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在线旅游平台的“酒店订单订后即焚”功能引发了广泛热议和激烈讨论。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有网友在使用该 OTA 平台订酒店时,发现了这一特殊功能。开启此功能后,酒店订单在入住后次日中午 12 点自动删除,支付完成后订单状态不再推送,含保险订单需在入住次日 12 点前申请理赔,平台宣称此举是为了保护用户隐私,防止信息泄露。
同程旅行小程序截图
然而,这一功能却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方面,部分网友质疑该功能的用意,犀利地指出“除了出轨,谁还有这个需求?”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开房”行为往往被赋予了较多暧昧色彩,订房信息可“订后即焚”,似乎能给那些有不正当行为、想要“毁单灭迹”的人提供便利,这种保密性被认为可能为不道德的逾矩行为提供了“防护罩”,容易被视作对破坏风纪之举的纵容。
但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就此认定平台是在鼓励出轨,可能是过度揣测了企业的市场化行为。从保护隐私的角度来看,“订后即焚”功能与其他诸如无痕聊天、预设密信、闪照、双向撤回以及朋友圈“仅三天内可见”、聊天“2 分钟内可撤回”等功能类似,都是通过赋予信息生命周期来确保信息的私密性和安全性,是一种应对信息“裸奔”现状的防御机制。在现实中,酒店预订信息泄露事件屡见不鲜,许多用户出于单纯的不想个人隐私被泄露的考虑而使用该功能也在情理之中。隐私保护本身具有正向价值,不能因部分人的不正当使用可能性就被抹杀。
除了道德层面的争议,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权益问题。订单信息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用户隐私,也是购买服务的凭证。当订单自动删除后,消费者若在入住过程中出现问题,如遭遇酒店额外收费、服务不达标等情况,在查询订单详情、核对消费金额、查看入住时间等方面可能会面临巨大困难,进而影响维权。而且,部分不良平台可能会利用“订后即焚”功能来逃避自己的责任。比如,当酒店与平台之间存在利益分配纠纷,而这种纠纷影响到消费者权益时,平台可能会以订单已删除为由,拒绝向消费者提供应有的协助,将消费者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此外,还有一种潜在的侵占用户权益情况。有些平台在推出“订后即焚”功能时,没有经过用户的充分授权,或者没有以显著、易懂的方式告知用户该功能可能带来的后果。这实际上是对用户知情权的一种侵犯,用户在不知情或不完全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该功能,当后续遇到问题时,才发现自己的权益已经受到了损害。
对此,平台方需要完善“订后即焚”功能的使用说明和风险提示,避免用户误点误用。同时,用户在选择该功能前,也应尽量保存好与订单相关的支付凭证、行程单、短信、邮件等证据,以备维权之需。此外,用户勾选“订后即焚”后平台是否保留数据、有无义务主动恢复数据等问题,也亟待从法律层面予以明确。
总之,酒店订单“订后即焚”所引发的问题,关键在于法律层面的规范,而不是单纯的道德审视。如何在保护用户隐私和保障消费者权益之间找到平衡,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