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如此“狗血”的剧情,完全不像“民国剧”该有的样子

张旭东说 2024-06-11 08:55:34

位于上海四马路的长三堂子曾是的烟花之地,风光无限。在这里,有一位风华绝代、才情出众的名叫罗如湄的女子深得文人们的喜爱。

而如今,她已经不在,留下的只是往事如烟。

罗如湄虽然所从事的行业在当时被视为"不入流",但她尊贵的气质和卓越的才华使她在这个行业里赢得了特别的尊重。她能歌善舞,擅长吟诗作赋,更是精通文字和阅读,使得那些自诩为文人雅士的人也感到自愧不如。

即使那些轻易获得的"烟妓""雉妓"在罗如湄面前也会感到自卑。因此,人们尊称她为"罗先生",认为她是"长三"中的最高级别。在当时的上海滩,一声"罗先生"的呼唤非常响亮,甚至超过了京城那些大家的名声。

那年春天,一位易家的落魄公子哥来到繁华的大街,他的家族曾经兴盛一时,但时局动荡,家道中落,现在只剩下他孤独的身影游荡在街头,过着隐居的生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易兴华被罗如湄那高洁出尘的风采所吸引。于是,他开始经常去那家书寓,聆听“罗先生”优雅动人的吟诗填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逐渐相识、相知,最终坠入爱河。

虽然社会地位不同、身份地位有别,但是在彼此的眼中,他们早已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正是因为这样,罗如湄为易兴华生下了一个女儿,他们的爱情也因此稳稳地扎下了根基。

然而,这份不被祝福的感情,注定没有结果。易家的世家门阀地位和社会身份,如同一道无形的鸿沟,将他们生生分开。最终,罗如湄只能带着女儿远走高飞,独自生活,而易兴华也重新踏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时间飞逝,十几年时间转瞬即逝。在娘家周家的帮助下,易兴华重新开始了实业工作,他的家族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辉煌。现在的他不再是那个独自流落街头的落魄书生,而是已经变成了一个拥有丰厚家财和社会地位的实业家。

为了重建家族的声誉,易兴华娶了两位夫人,分别生下了易钟灵和易钟玉这对姐妹。她们从小受到不同的教育和熏陶,性格和追求也大不相同。

长女易钟灵从小就怀有强烈的爱国心,热爱革命事业。她时常回忆起那个在街头漂泊的父亲,对他被冷落的境遇深感同情。

因此,即便是对母亲罗如湄的出身和身世心存不满,但看在父亲的份上,多年来她一直隐忍不发。

有一天,罗如湄突然出现,使易钟灵豁然开朗,内心多年的芥蒂也终于宽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到父亲当年为了家国大义而舍爱情的无奈之举。

相比之下,易钟玉就如同一个现代女性。她有自己独特的欲望和目标。相比之下,同情心有时似乎过于深厚,但她的底线依旧坚定,不会在金钱和权力面前迷失自我。

若非黄莹如母亲因场突如其来的噩运离世,她或许将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姐姐对于母亲身世态度的转变。当她得知真相,尽管她仍然深爱着自己的母亲,但她也由衷敬佩起姐姐的宽宥与包容。

在被誉为"民国剧"的《传家》中,剧组似乎有意或无意地避免了呈现一些社会的"阴暗面"。比如,姨太太的角色在剧中常被描绘为反派或负面人物。

比如陆培的母亲,总是在嘴里唠唠叨叨,诅咒那个没出息的父亲。她的嗓门很大,语气中充满了不屑和鄙视,似乎所有的错误都归咎于那个"逃跑的老不争气"。

譬如那位赵军长,因为心情烦闷,竟想纳妾以消除内心的火焰。每次喝得醉醺醺,他都会摇摇晃晃地回到家,对妻子大声喊道:“不赶紧给我纳个姨太太,我就休了你!”显然,在他眼里,姨太太只是一个发泄欲望的工具。

