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照在故宫的琉璃瓦上,洒在什刹海的水面上,2000多万首都居民和这座城市一起开启了新的一天。初到这里的人,会被街上大爷、大妈们的热情感染,被他们的笑脸感动。一句“有事儿您说话”,彰显着首都市民融化在血液中的古道热肠和主人翁意识。搭把手、帮个忙、指条路、支一招……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奠定了城市底色,也为北京这座超大城市的治理汇聚了有生力量。
01平凡而动人
热心的“西城大妈”刘小霞正在什刹海景区荷花市场执勤岗亭为游人指路,十几年如一日。
凡是看过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人,都会对剧中主角一家热情好客、爱管“闲事”的特点印象深刻。虽是荧屏“戏言”,却道出了大伙儿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爱。
在西城区什刹海景区荷花市场执勤岗亭,就有一位刘大妈,十几年如一日,帮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大妈名叫刘小霞,已年过花甲,常年戴着红袖标,穿着红马甲,为的就是让遇到困难的游客能认出她,主动上去帮忙也好搭上话。
“怎么了您这是,踅摸什么呢?”见一位背着包、拿着相机的老太太在岗亭附近徘徊,刘小霞赶忙上前,一边递上矿泉水,一边问。
“我和老伴头回来北京玩,我走累了想到岗亭这歇会儿,他自己溜达去了,结果找不着了。”问明原委,刘小霞一边把老太太扶到岗亭里歇着,一边给其他志愿者打电话,还不忘安慰她说:“您呀,别着急,我们这就去给您找,肯定丢不了!”
出了门,刘小霞跟其他志愿者立刻分头行动起来。凭借道路熟、有经验的优势,她在人群中敏锐地锁定了目标:一位老人家正焦急万分,在指示牌下面转来转去。
她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在景区找人了,每一次,她都会笑着出门,然后把人安安全全带回来。
自己六十多岁了,走多了也累,腿也疼,可看着游客干着急,刘小霞总是忍不住搭把手,找到走丢的人,指明来去的路,是她最开心的事。
每当别人夸自己的时候,刘小霞都说:“咱是老北京,在咱们这走丢了,咱不给找,那能行吗?”
在北京,像刘小霞一样的热心人数不胜数。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年龄不同,家乡各异,却有着同样的热忱和笑脸。
02闲事亦正事
“爱管闲事”的孙莲香为居民排忧解难。
刘小霞等人的涌现,离不开肥沃的“土壤”。城市的人文风貌、行为习惯,往往是决定城市品质、区别城市气质的关键。北京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墙壁。”提起“西城大妈”的名号,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响当当的。他们由平安志愿者组成,红马甲、红袖标、红帽子是标配,因为五六十岁的女性成员居多,因此被赋予了这个京味儿十足的称号。
注册人数超十万,政治觉悟高、个个热心肠,“西城大妈”在红墙边,书写着一个个平凡的传奇,发挥着城市主人翁的作用。
“好事再小,都得去做。”这是家住椿树街道的孙莲香的口头禅。聊起自己的“事迹”,她总是摆摆手,不好意思地说:“我呀,就是爱管闲事。”
爱管闲事的孙大妈一点儿都不讨人嫌,每次都能管到点上。一次,她从菜市场回来,路过某小区,看到一对夫妻在吵架。当时,妻子抱着孩子,和丈夫吵得不可开交,孩子被吓得直哭。孙莲香见状,走到小伙子面前,说:“小伙子,你听大妈一句话,有什么事你们避开孩子后再慢慢沟通。”接着,她又安慰妻子道:“两口子哪儿有不吵架拌嘴的,气头过了坐下来谈,没有解决不了的。”
在她的劝解下,小两口停止了争吵,妻子一边哄孩子一边说:“谢谢您,我们年轻脾气急,给您添麻烦了。”
这样的闲事,孙莲香走到哪儿管到哪儿。看见有私家车堵住了救护车的通道,她就主动上前与车主沟通。自己做理疗时发现排在前面的大爷腿脚不利索,上理疗床费劲,她二话不说,帮着医生一起搀扶老人上床。
孙莲香不是个例,“西城大妈”也并非一枝独秀。在北京的基层治理中,各区围绕如何发挥公众、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涌现出“西城大妈”“朝阳群众”“门头沟热心人”“石景山老街坊”等远近闻名的民间力量、群众志愿者群体。他们活跃在维护社会治安、倡导文明行为、加强社区管理工作的最前线。无论是城区还是郊区,哪怕是山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03精神广流传
家风传承,娄珊珊和妈妈、姥姥三代人几十年一直热心服务工作。
基层治理品牌、团体的诞生和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想要将城市文明的“一针一线”,穿插到市民的一言一行中去,只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榜样的力量同样重要,代际传承和接续必不可少。
家住展览路街道百万庄西里社区的娄珊珊一家就把城市主人翁意识和志愿服务精神变成了自家家风。“80后”的她和妈妈、姥姥一起,三代人几十年一直服务社区、服务需要帮助的陌生人。
娄珊珊介绍,姥姥刘桂芬1991年正式退休后,便开始担任社区治保主任,一干就是十多年。受到刘桂芬的影响,娄珊珊的母亲王慧力退休后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社区工作。“小时候就跟着妈妈巡逻,现在退休了,更应该尽一分力。这事特别自然,言传身教嘛。”王慧力表示,自己入户时走的都是当年母亲走过的路,工作起来得心应手。随着社会发展,社区工作在王慧力这一代也产生了变化。她表示,和母亲相比,自己不仅是平安志愿者,还是环境志愿者、矛盾调解员、为老服务志愿者。
2018年,娄珊珊成为了全家第三位“西城大妈”,辞去国企的财务工作,投身姥姥和母亲传承的事业,这位“80后”经过了深思熟虑。
“从小看着姥姥和妈妈干,看到邻居和陌生人受助后的笑脸,我打心底认为社区工作值得去做,而且现在社会对社工的认知在不断加深,正是我发光发热的好时机。”
如今,娄珊珊是社区的老龄专干,每天的日常就是跟社区里的老年人打交道,从一家孙女变成了大家的“孙女”。
她表示,姥姥和妈妈是她从小的榜样,能够接过她们的班,自己特别荣幸,也会把家风继续传给自己的孩子。
长辈可以作为晚辈的榜样,孩子也可以成为父母的骄傲。从骨肉至亲到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城市主人翁用自己的一分热,发出十分光。
专家观点
让有人情味的治理温暖有厚度的首都
汪碧刚
新时代首都发展,标准就是首善。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更是有温度有厚度的首都,理应推行有文化有人情的治理。城市治理的核心在人,终点是文化,要以人为本,系统推进城市治理和基层治理创新。我们需要张开有温度的怀抱来接纳彼此,打造有热度的城市来推动发展,让北京这座古城更具有向上生长的力量。一座城市的活力,离不开她的温度与厚度。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会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不断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这股彼此激发的力量。城市的厚度是城市的文化涵养。推动现代城市社会治理,必须尊重特定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遵循城市及文化的发展规律,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城市发展。城市的温度、厚度来源于城市的全面发展和百姓情怀,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激发城市前行的信心和力量。首都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既要有高端的产业和繁荣的经济,也需要富有温度、有厚度的城市治理,从而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发挥社会组织、街巷长、小巷管家、责任规划师等作用,用好‘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群众力量”。我们非常欣喜地从这些首都“主人翁”的身上,找到了首都之治、首善之治,乃至超大城市治理“人民之治”的答案。(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老年学与社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