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ntroduction to Ma Taiping
马太平简介马太平,笔名石逸,斋号“崇文堂”,1993年生,大学本科学历,结业于北兰亭张旭光书法创作强训班、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等。书法作品先后被甘肃艺术馆、陕西汉文化博物馆、武威职业学院艺术系等单位收藏。现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艺委会委员、中国书画报社特聘书画家、甘肃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水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秦安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作品先后入展:
入展全国第三届书法册页作品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甘肃书法最高奖第五届、六届张芝奖书法作品大展入展
首届卫夫人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第六届中国西安碑林书法作品大赛入展
首届何绍基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大赛入展
首届张弼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大赛入展
2020年全国墨子杯书法作品展入展
首届“九康牡丹杯”全国书法作品大赛入展
北兰亭十周年会员优秀作品展入展
全国大书法行草作品展入展
"宋湘杯″全国书法大展入展
第二届甘肃省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助力脱贫攻坚书写山乡巨变—甘肃省扶贫书法作品展入展
首届牟三爷杯中国家风传承书法作品展入展
2020笔祖▪蒙恬杯全国书画篆刻作品展入展
第四届丝路重镇魅力景泰全国书画邀请展入展
甘肃省首届新文艺书法作品展入展
2017、2018年甘肃省书法家协会教学成果展入展
2019年陇右心裁甘肃省青年书法家提名展入展
2019年丝路情桔乡美全国优秀书画作品展入选
第四届中雁荡山杯全国大书法作品大赛入选
庆祝建党100周年“农商银行杯”全国书画大赛入选
庆祝建党100周年·陇南市“山哥水妹杯”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书法作品先后获奖:
全国首届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重要文化遗产书法作品展三等奖
中华好家训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第二届民间高手杯书法全国大奖赛纪念奖
首届最美佘湖山全国诗词书法摄影大赛优秀奖(最高奖)
篁溪雅韵东莞市第三届书法双年展金奖(最高奖)
第三届华夏之星中国书画人才海选优秀奖(最高奖)
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行动”成果展示“优秀奖”
全国首届“慧源杯”书画剪纸作品展“优秀奖”
2019年全国唐诗宋词书法大赛荣获铜奖
第二届浙商杯中国酒文化书画创作大赛创新奖
甘肃省绿色发展•生态富民2018迎新年书画展荣获优秀奖
第七届“当代中国”大书法艺术作品比赛优秀奖
丝路绽放、时代春风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奖等大小书法展览60余次。
思索草书
◎文/马太平
书法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瑰宝。书法发展到今天,显然实用性功能已逐步减弱,随之而来的是跻身于纯艺术之列。而书法中的草书,其无言如同诗篇之意蕴,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色而有绘画之斑斓,无声而有音乐之旋律。
有人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尤其草书的线条,它不仅要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草书线条的彰显,最能表现出书家微妙的内心感受与对艺术的思考。在草书中我比较喜欢有“韧性”、有“质感”且“灵动”的线。因为它既有一种“冲击感”又有一种“柔和”、“平稳”之美。这种线富于力感,线条显示有力,富于弹性。带着这种思考,我从怀素《自叙帖》入手,去感受宋代米芾所说:“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可见线条的美不在于粗细而在“圆”。“圆”则“粗而不重,细不为轻”,劲健而有活力;“扁”则呆板僵滞,不给人以美感。而这种“韧性”表述需经过“空间”与“布局”去打破,草书的点、线、面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从而显现出画面之美。这种“画面感”往往需要去探索,尝试而发,一泻而出的瞬间表露往往在抒写中占据着一席之地。由此便不难理解常人所说的“浪费生命”、“成功率之少”、“废纸”之说。
草书的表述往往需要情绪与速度的有力结合,书写过程中情绪的变化,富有“”天真烂漫”的构想,与行笔速度的快慢,是构成书写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关键。虽寂然无声,却有音乐之旋律、音乐之节奏、音乐之动感,这也大概是我之所以喜欢草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书家特别注重“线条”、“墨色”、“空间”的主次变化,从而形成一种强烈地对比性。尽管每位书家对这种“对比”的理解不同,但有着某些“相似性”,那就是用现代审美,去展示特有的时代美感。这种“时代美感”的获取往往需要在所谓的空间、墨色、线质上去探索,这也就潜意识地脱离了一般的审美需要,能理解者默而不语,狠下功夫,不能理解者将其贯以“丑书”之称,显然这种探索跟所谓的丑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真正的艺术本来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许多人只能站在观望台上用伸张正义的口吻演绎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伪装剧罢了。
