能把鲁比奥这样的“态度微调”解读为美国反华政策的转向。过去几年的诸多信号告诉我们,美国不仅在嘴上,实际行动中也处处布防。最近频频见诸报端的“经济铁三角”同盟,美日韩的半导体“围城”、限制中国获取关键技术的姿态,都证明他们还在下一盘更大的棋。这种一边喊和气,一边背后锁喉的双重动作,不就是为了既不彻底惹怒中国,又能快速有利于自己的战术升级?

更滑稽的是,美国自己也知道这种操作表面风光实则暗雷密布。拿德国来就有过一番直白的吐槽全球的产业链网络彼此交织,试图完全排斥中国的想法实在是一厢情愿。默克尔之前不是说过吗?“冬天的暖水片多半都是中国造的。”这番话并不是夸大。美国国内,社会各阶层其实都清楚中国市场对于全球经济,尤其是对他们国内的很多行业是多么重要。只是反华情绪本身,居然在一些时候成了选票的吸铁石,再糟糕的积怨都能被选举给正当化。问题的症结也在这里了。如果说鲁比奥们是在打一场“退而求其次”的外交试探,那此时中国该怎么看待?有人说,别把这些人的表态当真,他们不过是算计多了些罢了。也有人觉得,连美国都开始拧不过来咬牙承认一些现实,这恰恰也是中国更扎实扩展自身布局的阳谋支点。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国际体系逐步向多极化过渡时,中国选择对话和包容,绝不是因为懦弱,而是因为一个强国的胸怀和理性。

未来的道路上,中美这两个重量级大国,注定要在某种利益交集和冲突中寻找相处之道。这种复杂关系,既像棋局,也是现实的困境。指望一两位美国政客的改口,不会彻底解决伦理上的鸿沟。但决绝也好,缓和也罢,未来终归得走下去。而鲁比奥们的小花招,到头来只会让人喊一声这就叫“假动作多了,真转身的机会也少了”。不过归根到底,中国发展的主线由不得别人来决定,正如那句老话只要立得住,风从哪里刮都吹不倒。
0 阅读:36
梦里桃花情自浓

梦里桃花情自浓

梦里桃花情自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