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制度怎么看都不够明智,唐朝为何还要设立“节度使”呢?
钦择评小说
2025-03-29 04:16:45
制度是好的,到年限就回京城,但李林甫不想让节度使回京任职,想起非汉人就可以了。
节度使制度对于统治领土庞大的唐朝再适合不过了,但是随着时间发展地方的将领由于军政一把抓慢慢的就会做大,地方权力集中就不利于中央集权,这种是历史的必然。
再者安史之乱前节度使权利并没有那么大,大乱后下放权利让他们抵抗叛军,然后就形成了割据一方的节度使,权利收不回来了。
还有完全李隆基的锅,第一给了节度使财政权,这个最致命!然安禄山一个人三镇节度使,捏着全国1/3的兵马,这才是关键。
唐朝的崛起府兵和均田就是重要的基石到玄宗这块石头彻底碎了节度使就是当时的人解决问题的答案。
有时候感觉 原来的节度使是文官担任,做宰相的一个跳板,只是后面出了问题和地方绑定了。并不是节度使这个官职有问题,它其实就是和汉朝晚期刺史与州牧变异是一个道理。
哪些说不明智的?大唐安史之乱后又存在了一百四十多年就多亏了这个制度,换成别的朝代丢了首都早崩溃了,人家大唐丢了好几回照样没事。
在那个信息交通不便的时代,疆域辽阔什么制度都只有在皇室强盛的时候管用,一旦衰微再加上皇帝没有能力,中央失去控制只会是割据一方。
还有不设立节度使设立啥?汉末州牧,周晋分封,宋明以文御武够明智?还不是亡了,只是以现代人思维去看古代觉得不明智。
这样说吧,在哪个信息传达极度不便的年代,你不管分封亲族,还是派遣大将坐镇!都必须放权给人家,不然镇不住地方!时间长了必然尾大不掉!管理成本太高了。
这是一个权力制衡问题,唐朝中后期皇权已经没有能力单独对抗藩镇势力了,要真想削藩,那就得再扶一个势力,典型的就是宪宗,但是宪宗后期出什么事大家想必都清楚,所以元和中兴是一个短命的中兴。
本质还是初唐以来的兵制已经不堪重负,府兵们参加战争的年限越来越长,战线越打越远,从长安打到了草原深处,戈壁大漠,翻过了帕米尔高原,几千里外的家里已经无人照顾。
这里插一句历史证明府兵制也就开国那一两代打过仗的兵行,时间长了必定变成农夫。募兵制又太贵防御的话兵不够,宋朝也是很强,居然搞了几十万的募兵,财政还是值得借鉴的。
有人说节度使负责防御,转运使负责后勤,枢密使负责征兵训练,三使同等官职,有大战时中央派遣大将,统一指挥!同时后勤独立派遣持节使当地转运使配合!
那样你就会和宋朝一样,大军出外作战通通一触即溃。
以前看的一个视频,每一个朝代其实针对上一个朝代灭亡的经验都做了很好的改革,自身的灭亡都是新的问题出现没办法及时解决。有些中兴就是因为暂时解决了一些问题。
有人说安史之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收留外族人。
跟是不是外族人关系不大,相反,如果是汉族人的话说不定皇权还能被架空。本质原因其实就是社会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程度。底层人的上升通道被锁死。不然也不会在安禄山死后的6年多才平定。
这里多说几句河北和关中的战争在大唐开国的时候就决定了,一定会有这么一战,内核就是经济,从大唐开始,经济中心就变了,关中四塞之地从统治角度看是完美的定都之地,但是经过这么多王朝发展开发,以及气候等等原因,关中经济开始落寞,经济中心变成河北河南,再加上唐朝对外战争和维持统治的需要,河北又有天下强兵,河南,关中承平百年,兵娇将堕,但为了维持大唐,要向河北河南富裕之地课以重税,尤其是河北,从唐初开始,以天下之财,养关中中央之兵。河北经过百年发展,有天下强兵,有大量户口,产出的娟帛质量数量都是天下首位,关中压榨河北这么多年,迟早要打,安史之乱为啥那么顺利,整个河北都忍不了,都想反抗关中。后面的藩镇就是当时所有河北人的追求,自成一体,以河北之财养河北之兵,土地传诸子孙。
3
阅读:608
用户10xxx24
小编知识不够,就别出来丢人了[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陆小凤
哈哈
LBJYQ
,
123456
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