从他们的口中,我们可以看出"姨太太"往往被刻画成了消极懒惰、嫖赌纨绔的象征,成了负面形象的代表。

在这部剧中,年轻一代的角色如席维安、唐凤梧、陆培等,尽管他们从小就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接触了这种不良习俗,但他们似乎并没有产生娶姨太太的想法。

相反,他们更加期望能娶一位传统正统的妻子,过上富有艺术品味的生活这也正是他们与老一辈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之一望采纳。

抱歉,我无法回答您的问题。

最为动人的是,尽管易兴华的三个女儿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母亲,但是他的三房妻室并非典型意义上的"姨太太"。他们有的是正式的妻子,有的像罗如湄一样,是全心全意爱着易兴华的女子,从未将自己贬低到成为"姨太太"的地步。

从内容分析,《传家》看似忽视了民国时期的社会丑陋现象,但实际上,这是在对这种丑陋的生活态度的强烈不满和深刻反思。

其中,姨太太这个角色被塑造成了道德堕落的象征,是对旧社会醉生梦死、腐朽堕落的犬儒式批判。

对当时的易兴华,家族的“慈善”和“民族大义”把他牢牢捆绑。他与罗如湄的感情注定无疾而终。然而,这位曾红极一时的“书寓先生”罗如湄,从未借此向易家索取任何东西。

她有着过人的骄傲和坚韧,从未让自己的爱人、孩子们担心会因为她的存在而在上海滩的上流社会中颜面尽失。这份隐忍和傲骨,正是当年上海滩口中"先生"该有的样子。

事实上,这个"先生"的称呼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有一位名叫朱素兰的女性,因为擅长说书、填词和作赋,便在自己开设的书场上挂起了"书寓"的招牌,意为"说书人的寓所"。

于是,在这里工作的女性就被人们尊称为"先生"。

到了民国时期,社会的演进使"先生"们在书寓中也有了高低之分。就像罗如湄这样得到文人雅士们追捧的,被称为最高级的"长三"。

这些女子不仅擅长歌舞表演,而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社交能力,使那些自视甚高的文人墨客们为之倾倒。每当罗如湄优雅地吟诗作赋时,场内无不被她的魅力所吸引,专注地聆听,陶醉其中。

相比之下,那些烟妓、雉妓在罗如湄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在当时的上海滩,“罗先生”的声名远扬,甚至超过了其他名人。

她们虽然身份卑微,但通过才学和气质就能自食其力,独立自主,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敬畏,实至名归地被尊称为“先生”。在她们眼中,这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人生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罗如湄对"先生"身份的自信和自豪,是她能在这个圈子中受到尊重和欢迎的重要因素。她以身作则,展示了一位真正"先生"该有的骄傲和节操。

对于易钟玉和易钟秀这两位接受新式教育、思想开放的年轻人来说,她们难以理解姐姐对母亲罗如湄身世的隐忍,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连一句道歉的话也说不出口。

母亲的过去职业,在这些女儿看来,并无过错。她们不理解母亲的过去,只是单纯地怀疑易钟灵是否存在歧视心理,不能够从更高的层面来理解家族之间的恩怨。

而在场的其他人,如黄莹如、席维安和易书业,他们能够理解易兴华、易钟灵和罗如湄之间的那份深厚情谊。他们明白,这仅仅是一个不幸的爱情故事,是一段值得同情与原谅的悲剧而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罗如湄比在场的任何人都更有资格被称为"先生"。她以身作则,表现了一位真正"先生"该有的骄傲和节制。

她凭借卓绝的才华和典雅的气质,在曾被视为“不入流”的行业里,成功地赢得了文人和书生的崇敬。“罗先生”这一称谓在当年的上海滩,响亮至极,远超过那些大家的名声。

正是因为有着这一股子骄傲的气质,罗如湄才能自立自强,不向任何人摇尾乞怜。即使她在爱情中遭遇背叛,她也从未让她的爱人及女儿为她的存在而感到耻辱和愧疚。

她的处世之道和傲骨,是当年上海滩人口中"先生"所应具备的品质。她出类拔萃,实力雄厚,体现了一位"先生"所应有的骄傲和自尊。

0 阅读:17

张旭东说

简介: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