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毛岸英照相,50年后才知其身份,直呼:我当时就觉得他不简单

奇葩历史观点 2024-09-19 09:48:00
前言

2000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日的那天,全国各报刊杂、广播电视都刊登了大量的抗美援朝的文章和照片。

一位80岁老人坐在电视前,看到一张头像照,沉寂在脑中的记忆忽然涌了出来。看着头像照中的年轻人,老人不觉叫出声:“他肯定出现过我的镜头里。”

虽然不认识照片中的年轻人,但老人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直觉告诉他,他一定用相机拍过这个小伙子。于是,老人拿出了自己拍了半生的照片,仔细寻找起来。

年轻人是毛岸英

老人名叫孟昭瑞,是我国享有盛誉的摄影家。他出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成为了华北军区的摄影记者。

在之后的50年中,孟昭瑞老人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了一切,他视他的作品为自己的孩子,他记得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电视上那张年轻的脸,在孟昭瑞老人心中激起了层层波澜,他开始一张张翻找底片和小样,数万张底片和小样使他仰着的脖子也感受到了痛苦,但他依旧不放弃。

终于,在经过两年的翻找之后,他找到了共五张有关年轻人的底片。他将它们洗出来,放大,经人辨认之后他惊奇的发现,照片中的年轻人竟是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毛岸英的照片极少,孟昭瑞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拍过毛岸英。如果将这些照片公布出来,那样一来将是一件好事。

看着照片中神采奕奕的毛岸英,孟昭瑞陷入了回忆,他至今都能回想起拍摄这些照片时的场景。

那是1950年的一场大型外事活动,欢迎以苏联米哈伊洛夫为首的苏联青年代表团,地点就设在北京中山公园露天音乐堂。

当天有500多位首都各界青年冒着雨在音乐堂前参加了欢迎仪式,米哈伊洛夫走上台致词时,一位俄文翻译也跟着走上了台,他就是毛岸英。

一开始,大家都没有在意这名翻译,但当他说出一口流利的俄语时,人们都不由地朝他看去。在一旁摄影的孟昭瑞自然也被吸引了目光,他不由自主地拿起相机拍了好几张照片。

虽然被毛岸英的流利的俄语所震惊,但由于孟昭瑞不知道眼前这位就是毛主席的儿子,所以只把他当做普通翻译。

不过,孟昭瑞却隐隐觉得这名翻译不简单,不仅因为对方专业的翻译功底,还有就是在照集体照时,他总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代表团团长坐在最前面,这是其他翻译都没有的待遇。

即便如此,孟昭瑞也没有猜测眼前这位翻译或许是哪位领导人的儿子,因为他观察到毛岸英与人交谈时平易近人,丝毫没有架子。

因此,孟昭瑞更加仔细打量起毛岸英来,只见他穿着一件西装领的长风衣,加上修长的身体,使他在一群人里格外引人注意。

这是孟昭瑞与毛岸英第一次接触,虽然没有深入交流,但已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牺牲的大人物是毛岸英

孟昭瑞第二次听到毛岸英的消息,是在朝鲜战场上,但那时他也依旧不知道那是毛岸英。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入鸭绿江之际,20岁的孟昭瑞作为《解放军画报》社的记者也加入了抗美援朝的队伍。

云山战役打响后,前线战斗激烈,孟昭瑞被派往38军进行采访。一个月后,孟昭瑞完成云山战役采访准备回国,路过大榆洞时却听说有一位重要人物牺牲了,且与毛主席有关。

因没有确实信息,孟昭瑞也没有深入探究。后来,孟昭瑞又12次到朝鲜进行访问,再没有提起大榆洞的事情,因而根本不知道牺牲的人是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直到1956年,中国派出以内务部副部长王子轩为团长的慰问团到朝鲜慰问,孟昭瑞才知道真相。

慰问团第一站来到的就是桧仓,这时他才得知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的陵园竟在这里。他随慰问团一起在毛岸英墓前进行了祭拜,这位只有28就已牺牲的领袖之子让其内心不由地升起了敬佩之情。

不过直到这时,孟昭瑞依然不知道那位年轻翻译就是毛岸英,直到从电视中才真正发现。

确定当时自己随手拍下的年轻人就是毛岸英后,在毛岸英牺牲55周年之时,孟昭瑞选择公开了照片。很快,毛主席的二儿媳邵华就找到了他,并将这些照片扫入了她的电脑。

孟昭瑞老人十分自豪自己能够拍到毛岸英的风姿,也庆幸自己保存了照片。

1 阅读:101

奇葩历史观点

简介:奇葩的历史奇葩说