自古以来草书中往往用水墨表现其美。这已经不是现代与传统划分的界限,而是一种艺术探索的共识,一副草书作品有无神采,要看用墨是否灵活: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墨色是随用笔的变化而变化,墨色多变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但用墨方式确是多变的,即跟笔、墨、纸有关,又跟每个人对墨色的嗜好程度有关,总之古代书家在探索,现代书家更应该探索。
草书线条的表述是一种生活情景的再现,似曾站在高山顶呐喊,又如一种压抑的宣泄。貌似这种宣泄比文学来的更直接、更痛快,但似乎往往熟知这种“痛快”、“宣泄”的获取与表现更需要坐在案前静下心来,反复地推倒、重来,用艺术家独特的表现手法,诡异的创作思维,感知线条与生活的实际关系。
鲁迅先生杂文里有这样一句话:“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然而在生活中我无力地用这句话来慰藉自己。
在现实生活里常常有人将一个我不大喜欢的词“感性”冠以我。当然这也是有依据的,因为我总喜欢用流淌眼泪的词语去宣泄内心的动荡,起初我认为这种动荡是不安,是无奈。后来才慢慢地理解这种动荡是“激情”。
在平日的生活中,我是一个不太讨人喜欢的人,无论从追求,还是从所谓的“随流”,都被人理解为内心的“孤傲”。当然我不太爱听恭维的话,更不喜欢去做恭维的事,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多了几分古怪与狂野,这也恰巧跟我对书法的追求产生了共鸣。在经济告诉发展的时代里,利益驱动下的艺术追求者往往更容易迷失自我,面对金钱的诱惑,艺术作品也自然而然的多了一股“铜臭味”。古代文人墨客将书法作为自身的基本素养,显然没有当代所谓的书法人把理想喊的那么豪迈,但却显得十分洒脱。在日常交往中,我经常劝诫一些书法专业的学生切莫将书法作为一种职业,虽然近年来书法热的趋势正在逐渐形成,但作为职业太过于显得滑稽,显然在这一点上古人高于我们好多倍。
在书法的学习中,我并没有由着古怪与狂野蔓延。而是走着较为老套的路子,从上小学写颜体大楷,到上初中,师范跟着老师学书法,依旧是颜体楷书和隶书《曹全碑》。而并没有由着自己的傲慢去直接进入草书。与草书的结缘也是在后来渐渐熟知了几位草书高手后,在他们的开导与鼓励下才开始的。
我比较喜欢草书中圆滑,有动感的线条。也许是源于学过音乐的缘故,在书写时总喜欢跟着节奏去律动,这种律动正如一支悠扬的旋律,将自己带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这种“忘我”时刻吸引着我,以至于每天不去书写时总觉得心痒。也正是有了这种心痒,让我鼓起勇气开启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有人说"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起初不大明白,现在渐渐才有所熟知。学习书法最怕的便是"走弯路"。几次到北京学习,才确诊自己以前或多或少也走了一些弯路,但庆幸的是中毒不深。所以赶紧回过头来,一点一点地去治疗。在众多的学习期间,张旭光先生对我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他所谈的欣赏与道路问题,到位与味道问题对我影响很深。这也就使得我的书写向专业又靠近了一步。
我喜欢去捕捉大自然里所有美的事物,从上师范开始接触音乐知识,到大学重点学习音乐。学欣赏。学创作,学乐器。这种对律动的喜好与对写作的偏爱也就一直陪伴着我,经常写散文与诗,有时候也经常带着写一写评论。虽然见解浅薄,但也一直学着去写。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眼里所谓的艺术家被一些不是艺术家的伪艺术家所掩饰。正如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所言:“不是艺术家的,把自己收拾的比艺术家还艺术家”,形象的浮华被他们所发掘,却并没有捕捉到艺术家们深邃的思想,也许艺术家并不希望后人去学他们浮华的装饰,可能更加喜欢人们去欣赏他们的作品,领略他们的思想。相比这些而言,我喜欢晋人率真、肆意、豁达的风度,我把这种风度理解为自然、洒脱,并不断地去尝试表现这种自然。
我理解的草书是天真、浪漫、充满乐趣的,它不同于其他书体的表现形式。正如同欣赏今天的书法一样,它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从实用的舞台退出,逐渐步入纯艺术殿堂,这也就要求我们欣赏者要用现代审美艺术的角度去品味经典,然而这种美正好是一种震撼与豁达。这种美如同山川一样别致,这种美如同险峰一般雄伟,这种美有仙女散花的柔情,更有壮士拨剑的豪情。这种美既有方转的秀丽,又有圆转的开阔。
一直寻求着一种洒脱,无论是漫步田野,还是游荡山川,试图放下心里的浮躁,沉浸在一种空荡,烂漫的世界中,尽管每天面对的依旧是为生活奔波,但也尽量用书写的形式,用文人的矫情嬉戏着时光。为了让自己像一名真正的文人,我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石逸”,并鼓起勇气用它来署名,将自己一些不纯熟的书法见解,文学认知分享了出来。
作品赏析
Appreciative Rema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