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告别”

黑马侃侃世界 2024-07-13 05:26:43

近日读到一篇网文说,钱理群曾多次作过“悲壮”的告别。

钱理群,1939年1月生,男,重庆人,祖籍浙江杭州,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著名学者。

钱理群是研究鲁迅的代表人物,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周作人及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是他重点研究的领域。

钱理群是最早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学者,学术代表作有《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1948:天地玄黄》等。其不仅是现代文学史研究、周氏兄弟研究和20世纪知识分子研究领域的标志性人物,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

2008年,钱理群就北大110周年校庆及《寻找北大》一书出版回答采访者时,道出了一个忧虑:“我前面所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在2005年对时任总理温家宝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一问被称为“钱学森之问”,钱理群的这个说法,则被称为“钱理群之忧”,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

有网友撰文说,在三联书店韬奋图书馆为其举办的“大时代与思想者—《钱理群作品精编系列》出版座谈会”上,原本的作品研讨,最后竟成了钱理群的“告别演说”——“我该写的写了,愿意看的看了,不愿意看的他也不看了,应该告别了。”

钱理群在演讲中有些悲壮地说:“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可能在特定阶段对中国的教育界、思想界、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已经结束了,是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01

钱理群的学术成就及在学界的地位,与研究鲁迅有着极大关系。

从研究鲁迅兄弟起步,钱理群在每一领域都有令人振聋发聩的见解。他把鲁迅从大学讲到中学,不仅是当作一门课程,更是当作了一项事业。不仅突破了一般文学研究的范畴,更是深入鲁迅的精神世界,关注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在讲鲁迅的过程中,钱理群遇到过许多尴尬。

社会中讲鲁迅——台上,钱理群热血沸腾地讲;台下,提出的问题却是鲁迅对赚钱有什么意义?

在中学讲鲁迅——有学生无奈地对他说:“钱教授,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我们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毫无负担地来听您的课。”

在一场场如同“对牛弹琴”的讲解中,钱理群花费了众多心血对鲁迅的“剖析”,竟换不来台下的一次“回眸”。听众,竟成了赤裸裸的“看客”!

钱理群并没因“不被理解”而痛苦,在孤独中的他,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一次次“反抗的绝望”中,虽屡战屡败,但却愈战愈勇。

对于他这种执着于理想和信念的精神圣徒精神,有学者为此说:“钱理群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堂吉诃德。他在没有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了问题。在别人以为常态的东西里看到残缺。并且以真诚的、大胆的姿态冲向风车,给我们留下悲壮的形影。”

02

钱理群悲壮吗?

“呕心沥血”发现的问题,不被社会接纳和认同,却仍怀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费力不讨好”地自顾前行。这,还不悲壮吗?

就像有人提问——鲁迅,对赚钱有帮助吗?

就像有学生无奈地表达——鲁迅,与高考有关吗?

鲁迅,跟赚钱沾不上边,跟高考也没半毛钱关系,了解鲁迅,有个屁用!

是呀,从赚钱和高考的角度,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的确是取不了什么卵用!

既然鲁迅毫无用处,身为大学教授的钱理群,为何又要在一次次被“鄙视的尴尬”中,义无反顾地去研究他、讲解他呢?

如此,钱理群要么是吃多了撑着,要么是脑瓜子出了问题。

如果这些都不是,那钱理群,就是这时代,活得明白的一个孤独的悲壮者了!

03

研究鲁迅,真的没用吗?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是“民族魂”的象征人物,其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的作品——着重表现了国民“被奴役的精神创伤”;作家的姿态是以“巨大的怀疑和彻底的批判”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鲁迅认为——“真的知识阶级”,“他们能感受到社会最真的痛苦,能看到社会最真的缺点,他们准备着将来的牺牲”,“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

鲁迅以批判现实、反思文化的小说和杂文闻名于世,尤其是杂文,在其作品中更占据非常大的比重,被称作“标枪和匕首”。

鲁迅这个光辉的名字,代表的是对下层民众的关注,是对民生的疾苦以及他们遭受“精神奴役”的关切;代表着永远的思考,更代表着一个民族求自强、求进步的强烈呼声。

04

这时代,还需要鲁迅吗?

回望当今社会的种种奇闻怪相,当下之中国,不仅需要“标枪和匕首”,更需要“改造国民性”的文学启蒙,更迫切需要改变官场文化的“拿来主义”!

回顾现实,鲁迅的“文学式精神”,正是我们当下最为缺乏的一种文学姿态和精神姿态。

我们,唯有改变,才能在各种奇形怪状的病态中找到出路。

任何伟大的变革,都是来源于思想的解放,而思想的解放,往往都是来源于文学和艺术,来源于人们对真知的探寻,来源于人们对美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糊弄文学和艺术,忽视文学和艺术的重要性,就等于否定了人类“求真”“求实”的发展历程,甚至是否定了作为人类自身的价值!

05

钱理群因研究鲁迅不被社会接纳,最后只能悲壮地“告别”。

有关悲壮“告别”的场景,最近云南接连发生了两起。

据澎湃新闻报道说,7月4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昆明市延安医院内有人疑似跳楼。

权威人士向澎湃新闻证实,疑似跳楼者系一名67岁患者,他从医院5楼跳下后砸中一楼另一名62岁患者;疑似跳楼者已离世,截至7月4日20时,被砸中者还在救治中。

7月5日,上游新报道,云南昭通21岁女大学生喝农药离世,母亲在其手机发现,女生离世前曾录下道歉视频,消息传开后一时引发网络热议。

据女孩母亲申女士称,女儿就读云南昭通学院学前教育,之前学校安排她给学生排练毕业舞蹈,受到同学冷暴力,于2024年5月19日凌晨一点左右在校外喝下100ml的农药,2024年6月20日凌晨12点抢救无效离世。

申女士称,事后学校领导没一人出面安抚家人,直到现在都没有出现过,她要求学校给个说法。

67岁患者跳楼,无外乎就两种原因:

①医生:你这病,能治,但需要花费很多钱。老人为了不拖累家人,选择跳楼;

②老人本就生活艰辛,再加上难忍病痛的折磨,于是跳楼解脱。

发生这样的悲剧,不管是因为经济的原因,还是不堪忍受病痛,作为一个患者来说,都是一种悲壮的“告别”。

21岁女大学生录下道歉视频,最后喝农药离世,无外乎就是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通过“道歉视频”来向社会作一场悲壮的“告别”。

他们的“告别”,为何都是悲壮的呢?

67岁患者不选择别处,只选择医院跳楼,就是要告诉世人——我的跳楼,跟病有关!

一个生病的老人被迫跳楼了,难道还称不上悲壮吗?

21岁女大学生喝农药离世,离世也就离世了,为何还要录下一段“道歉视频”呢?

我想,她就是要以此告诉世人,我的离世——跟冷暴力有关!

一个花季女孩,因一场冷暴力被逼得喝农药自杀,这,还不叫悲壮吗?

钱理群想通过研究鲁迅来唤醒时代的良知,却不被社会接纳,最后只能无奈地“告别”;

67岁患者不知是何原因,被逼得在医院纵身一跃,以此来“告别”病痛;

21岁女大学生不堪忍受冷暴力摧残,最后留下一段“道歉视频”喝农药离世,以此来“告别”这个冷酷的世界。

他们的“告别”,无疑都是悲壮的!

为何会屡屡出现这些悲壮“告别”的怪相呢?

因为这社会已患了怪病,不把滋生“病毒”的土壤彻底清除,这些怪病,又怎么能够得到医治呢?

既然得不到医治,悲壮的“告别”,也就会成为常态了!

0 阅读:1

黑马侃侃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